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学术文库》系列之一的《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分册,书中具体包括了:民主政治与政治发展、市民社会孕育近代民主政治、比例代表制与多数代表制、中国选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选举方式日趋专业化和多样化等内容。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市民社会、城市与政治发展
一、民主政治与政治发展
1.一再被批判的民主政体
2.民主政治成为现实趋势
3.民主理论的意识形态本质
二、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
1.市民社会的含义
2.市民社会孕育近代民主政治
3.后发国家的市民社会与民主政治逻辑
三、城市与民主政治
1.城市与自治:近代以前的政治演进
2.城市与民主:近现代的政治演进
3.城市民主:中国政治发展的生长点
第二章 选举理论
一、选举的历史
1.古代的选举
2.近代的选举
3.现代的选举
二、选举理论
1.民主:从抽签到选举
2.选举权的性质
3.选举原则
4.比例代表制与多数代表制
三、选举技术
1.选区划分
2.选民资格与候选人提名
3.选民登记
4.选民投票
5.选票计算
6.选举结果的确认
7.选举监督与诉讼
第三章 中国选举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一、中国选举制度的嬗变
1.荐选与考选:中国传统的选举制度
2.选举频仍与强权政治:晚清民国时期的选举
二、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理论来源
1.革命:马克思主义的选举理论
2.集权:前苏联选举制度的借鉴
3.专政:资产阶级选举制度的批判
三、革命与现代化之间:新中国选举制度的演进
1.“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根据地的选举制度
2.“发动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建国初期的选举制度
3.“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的选举制度
四、向参与型选举的转型
1.直接选举的扩大与巩固
2.非对抗性竞争:参与型选举初露端倪
第四章 民主:中国城市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
一、典型案例:以竞选为主要考察对象
1.1980年前后高校学生的竞选
2.1992年四川省泸州市曾建余的竞选
3.1998-2003年湖北省潜江市姚立法等的竞选
4.2003年深圳市和北京市的竞选
二、扩张与目的:城市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特点
1.选举从个别现象走向群体效应
2.选举目的是维护群体利益和社会福祉
3.参选公民日趋理性和务实
4.选举方式日趋专业化和多样化
5.选举机构的认同和支持
6.开放的舆论空间正在形成
7.选举强化了人大制度的利益积聚和表达功能
三、权利与权力的互动:城市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动力
1.公民权利意识的生长
2.政治权力的调整
3.区域环境和示范效应
四、问题与评价:程序技术有待完善
1.选举组织的非制度化
2.选区划分存在平等性缺失
3.选民“漏登”
4.候选人之间权利不对等
5.竞选空间有限
6.选举的诉讼与监督缺乏制度保障
7.选举成本过高
8.评价
第五章 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
一、典型案例
1.北京东城区九道湾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
2.宁波海曙区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
3.南京白下区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
4.武汉武昌区杨园街柴东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
5.深圳盐田区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
二、自治与渐进: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特点
1.非政治性的社会选举
2.渐进式的发展道路
3.多样化的选举模式
4.村委会选举经验的借鉴
5.城市社区居委会选举和城市基层人大代表选举的互动
三、国家与社会:城市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的动力
1.城市社区和国家力量的双向互动
2.国家对城市社会资源整合和配置的需求
四、探索与展望
1.初步成果
2.普遍局限
3.未来之路
第六章 民主与自治: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的实质
一、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的困境
1.基层直接选举与政策决定无关
2.参与竞选成为个人的单打独斗
3.选举对象突显出身和职业身份
4.将选举等同于投票
二、民主选举:政治治理视野下的城市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
1.双重合法性: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
2.民主政治:不可简单等同于选举
3.选举政治:选择领导人还是其他什么?
4.选举实质:公民对特定取向公共政策的选择
三、自治选举:社会治理视野下的城市社区直接选举
1.摒弃官本位:国家与社会不分化就没有社会自治
2.社会治理:不是政治权力的领地
3.经济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第七章 余论:多元视角下的中国政治发展
一、共和国是完美平衡政体的体现
二、共和制度不排斥强而有力的行政权力
三、法治不排斥对公民美德的价值追求
四、党内民主是民主化改革的可能路径
主要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