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W·阿普尔,是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JohnBascom讲座教授,1979年以《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扬名教育学届。本书是阿普尔集的其中一本。这些著作是从阿普尔30多本著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基本反映了阿普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育与权利(阿普尔集)/影响力教育理论译丛 |
分类 | |
作者 | (美)迈克尔·W·阿普尔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迈克尔·W·阿普尔,是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JohnBascom讲座教授,1979年以《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扬名教育学届。本书是阿普尔集的其中一本。这些著作是从阿普尔30多本著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基本反映了阿普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 内容推荐 阿普尔集包括《意识形态与课程》、《教育与权力》、《官方知识》、《教科书政治学》、《国家与知识政治》、《教育的“正确”之路》、《被压迫者的声音》共七本著作。这些著作是从阿普尔的30多本著作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其中的大部分著作被翻译成日、法、德、韩、泰、俄罗斯、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土耳其、意大利等国语言,还有一些著作获得了大奖,如《意识形态与课程》和《官方知识》入选20世纪最重要的著作,《教育的“正确”之路》被美国教育研究协会授予杰出著作奖。 本集中的每本书都独具特色,独立成篇,当把它们综合在一起时,又能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说.这套经典译丛基本反映了阿普尔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思想发展的大体脉络。 目录 总序 1995年版前言 初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再生产、论争与课程 第二章 技术知识、越轨和国家:文化的商品化 第三章 隐性课程的另一面:生活性文化Ⅰ 第四章 阶级、文化与国家中的反抗和矛盾:生活性文化Ⅱ 第五章 课程形式与技术控制逻辑:商品化的回归 第六章 教育行动和政治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参考文献 索引 试读章节 在本章的前一部分,我记录了一些我们观察到的结构性危机中的一些要素。我指出了这些将怎样开始影响劳动过程,影响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影响机构设置的合法性。作为经济的和文化的机构,学校可以“反映”这些在劳动过程、文化以及合法性方面的变化。他们也会因此而受到严厉的批评,而这些批评现在针对的是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内的其他机构。 在过去的十年间针对我们的各种机构所展开的激烈批评出现在学校当中并不是不合逻辑的一件事。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另外一个日益明显的趋势,那就是我们的教育机构不应该像我们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承担太多民主和平等的引擎式作用。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这些批评都是良性的,因为他们增加了我们对于学校(包括其中所教授的各类知识)重要角色的认识——即其如何再生以阶级、性别和种族为形式的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层级结构。法国的布迪厄、阿尔杜塞、鲍德罗和埃斯塔布雷特,英国的伯恩斯坦、杨、惠蒂和威利斯,瑞典的卡勒斯和伦德格伦,意大利的葛兰西,以及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我和其他很多人都在不同的场合中反复强调教育和文化系统在保存现有的统治和剥削关系的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尽管在这些人当中也存在着关于这一切如何具体运作的严重分歧,但是没有人会否认学校体系和对于这些不平等关系的保存之间的关联的重要性。另外尽管我们中的一些人会对另外一些人分析问题的逻辑持有异议,但是我们不会再像这些工作的资料库形成之前的模式一样来思考学校以及学校所提供的知识等方面的问题。 尽管这些批判是良性的,他们还是有两个或许互相矛盾的副作用。一方面,我们过于强调了学校的重要性。这就导致了我们将学校看成是问题所在而非将其视为结构性剥削社会体制大框架下的一部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可见于Jencks等人所著《谁获得了成功?》一书的最新研究中。在其中他们证明了如下一个事实。首先,学校教育的经济收益对于在经济上占有优势地位的个体而言是其他人的两倍,而对于黑人学生来说,即使结束了高中的学习也不会给他们带来可以产生很大改变的效益。因此,尽管我们可以使学校在学生的学业成绩上平等对待,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这并不会改变学校置身其中的大的社会框架的现实状况。 第二种副作用几乎可以是对学校力量的过分强调的镜像。这种观点可以说是悲观的,因为他们认为学校是整个社会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基本上反映了“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在危机发生的时刻。但是在学校之内施行的行为并不会产生什么价值,因为他们归根结底是属于受制于人的机构。我认为这两种副作用都会产生消极的后果。我们应该格外小心这些影响。我对于此事的理解体现在如下两条警示中,即意识到理解和针对学校进行活动并不是全部;自认为看清楚了全部的事实并忽略他们的存在也是错误的。这是错误分析的结果并且也受到了政治上的误导。我在这里要阐明的是,教育体系因为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而使我们可以在其中大有作为。 在这一介绍性的章节中,我有时不得不对于事物的阐述只涉及大概,而略去了在学校内涉及经济和文化领域内的结构性的严重问题和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当所有的事情在数十年中有了长足的进展,我们又如何来评价自己的工作以及所有其他人所做出的努力呢?当一个人涉及关于学校作为的批判性观点的时候,他们也必然会意识到每个人的政治行动和左翼阵营中关于文化和生产模式的激烈辩论会从本质上影响到学校内产生的变化。因此,我决定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处理这个问题。首先,我将会通过简要介绍人们应该怎样解读教育中的核心问题,即再生产的问题向大家展示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观点。其次,我希望借此理清我在撰写《意识形态和课程》一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于这些问题的一些想法。我希望通过这样做来观察一下我的分析在更近的著作中的变化状况,而这种变化显然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献的巨大影响,另外这些变化也是伴随着我对于政治活动的参与而发生的。第三个方面,我们可能会采取的行动也会随着本书接下来章节的撰写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在这里我不能解决持续影响我这样的学者的所有的争论性问题,我在注释当中将会简要叙述现在尚未解决的一些主要论争。这将会有诸多言而未尽之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我所从事的政治行为(即为穷人、黑人、白人和西班牙裔族群争取和维护他们自己的和他们的子女的经济和文化权利;与政治上要求进步的工人一道寻求进行政治教育的原始资料以及争取经济正义的行动等等)在我最近的研究当中极为重要。这本书简直可以成为一本自传。但是在这里我不打算那么做。但是我在这里还是要强调的就是如果不了解我与之一起斗争的男男女女所从事的具体的活动就不可能完全理解我在这里所写的东西。P9-11 序言 学术交流是学术发展和繁荣的最重要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陆续翻译引进了一批批外国教育理论著作,这对促进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理论著作翻译引进的工作有所减弱,在已有的教育理论翻译作品中,也较多的集中于单科性作品,综合性、思想性较强的作品较少,有也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常被人们引用的作品和作家,由于没有系统译介,以讹传讹的也不少。为此,我们筹划了这套影响力教育理论译丛。选题的重点是思想性、综合性较强,学术覆盖面较广,较具原创性的作品,时间上以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为主。虽然这中间有些作品翻译难度较大,但我们也希望不避烦难,做一点基础性的工作。同时我们也希望学者同仁共同关心这一工作的进展,为丛书出谋划策,推荐作品,参与翻译,不断提高这套丛书的质量。 丛书主编 袁振国(华东师范大学) 谢维和(北京师范大学) 徐 辉(浙江师范大学) 张娥贤(北京师范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