本书绝不是阿凡提故事的简单堆砌,而是作者匠心独运,借鉴《一千零一夜》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巧妙地运用设置悬念、插叙回忆、他人转述等多种表现手法,为读者精心编织的严密而又富有层次的一个网状结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而又妙趣横生,令人屏息而观,手不释卷。作者还是制造气氛的大师,他秉承了俄国作家善于心理描写的特长,娴熟地运用梦幻、意识流、蒙太奇等表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各色人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很适合具有跳跃性思维的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
另外,它还将主题意义开掘到了一定的探讨人性的深度。其中描述的许多故事,读罢会令人感到心灵的震撼,触及到某些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
这是一部传记体文学巨著。
初看书名,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一个中国的民间人物,会由一位外国作家来为他树碑立传?
其实,阿凡提是一个国际性的人物,他在中亚、西亚和我国新疆百姓中几乎家喻户晓,声望极高。千百年来,显赫一时的王公随着他们的王朝烟消云散,但有一个流浪汉的名字却口口相传,在人们的心中活到了今天——他就是阿凡提!
纳赛尔丁阿凡提加入了大商队,通过了布哈拉边境,在旅途的第八天,他看到了耸立在远方,隐隐约约地出现在昏暗的暴土之中的这座伟大、光荣的城市的一座座熟悉的寺塔。
受尽干渴和炎热煎熬的商队行路人们一齐用沙哑的嗓音喊叫了起来,骆驼们也越走越快,太阳快要落山了,在城门关闭之前,应该加快脚步进入布哈拉城。纳赛尔丁阿凡提走在商队的最后,迎着浓烈的飞尘向前走来。这是他可爱的而又神圣的飞尘,他好像感觉这里的飞尘比其他远处的飞尘更好闻一点。他打着喷嚏、咳嗽着对自己的毛驴儿说:
“这不,现在我们终于到家了,我敢向真主发誓,成功和幸福在这里等待着我们。”
商队恰好在卫兵们正在关闭城门时赶到城墙下。“真主英明,请等一下!”驼队头领喊着,远远地出示了一个金币。但城门已经严严实实地关上,门闩哐哐当当地落了下去。巡哨们来到了城楼上的一尊尊大炮旁站起岗来。凉爽的风开始刮起来了,尘土飞扬的天上飘着粉红色的晚霞,新月那细嫩的弯芽儿开始显露出来了。在黄昏的寂静之中,无数座寺塔上所有宣礼人呼唤穆斯林们做晚礼拜的高高的、长长的、悲凄的喊声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商人和驼夫们跪在地上,开始祷告。但是纳赛尔丁阿凡提却牵着他的毛驴儿,悄悄地走到了一边。
“这些商人们应该向真主表示感谢,因为他们今天中午吃了饭,现在又在准备吃晚饭,但是你和我,我忠实的毛驴儿,中午没有吃饭,晚饭也将什么都不吃。如果无比伟大的安拉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敬意,那就应该赐给我一盘抓饭,赐给你一捆苜蓿草。”
他把驴子拴在路旁的树上,自己头枕着石头,在毛驴旁边的地上躺了下来。蓝黑色的天空中闪烁着的片片群星展现在他的眼前,这每一个星座对他来说都不陌生,因为这十年来他经常在这种场合观看头顶上那开阔的天空!他经常想:这样超脱一切、静观环宇的时刻,使我成为最富有的人们中的富有者,尽管富人可用金盘子吃饭,但他们无疑要躺在屋子里睡觉,对他们来说,他们没有享受在这深夜里、在万籁俱寂的时刻躺在大地上那清凉的飞尘之中,面对蔚蓝色的天空感觉任自己飞翔的雅福。
这工夫,紧挨着上面带有垛口的城墙外侧的一个个商旅客栈和茶馆里,一口口大铁锅下的火苗呼呼地冒着,被牵来等待宰杀的一只只羊儿开始悲惨地“咩咩”叫起来。经验丰富的纳赛尔丁阿凡提为了不让饭菜的气味刺激自己的鼻子和避免烦恼,来到了上风口的地方躺了下来。因为他知道布哈拉的规矩,所以决定还是把剩下的最后一点钱留着用于次日清晨所要交的进城税。
他躺在那里翻来复去地久久不能人睡。他睡不着的原因不完全是由于饥饿。忧伤的思绪常常压在他的心头,折磨着他。就连繁星点点的夜空今天也没能使他开心。
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下巴上留着锛子状胡须、淡黑又带点古铜色的面庞、明亮的眸子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机智而又多谋的他,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祖国之外没有什么更可爱的了。他身穿到处都是补丁的旧大衣,戴着满是油垢的小花帽,脚蹬一双破靴子,在距离布哈拉越远的地方流浪,就越加深情地热爱和怀念布哈拉。在周游列国的旅途中,在马车向前行进之时,他经常刻意留心地把马车两边挤满了土墙的条条小巷铭记在心里,把在早上和傍晚照耀在座座拱形圆顶上酷似烈火燃烧一般的阳光,把那些雕刻着花纹图案、有着拱形尖顶的高高的宣礼塔,把那些枝干上筑有很大的红顶鹤巢穴的一棵棵古老、高大而神圣的榆树印在脑海里,把那些坐落在潺潺流水的渠边、沙沙作响的杨树绿荫下一个个烟熏火燎的茶馆、油汽升腾的饭馆、街市上纷繁杂乱的色彩和拥挤不堪的情景留在记忆里,把自己祖国的山山水水,每一个乡村、田野、渠道、草原和戈壁沙漠刻在心中……在巴格达或是在大马士革,每当遇到自己的同乡,从他们头上小花帽的花纹图案和缝制特殊的大衣上认出他们时,他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哽咽不已。
他回来之后,看到了自己的祖国比他离开时更加不幸。原来的艾米尔早已人土。新艾米尔在短短八年时间里登峰造极,使国家濒临衰亡。纳赛尔丁阿凡提一路上见到的是破损废弃了的座座桥梁,没有收成的片片大麦、小麦田和在炎热中连底儿都已干涸龟裂了的渠道。田园变成荒野,长满了蒿草和荆棘。一座座果园由于干旱而成为废墟,农民们没有吃的,一贫如洗。乞丐们成群成群地坐在道路两旁,向和他们自己差不多的人们乞求施舍。新的艾米尔在所有乡村都部署了卫兵队,命令农民们无偿地养活他们,还大肆修建清真寺,挖出地基后命令农民们接下去修建并使其竣工。这个新艾米尔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信徒,每年都要两次去朝拜至高无上的先圣谢依赫·巴哈维丁的陵墓,这位先圣的陵墓就高高耸立在布哈拉城的边上。在原有的四种赋税之上,他又增加了三种收费,每过一座桥还要交过桥费,并且提高了贸易税和诉讼税的税额,发行了假银元,致使手工业萧条,商业贸易开始受到破坏。也就是说,纳赛尔丁阿凡提可爱的祖国就用这些不愉快的事迎接他……
P6-8
这是一部传记体文学巨著。
初看书名,你也许会问:为什么一个中国的民间人物,会由一位外国作家来为他树碑立传?
其实,阿凡提是一个国际性的人物,他在中亚、西亚和我国新疆百姓中几乎家喻户晓,声望极高。千百年来,显赫一时的王公随着他们的王朝烟消云散,但有一个流浪汉的名字却口口相传,在人们的心中活到了今天——他就是阿凡提!
如果说这部作品中阿凡提的形象与以往你所了解的阿凡提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这部书中的阿凡提更加真实可信,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在本书中,阿凡提不再是那个有着通天彻地之能,凡事一挥而定的天才;他也和你我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他为生计而奔忙,也想娶一个漂亮的妻子,过安定的生活;他并不能未卜先知,有时候也会一筹莫展。他的智慧并不是天赋神授,而是来自生活中的历练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因此,本书中的阿凡提显得更加世故,但也正因如此,才让人更加信服,倍感亲切。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更加坚定,更加勇敢:无论对手是昏庸残暴的艾米尔、阴险毒辣的宰相、贪得无厌的高利贷主,还是狡猾无耻的密探,他总是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对手的心理,准确地掌握对方的弱点,并以之为突破口,迅速地克敌制胜;不论身处何种险境、绝境,他都能很快使自己镇定下来,调动所有的感觉和知觉,捕捉和创造机会,使自己摆脱窘境。因为他相信:如果一个人的心愿坚定不移,勇敢地去追求,那么命运就会帮助他。
书中阿凡提的形象是立体而丰满的,反映了他的多个侧面和层次:他是自然之子,与世界万物融为一体,满怀对生活的感激之情,迎接着每一种人、每一件事物和每一个不同寻常的早晨;他是百姓的代言人,深切地了解他们的疾苦,真诚地同情和帮助他们,把全天下人当成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他又是一个哲人,他深知人们的天性并不尽善尽美,因而也并不希望他们都变成天使。
本书作者为前苏联著名作家、文学家索洛维耶夫·列昂尼德·瓦西里耶维奇,他自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深入民间,对流传在中亚、西亚各民族民间的口头文学中纳赛尔丁阿凡提的故事素材进行收集、整理、考证、改写、创作、再创作,付出了大量艰辛而又卓有成效的劳动。本书的内容博大精深:从繁华喧闹的街市到森严幽闭的皇宫,从香气四溢的闺阁到阴暗肮脏的地牢;上至王公贵富,下到三教九流,乃至中亚、西亚一带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包括那里的民俗、饮食、服饰、生产、生活、音乐、舞蹈、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包,由此营造出恢宏的气势,把读者带回到那个充满喧嚣而又传奇浪漫的异域国度。
本书绝不是阿凡提故事的简单堆砌,而是作者匠心独运,借鉴《一千零一夜》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巧妙地运用设置悬念、插叙回忆、他人转述等多种表现手法,为读者精心编织的严密而又富有层次的一个网状结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离奇而又妙趣横生,令人屏息而观,手不释卷。作者还是制造气氛的大师,他秉承了俄国作家善于心理描写的特长,娴熟地运用梦幻、意识流、蒙太奇等表现手法,向读者展示了各色人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很适合具有跳跃性思维的现代读者的阅读口味。
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故事书,它将主题意义开掘到了一定的探讨人性的深度。其中描述的许多故事,读罢会令人感到心灵的震撼,触及到某些我们内心深处的东西。此外,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格言警句散落书中,读之好似游人漫步在沙滩上,不经意间踩到了片片闪光的贝壳,时不时带给人意外的惊喜。
本书的语言也是一大特色。作者运用具有地方特色、添加了许多修饰语的长句,使得字里行间洋溢出浓郁的异域风情。尤其是对场面的描写细致入微,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亲眼见到了布哈拉成群的驼队,亲耳听到了咚咚作响的纳格拉鼓声。另外,译者的文学功力也在字里行间显露无遗,为原著增色不少,令读过译稿的业内人士有口皆碑。
此书原著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在前苏联,特别是在中亚突厥语系国家中深受各民族、各阶层民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了让国内读者也能读到这部优秀的巨著,一睹阿凡提这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世界性的文化名人的风采,我们特意引进了这部巨著,以飨读者。
要特别强调的是,本书译者邱晓伦先生为翻译本书,倾尽十年心血,对书中的每字每句必深思熟虑、仔细推敲,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注解,也都经过了对故事背景文化的反复研究和考证,对于读者了解中亚文化,乃至研究中亚文化,都提供了很高的参考价值。
总之,这是一部向伟人致敬的书,一部献给有经历的人的书——只有懂得生活的人,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
编者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