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孔子的绯闻(中国历史名人再解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周游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央视春节晚会,台词有名言曰:“没有绯闻的名人,不是真正的名人。”数千年历史之中,没有绯闻的名人,人们研究得并不多;而名人一旦有绯闻缠身,那可真了不得。比如孔老夫子,那一出“子见南子”的轻喜剧,让人长了多少见识。

本书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二十多位历史人物进行评析,把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把自然、人物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活生生地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物的见解和思考,读后令人如临大江东去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之境。

内容推荐

《孔子的绯闻——中国历史名人再解读》是周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果,作者试图以历史上人物、掌故作经纬,以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将它们编织为一个整体,诱导读者进入历史金碧辉煌的“陷阱”。作者似乎也在“陷阱”之中。他企图通过断断续续的议论和对游闲者的身份强调来彰显自己的当下身份。而议论正表明了作者”编织整体”的努力,游闲者的身份表明了作者对现实的迷惑以及逃离的态度。对历史的长吁短叹和对现实的迷惑逃离为作者的行文提供了一个对立的结构。于是,作者基于这个结构之上,开始了修辞之路,这是许多人都走的路。

目录

序一

序二

不老的老子

浪漫的庄子

寂寞的管子

崇高的晏子

孔子的绯闻

文明的支柱

女性的旗帜

沉鱼的西施

落雁的昭君

闭月的貂蝉

羞花的贵妃

不羁的烈马

恐怖的南风

跨国的皇后

金屋的故事

冒险的子宫

机智的张良

窝囊的韩信

贾谊的遭遇

放逸的代价

李白的月亮

无行的韩愈

柳永的秋天

失路的英雄

最后的堡垒

尴尬的两截

凄艳的情殇

维新的导师

试读章节

老子天下第一!

我爱老子。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少年时代,我曾死记硬背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至今仍在反复研读。比较而言,孔丘的仁说,是可以治世的;比丘的佛说,是可以迷世的;唯独老子的道说,特立独行,那五千个灵性的文字竞将天地间与人世间的道理都阐述得一清二楚。因而,我早就心驰神往老子故里。如今,我终于踏上了涡阳这片热土,漫步在涡河畔。

涡河属淮河水系,淮河支流众多,水势迟缓,道的不争与柔弱,正是本于涡水的这一特性,也就是这条河流哺育了老子的哲学。传说,老子出自其母左腋,因而其母伤势很重。老子出生后第一件事就是炼丹救母。炼丹必须有锅,老子铸造了一口大锅。当时,涡水也不叫涡水,而称洵水。一年春天,瘟神作怪,洵水发黑发臭。为了治水,老子将那铁锅投入洵水,顿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一个时辰之后,河水清澈见底。从那以后,人们就称这洵水为锅水。后来,造字先生认为,用“锅”作为河流的名字不妥,因为河是水,锅是金,于是去“金”加“水”,改“锅”为“■”。到了唐代,武璺改革文字,嫌“■”字笔画多,故而省略其中“■”,于是变成了今日的“涡”字。可以说,涡水在老庄的时代十分浩大,并且非常清澈。目前,涡河又变得有些浑浊了。

老子神出鬼没,他那飘忽的身影颇令肉眼凡胎的历史学家感到头疼。面对神秘的老子,太史公也无能为力。司马迁曾遍游名山大川,抽取金匮石室之书,二十来岁就西到倥侗,北过逐鹿,东至海上,南达江淮,具有崇高的实证主义和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即便如此,司马迁也只能捕捉老子一丁点儿的朦胧信息而已。关于老子的生平事迹,《史记》只有寥寥四百多字,而且缠扰不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老子故里苦县在毫州市西、河南省鹿邑县东五公里的涡河之滨,隋改谷阳县,唐改真源县。据《括地志》记载:“苦县在毫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九井尚存,在今真源县也。”另据《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关于老子的出生,传说非常荒诞:相传,老子母亲见五色珠白天而下,大如弹丸,吞珠而孕;又传,老子母亲怀胎八十一载(一说七十二载),逍遥李下,割开左腋生下老子,因而随树姓李。这与佛教对释迦牟尼出生的神化如出一辙。古籍所载苦县城、濑乡祠均已不存。过去,我们一直错把鹿邑认为老子故里,幸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载翔实:“谷水自北东人涡水,涡水又北经老子庙东……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如此看来,只有涡阳县城北行五公里处的太清宫才是老子故里。不过,昔日的涡水已经改名涡河,谷水已经改名武家河了。

老子庙位于县城西北隅五公里处的郑店村,天静宫就在武家河人涡河处,三面碧波粼粼,北面龙山巍巍。这里可谓际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远远望去,一座宫殿式建筑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庄严肃穆,气势非凡。老子巨型铜像屹立大殿正中,双目深邃,神态安详,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欲言又止。老子铜像右边是尹喜的铜像,左边是东华君主的铜像,也都塑得有些个性。塑像上方高悬“大道光明”巨匾,字有秦篆古风。

志载,太清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初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老子故里建庙立祠,供奉老子,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朝开皇元年(581年)均作修建,规模渐大,唐李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干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帝王之都。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却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两敕重建,庙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撰碑。靖康之乱,先遭兵动,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金代虽屡加修建,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相差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以新建,并易名天静宫。至顺三年(1332年)再次扩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翰林学士张起严奉敕撰文产碑,碑文载人多种典籍方志,明正德(1506年)至崇祯年间(1628~1644年)和清康熙八年(1669年)均进行过装修。近至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年),殿宇依然弘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清末战乱频繁,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1991年以来,安徽省文物部门对古太清宫遗址进行三次发掘,发现了宋代大型道观遗址和一千多件文物,收集了二十多块元代以来敕建和重建太清宫的碑记,吸引了中外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论证。新版《辞海》把“老子故里在涡阳”列入词条。近几年来,涡阳县重建了原太清宫的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两庑、道士舍、迎仙桥、钟楼、鼓楼等,又重现了东方第一道观的风采。

导游解说:“老君殿比孔府的大成殿还高出十厘米,因为孔子曾向老子问礼。”

我没有考证老君殿和大成殿究竟哪个高大,但我曾到洛阳瞻仰老城东关孔子人周问礼碑。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碰到不少隐者。这些隐者是和孔子一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走的却是与“学而优则仕”相反的道路。无论是对现实,还是对朝廷,这些隐者一律采取规避态度,往往拒绝与当权者合作。翻阅《论语》,我们发现就有十几位隐者从各种角度嘲笑热心从政的孔子。孔子想与隐者对话,往往不是吃闭门羹,就是碰壁。于是,孔子去向年长的周朝藏室史官老子问礼。

老子看见孔子便问:“你来了。听说你是一个贤者,我不知你是否已经懂得了天道。”

孔子回答:“我还没有懂得天道。”

老子又问:“那么,你是如何去探求天道的呢?”

孔子回答:“钻研礼和仁义,以制度名数来寻求的。到如今已有整整五年的时间了,可是还没有得到。”

老子又问:“你又怎样继续去寻求呢?”

孔子回答:“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已有十二年了,可仍然没有得到。”P1-3

序言

处于现时的不安和残缺之中。我们总要回眸历史,希冀从中获得意夕卜的馈赠。而在回眸的过程中,我们会处于什么样的角度站在什么样的高度,以什么样的姿态穿梭于历史和现实之间?这些都是与回眸者同在的疑惑。唯有过往的一切可以给我们的言行提供可资参照的经验。可是画历史之饼的笔却握在我们手中,犹如孙悟空手里充满魔法的金箍棒。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将古典文明传统隔离在日常生活之外,使得今天的“文化”及其拥有者犬儒化了。中国传统文明在当代镜头之下显现的情状让我们深藏于心的民族主义情绪躁动不安。所以,近十多年来。“文化散文”备受欢迎。被“散文”稀释了的“文化”成了市场化进程中的文化开胃剂。暗示了文化失重给时代带来的忧惧。

《孔子的绯闻——中国历史名人再解读》是周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果,作者试图以历史上人物、掌故作经纬,以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将它们编织为一个整体,诱导读者进入历史金碧辉煌的“陷阱”。作者似乎也在“陷阱”之中。他企图通过断断续续的议论和对游闲者的身份强调来彰显自己的当下身份。而议论正表明了作者”编织整体”的努力,游闲者的身份表明了作者对现实的迷惑以及逃离的态度。对历史的长吁短叹和对现实的迷惑逃离为作者的行文提供了一个对立的结构。于是,作者基于这个结构之上,开始了修辞之路,这是许多人都走的路。作者将如何以自己的步伐走下去呢?

全书除了给予读者众多老生常谈的文学愉悦之外,更多的是揭发了我们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低劣迷惑。而在许多场合。在众多历史理性神话的蛊惑下,我们却不厌其烦地给这些隐蔽在我们每一个细胞之中的迷惑镶满漂亮的花边,于是我们的历史和文明变得可靠起来,成为众多作者的口实。

我和周游认识多年,只知道他是带有“愤青”色彩的青年作者。这一次读了他写的散文委实不敢相信,岁月磨练人,岁月也成长人,岁月让散文有文化。岁月也让文化变成散文。年轻的是诗。中年是散文么?我不敢再想了。

是为序。

王干,1960年生,江苏兴化人,著名评论家、作家,著有《王蒙王干对话录》、《南方的文体》、《世纪末的突围》、《静夜思》、《迷人的语言风景》(与人合作)、《苦涩的世界》、《揭开朦胧之谜》、《文学十日谈》(与人合作)、《赵薇的大眼睛》等文学作品集。曾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现任《中华文学选刊》、《少年写作》主编。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是周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成果,作者试图以历史上人物、掌故作经纬,以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将它们编织为一个整体,诱导读者进入历史金碧辉煌的“陷阱”。作者似乎也在“陷阱”之中。他企图通过断断续续的议论和对游闲者的身份强调来彰显自己的当下身份。除了给予读者众多老生常谈的文学愉悦之外,本书更多的是揭发了我们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低劣迷惑。

——王干

本书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二十多位历史人物进行评析,把哲理和现实生活血肉一体地融合起来。把自然、人物和政治思想、社会组织联系起来,把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活生生地表达他对政治、对社会、对人物的见解和思考,读后令人如临大江东去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之境。

——张庆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