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个农民怎样走上厅局级干部岗位的成长历史,是和平年代“从奴隶到将军”的文艺作品。
本书主人公尚天赐是作者塑造的一代从农村走出来干部的代表,书中始终没有脱离京西农村的生活环境,乡土气息浓郁,是京西山区一幅纯朴民风民俗的画卷,这是一瓶美酒,让我们细细品味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雾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德禄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个农民怎样走上厅局级干部岗位的成长历史,是和平年代“从奴隶到将军”的文艺作品。 本书主人公尚天赐是作者塑造的一代从农村走出来干部的代表,书中始终没有脱离京西农村的生活环境,乡土气息浓郁,是京西山区一幅纯朴民风民俗的画卷,这是一瓶美酒,让我们细细品味吧! 内容推荐 主人公尚天赐不甘心命运的摆布,总想跨出那个连做梦都想跳出的小山村,成为一个被人看得起的农村出身的非农村人。他才华橫溢却命运多舛,当兵复员后没有分配到工作,回村后无奈与准媳妇退婚,招工被人断送,考学被人算计,提干被人诬陷……在他为官之路终于步入正轨即将登顶之时,他却辞职回到了当初急欲跳出的山村,开始了企业创建之路。 亲情、友情、爱情交织;民俗、世俗、风俗融通。主人公坎坷经历的思与想,奋斗有成的喜与不,真实再现了时代人生的情与景。 目录 楔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后记 试读章节 哇!一声啼哭,打破了深夜的寂静,声音传出好远好远。 深冬腊月的夜,出奇的冷。肆无忌惮的西北风吹着口哨敲着鼓点,用力地吹打着窗户,窗纸发出不规则的声响。时至子时,风停了,夜静了,被吵闹了大半宿的人们刚要入睡,又被婴啼声惊醒。一个新的生命出世,是尚荣贵的儿子呱呱坠地了。 尚荣贵三十周岁了又得贵子,两口子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他二十五岁上生得一子,长到三岁时,那叫一个漂亮。小脸白白净净,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真如仙童一般,夫妻俩乐得合不拢嘴,谁知满三周岁时,不知啥原因,一病不起,整日昏昏欲睡,醒来时只喝几口水便又睡去,大夫请多了,任谁也查不出毛病,三天后孩子脸上挂着笑离开了人世。两口子心疼得大半年都缓不过劲来。 村里人传言,说这孩子名字起错了,心太高了,敢与上(尚)天齐,不是自找麻烦吗?当年孙悟空自封为齐天大圣,招致天庭动怒,如今你个毛孩子也敢称天齐上天自然也容不得你,被收走了。 两个年头过去了,算是老天有眼又送子降生,两口子能不乐吗?孩子满月时夫妻俩倾尽全力,办了几桌酒席,乡亲们自然前来庆贺。村子里有位高寿九十的老人,略知些风水面相,他说:“此子颇有乃兄之相(指他死去的哥哥),乃兄为天上金童,已被收走。此子要得长久,须有兄长怀抱过关(棺),方得无恙。”夫妻俩忙问端详,老人一一指点,又说:“此子属牛,为耕田之牛,费尽力气转来转去依旧归田。”荣贵有个哥哥,名叫尚荣余,因为两个闺女病亡,老伴离世,一场大病后双目失明。他原在外奔波经商,眼睛坏掉便跟弟弟一起生活。一听老伯的话急了,说:“就不能改变了吗?”老人说:“牛者,难离田也,要想入仕为官,难!这是命呀!”说完又用手指伸来弯去,似乎算定了,又说:“难,但非无可能,就看他的修行造化了。一旦离田而去,成就也非同凡响。”老者不吃不喝,刚要走,又转身说:“你家姓尚与上同音,既是上天赐子与你,就取名天赐吧!”一家人连连道谢。第二天,天赐的母亲便抱着他,在村里认了干哥哥,又由干哥哥抱着天赐钻了回棺材。依着兄长与妻子的想法,要规规模模地做场“入棺”的法事,荣贵是老党员了,不太信奉这些,但保子心切,也就由着他们悄悄地认干亲,钻棺木,却执意不肯做法事。 天赐渐渐长大了,三岁多点便跟着他大伯尚荣余住在胡同尽头的小南屋里,整天拉着大伯的手,出出进进,形影不离,就像根拐棍一样。尚荣余把积攒不多的零花钱给天赐买食品,买小人书。晚上就给他讲那些个不知讲了多少遍的老掉牙的故事,大多是他自己走南闯北的经历。无非是些“男子汉吃饭狼吞虎咽啦,”、“自个儿不害人,要有防人之心啦。”、“自己从前如何吃大餐坐大席,多么体面风光啦。”又说,“不怕别人不正,就怕自个儿不硬,自己得有能降住人的本事啦。”等等。有时就教他口算技巧,无论买与卖,张口出数,口出不误,不占人便宜,自己不吃亏。有时又教他吹笛子,还教他翻跟头,踢腿打拳,虽不专业,却练出了天赐健壮的身子。 天赐长得端正清秀,在大伯的言传身教下,一张小嘴见谁都笑,该叫啥的就热情地叫,村上老头老太太都喜欢他。每天跟着大伯上街转悠,走东家窜西家,混得好人缘。 村头有个井台,北边有座高墙,人们闲着无事边聚集于此,海阔天空,地北天南地聊侃。天赐胳膊上挎一个小巧精美的竹篮,每天都是空篮出,满篮归。天赐非常喜欢这个地方,不但热闹,而且能听到许多故事。一个身体壮实的老太太,大冬天的晒着太阳,暖和了,破旧棉袄上的虱子就不老实趴着了,慢慢蠕动着,老太太把手伸进怀里一摸就摸出一个虱子来,两个大拇指盖一挤,虱子的肚子破了,指甲上留下几滴虱子血。逮着逮着不过瘾了,干脆脱下棉袄,露出两个稍显干瘪的奶子。有的人伸头去看,她也不在乎,集中精力逮虱子,开始用两手挤,高兴了,干脆扔到自己的嘴里,人们看着她就像欣赏一种艺术。估摸差不多了,她站起身来,两手扯住棉袄的肩部,向外使劲地抖落几下,又穿到了身上。接着便给小孩子们讲些狐狸精、长虫精(蛇)害人的故事。她不是天天讲,时时讲,是趁一个瞎子不在时才讲,因那个瞎子讲的是书里的故事,大多是杨家将、呼家将、大八义、小八义之类的古代演义,年轻人爱听。他是个老秀才,讲起来有声有色。有他在,老太太的鬼怪故事便没多少听众了。天赐喜欢老秀才的故事,天天听,想他肚子里究竟有多少东西呀,怎么总也讲不完。 天赐上学了,眨眼间上到小学三年级。他上学晚,家里娇惯,大伯舍不得撒手,又担心年龄小,学习吃力伤害了脑子,直到八周岁才上小学一年级。由于他大伯教他练身手,十一岁就长了个结结实实的高个子,比他同龄人要高出半头。这一年,学校来了个叫贾春的女教师,住在村子北头的学校里。没柴烧了就组织同学上山捡柴,大家争先恐后地表现,一捆捆的干柴垛成了柴墙。实在捡不了的,家长就从家里捎来一捆。贾老师很奸猾,经常打骂学生,天黑了也不让回家,非得家长到校领人才能走。为子女能学到知识,不断有家长请老师到家里吃饭,还不断地往学校送饭送菜。那些家里寒酸的请不起老师,他们的孩子便成了刁难的重点对象。天赐家请得起,可他不肯请,他和展侠(由于嗓子尖声,外号“小公鸡”)等几个小子很要好,都憋着劲地不请,因此,他们这五六个秃小子便隔三差五地被老师责怪、罚站。天赐、展侠几个人也想找个机会整整这个烦人的女老师。P2-3 序言 ——贺李德禄同志长篇小说《雾烟》出版。 这是一部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个农民怎样走上厅局级干部岗位的成长历史,是和平年代“从奴隶到将军”的文艺作品,值得大家好好读一读,品一品。 “政策决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大政方针之下,用干部是决定胜败的第一要素。干部问题是人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问题。改革开放要用一大批新型的干部,逼着时任各级领导去寻找,提拔能开拓新局面的干部,否则这个地区,这个部门就会被改革大潮吞没。那些按常规行事的领导,多年来循着一条:“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唯长官意识的干部路线,不能不说滞后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共中央的决策,邓小平的理论,打破了用人的条条框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给党的事业带来无限生机,涌现出一大批新型干部,使华夏大地日新月异。这批干部在人生道路上,经历了新旧意识之间,人际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甚至连自己的爱情生活都因生活的改变而起伏跌宕。可以说尝尽了人生苦、辣、酸、甜。 我与德禄同志相识、相助,共同工作已三十余年了,他从初中毕业,参军入伍,复员返乡当农民,又从农民走上乡、区、市各级干部岗位。这一路走来,拼拼打打,勤恳学习,认真读书,亲自实践,终成“正果”。他利用小说的形式,总结了自己的成长轨迹,歌颂了改革开放,颂扬了我们优越的社会制度。 我们没有虚度年华,我们也没有碌碌无为,我们是茶杯里泡的茶。“养分泡尽身犹在,留待芬芳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摘自《雾烟》原稿) 书中主人公尚天赐是作者塑造的一代从农村走出来干部的代表。也可以从中找到作者自己的影子,我读到有些章节,特别亲切,因为那人那事是真事,虽无“大风大浪,孤魂鬼影,”却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把平淡生活放入艺术的醇陶酿成了生活的酒。人物丰满,情节曲折。这里没有政治口号,而政治却在人们生活中溶解奔放,是改革开放涌现出来的一批干部的真实写照。 书中始终没有脱离京西农村的生活环境,乡土气息浓郁。是京西山区一幅纯朴民风民俗的画卷,特别在语言方面更显示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艺术才能。如:“人走时运马走膘,运气来了钱砸腰。”、“心眼针鼻大,心胸没线宽。”、“琢木鸟上木桌,功夫全在嘴上。”等等。喻事形象生动,喻人入木三分。 今天,这一代人因年龄关系大都已淡出历史舞台。虽然这批干部没有经历过战争生死的考验,也没有经历过异族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他们都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饥饿,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他们经历的最好时期就是“改革开放”,他们以亲手为祖国母亲走上富裕之路.铺沙填石,添砖加瓦,创造财富而感到满足。 这是一瓶美酒,让我们细细品味吧! 刘颖南 2008年北京 (本书题跋者刘颖南:原中共门头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后记 《雾烟》终于要出版了。 “终于”之说,并非指它写作的时间太久,从动笔到搁笔,不过用了一年的时间,虽称不上短,却也算不上长,因为这毕竟是工余之作,毕竟洋洋四十万字。“终于”确切地说,是指书中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令人欢欣鼓舞的,那些令人哀愁伤感的事在我心中憋了太久太久。早就萌生了把它们写出来的念头,也曾有过创作的激情。由于时间、条件以及对人与事的认识、思考等因素,总感思虑不周,这些事只好放在心里搁着,直到今日才“终于”松口气了。 一部作品,尽管不是也不可能全是作者的言行实录,但或多或少总有作者的影子。毋庸讳言,《雾烟》中确有我自己的影子,有我自己的许多迷惑与感悟,有我朋友的影子,有他们许多的坎坷与抗争。我把这些熟知的又陌生的人和事投放于书中,就等于投放于纷繁复杂而又精彩纷呈的社会,让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社会同在,让他们的思索感悟与社会同进。当然,我在把这些人和事投放于书中的同时,自然也就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 《雾烟》之出版的同时,它就完全地交给了读者,完全地放入了时间的长河里。读者是它的朋友,也是它的评判者;时间是它的朋友,亦是它的检验者。如若在检验评判中能少许领悟些什么,那便达到了我创作的初衷,满足了我的心愿。我想会的,只不过多些少些而已,因为它是从人生感悟中来,又回到感悟的人生中去,多多少少总会碰撞出些许火花的。 《雾烟》为人生而写,为读者而献。之所以取名如此,是为了两句话。一是,“人生如烟”,也有人说它是往事如烟。总之是说人生在世,总有些弄不清、看不透的东西。人非神仙,孰能无过,即便再聪明的人也免不了做些傻事,做些错事,等把什么都看得明白了,人这一辈子也就差不多了。所以《雾烟》是为己而作,亦是为别人而作。人的一生漫长遥远,不出错不犯傻是不可能的。在此只能说,错,其实不可怕,知错改错便无错。二是,“岁月如歌”,人生总是在战胜困难与错误的旅途中向前走的,岁月讴歌了人生,人生丰富着岁月,正是这些如歌如泣的过程才精彩了世界。所以《雾烟》为悲者而泣,为进者而歌,愿悲者不伤其志,愿进者勇攀新高,愿人生步步精彩,愿岁月处处如歌! 《雾烟》的出版,耗费了不少朋友的心血和气力,除了感谢编辑出版的朋友外,特别感谢我的朋友、同事张振华同志。他不仅是个铁杆的文学迷,更是个热心的参与者。写作期间,我们常在一起聊,有些章节卡了壳,通过聊侃便又流畅了。在文章构思上同样受到不少启发,尤其是此书几易其稿,全靠他夜以继日地打印。四十余万字,无一不是从他指间流淌出来的。省却了我不少的时间,却耗费了他的气力。我无以为报,仅有“谢谢”两个字。 李德禄 2008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