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通论》阐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的失衡。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时期,社会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个人消费需求也不足以启动复苏,私人投资需求只有在政府投资活跃了市场以后才会增加;政府必须强化对经济的干预,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即扩大政府支出,实行财政赤字,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简单地说,经济复苏就是依靠政府借款或印钞票来扩大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这不仅是凯恩斯撰写《货币通论》的主旨,也是解决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经济问题的最佳办法。
《货币通论》不仅开启了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新时代,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大萧条中拯救了出来,它是经济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所达到的高度至今无人企及。
《就业、息和货币通论》(简称《货币通论》)、《货币改革论》以及《货币论》是形成觊恩斯经济理论的三部曲。尤其是《货币通论》,它产生于人们拯救“经济学危机”的关键时期,是“凯恩斯主义”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源泉,它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开刨性的贡献。
就实际效应看,《货币通论》几乎成为当时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正如琼·罗宾逊所说:“马克思是设法了解这个制度。以加速其倾覆;马歇尔设法把它说得可爱,使它能为人们所接受;凯恩斯力求找出这一制度的毛病所在,以使它不至于毁灭自己。”一些经济学家将凯恩斯的《货币通论》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称为经济学史上最伟大的三部巨著。
《货币通论》问世后,其理论思想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上世纪60年代末,由于凯恩斯主义者片面强调扩大财政赤字而导致经济严重滞涨,资本主义对它有所放弃。近十年来,随着传统经济自由主义政策在各国先后落败,凯恩斯倡导的国家干预思想再次引起了关注。今天,凯恩斯主义通常被理解为“大政府”。200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就职演讲中重拾“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希望借此推动大政府时代的来临,也许全球经济将在它的刺激下重回升势。
编译者语
原版序
导读
卷一 导论
第一章 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
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两个假设
真实工资、货币工资对劳动者
就业情况的影响
削减工资的问题
非自愿性失业
工资和就业的关系
对萨伊定律的批驳
第二章 有效需求原理
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
本书理论体系的纲要
被普遍接受的迷惑性学说
卷二 定义与观念
第一章 单位的选择
不精确也没有必要的衡量单位
货币价值量和就业量
第二章 决定产出与就业的预期
预期对生产投资和就业量的影响
由预期决定的就业量
第三章 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
收入
储蓄和投资
第四章 再论储蓄与投资的意义
投资的意义
从收入的不同理解储蓄与投资
强迫储蓄
再论储蓄与投资的关系
卷三 消费倾向
第一章 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
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因素
消费倾向和就业量
影响就业量的其他因素
第二章 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
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观因素
利率对消费和消费倾向的影响
第三章 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
边际消费倾向
就业乘数
就业乘数与投资净增量
就业乘数与资本品工业扩张
边际消费倾向与就业乘数的影响
失业不可避免
卷四 投资诱导
第一章 资本的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的定义
常用经济术语
资本的预期收益对资本边际效率的决定作用
影响投资数量的几种风险
第二章 长期预期状态
影响资产的预期收益的因素
导致投资市场多变的因素
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行为
影响经济稳定的其他因素
减少我们对未来无知的几点要素
第三章 利率通论
货币数量与流动性偏好决定实际利率
货币储蓄与几种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四章 古典学派关于利率的观点
古典学派对利率的见解
李嘉图和马歇尔等人的利率论
第五章 流动性偏好的动机
流动性偏好动机的分类
流动性偏好函数与动机的关系
限制利率的因素与流动性偏好的关系
第六章 关于资本性质的考察
个人储蓄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决定生产效率的因素
资本的利率、边际效率和充分就业的关系
通过调整利率来改变社会弊端
第七章 利率与货币的特陛
利率的一般特性
不同资产的利率
货币利率的特殊性质
货币利率是唯一的利率
资本的持有方式和土地的货币效应
自然利率和中立利率
第八章 就业通论提要
经济体系中的不变、自变和依变因素
就业通论的概略性总结
维持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
卷五 货币工资与物价
第一章 货币工资的改变
古典学派的错误看法
货币工资与就业量
正确的货币工资政策
第二章 就业函数
就业函数
有效需求和就业弹性及产量弹性的关系
充分就业状态
第三章 物价论
货币论的重要性和经济体系的划分
物价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
有效需求导致的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货币数量和物价的长期关系
卷六 《货币通论》引起的若干短论
第一章 略论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与资本边际效率
投资过度与经济繁荣
投资量与消费倾向
对利率的几种不同看法
农业波动引起的经济周期
第二章 论重商主义、禁止高利贷法、加印货币说及消费不足说
重商主义与贸易差额
货币数量与利率的关系
禁止高利贷法
加印货币说
消费不足说
第三章 《货币通论》可能产生的社会哲学
论财富和收入差异
利率论
论国家权力和私人经济实力的结合
论现存国际体系的弊端
论思想的巨大力量
英汉术语、人名、地名对照表
第一章 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
古典学派就业理论的两个假设
一、通论
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古典理论都左右着我们的经济思想,但其设定的前提状态只是各种可能的均衡点中的极限,仅能适用于特殊情形,并不适用于一般情形。所以,古典理论的就业论仅适用充分就业的情况,而本书中的就业论既适用于充分就业的情况,也适用于非充分就业的事例。更何况,古典理论所假定的特殊情形的特征又恰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社会特征不符,一旦我们将其应用于现实,其结果只会是混乱和麻烦。因此,《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之“通”字含普适之意。我之所以起这样的书名,就是要将自己的论点与古典理论相关方面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二、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
大多数关于生产和价值理论方面的文献都只关注既定量的已用资源在不同用途中的配置问题,以及在此资源数量下,哪些条件决定着各种资源的相对回报和其产品的相对价值。
至于可用资源的数量这一问题,诸如可就业人口的规模、天然财富的限度、资本设备的积累等,往往只作表面论述。而到底什么决定着可用资源的实际使用量却罕有理论上的深究。当然,要说完全没有研究则又有些言过其实。因为有关就业波动的所有讨论都要涉及到这些东西,这类文章很多。我的意思是,并不是说这一题目本身被忽略了,而是寓于其中的基本原理一直以来被认为过于简单明了,以至于它往往只被稍微提及。
看起来简单明了的古典就业理论,我认为是建立在两个本身几乎都未曾得到讨论的基本前提之上,即:
(1)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
这也就是说:被雇佣者的工资等于因就业人数减少一单位所造成的产出损失(在扣除该产出减少而引起的其他成本减少之后);然而,如果竞争和市场表现出不完全性,依据有关原理,二者相等所必须服从的限制条件便不再得到满足。
(2)对于既定的就业量,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量的劳动边际负效用。
这也就是说:被雇佣者的真实工资(根据被雇佣者的自我估计)正好足以吸引实际雇佣劳动力继续维持原有就业量。类似于竞争的不完全性会破坏第一个前提所遵循的限制条件,如果被雇佣者结成同盟,第二个前提所要求的针对独立劳动个体的等量关系将可能被破坏。在这里对于负效用的理解应该涵盖各种原因,因为这些原因可能导致个人或者团体不接受一份效用低于某一底线的工资而退出劳动的一切内容。
该前提与所谓的“摩擦性”失业是相容的。因为以此解读现实不能不顾社会调整的非精确性,而这种非精确性妨碍了连续充分就业的实现。例如:由于要平衡因估计错误或间歇性需求而导致特定资源相对数量调整而致的临时需要,由于因未能预见的变化导致的时间延迟,或者是基于人们从一个就业岗位跳到另一个就业岗位不会没有一定的时问耽搁这一事实——这些都会引起失业,所以,非静态的社会中总是有一部分人力资源失业于“岗位之间”。除了“摩擦性”失业,该前提同“自愿”失业也是并行不悖的,“自愿失业”是指由于法律规定或社会习俗,或者劳动者为进行集体谈判而结成同盟,或者对于变革反应迟缓,或者仅仅由于人们的惰性,单个劳动者拒绝或者无法接受相当于其边际产出的产品价值的工资。然而,“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两类失业已经涵盖了失业的全部范畴。古典学派的前提不承认有第三种失业类型的可能,而后述中我将把这第三种失业类型定义为“非自愿性”失业。
基于上述限制条件,依照古典理论,就业量由以上两个前提决定。第一个前提为我们提供了就业的需求函数,第二个前提为我们提供了供给函数,而就业量取值于边际产出的效用与边际就业量的负效用的均衡点上。
依上所述,提高就业就只有四种可能的方法:
(1)改善组织配合或提高预见性以降低“摩擦性”失业;
(2)减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以减少“自愿性”失业,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可以由增量劳动的可得真实工资表示;
(3)提高工资品(用庇古教授的简便术语来说,工资品是其价格可以决定货币工资效用的物品)行业劳动力的边际实物生产率。
(4)提高非工资产品相对于工资产品的价格,同时将非工资收人者的支出从工资产品转移到非工资产品上去。
上述是尽我最大努力所理解的庇古教授《失业论》的主旨——这也是古典学派理论现今唯一关于就业的详尽阐述。
P4-7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生于英国剑桥,早年求学于剑桥大学,其经济学导师乃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的创建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凯恩斯既精于学术,也热衷于政治,其影响力甚至辐射到美洲,罗斯福便是其理论的虔诚实践者。上世纪3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几乎导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崩溃,现有的任何经济理论都无能为力。1933年,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但半年未见成效。凯恩斯致信罗斯福说:“美国经济之所以复苏受挫,是由于白宫没有增加新的借款。今后六个月,经济形势能否好转取决于您是否为更大的政府支出铺平道路。”看来,要扭转危如累卵的经济形势就必须为其注射强心剂——全新而系统的经济理论。
1936年2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货币通论》)问世,风雨飘摇中的资本主义世界终于盼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而凯恩斯本人也由此登顶学术巅峰。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源泉,《货币通论》产生于人们挽救“经济学危机”的关键时期,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凯恩斯在本书最后一章写道:“我对古典理论的批评并非因其逻辑错误,而是它默认的假定从来没有被满足过,它无法解决现实社会的经济问题,而且现代古典理论本身已经注意到经济力量的自由博弈需要一定的控制和指导。”凯恩斯阐述的理论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政府宏观调控的“有形之手”替代传统经济理论的“无形之手”,这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精髓所在。
《货币通论》阐述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的失衡。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时期,社会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个人消费需求也不足以启动复苏,私人投资需求只有在政府投资活跃了市场以后才会增加;政府必须强化对经济的干预,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即扩大政府支出,实行财政赤字,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简单地说,经济复苏就是依靠政府借款或印钞票来扩大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这不仅是凯恩斯撰写《货币通论》的主旨,也是解决当时资本主义各国经济问题的最佳办法。
《货币通论》不仅开启了现代宏观经济研究的新时代,更为重要的是,它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大萧条中拯救了出来,它是经济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所达到的高度至今无人企及。凯恩斯对自己的评价也毫不隐晦,他在序言中写道:“本书主要是为经济学家而写,我希望其他人也能看懂。”由此可见其所及之高度。凯恩斯在经济学领域的地位可以与亚当·斯密相媲关,如果说亚当·斯密是一位伟大的开创者,凯恩斯则是一位不朽的终结者,他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如同爱因斯坦之于物理学。不过,凯恩斯并没有彻底推翻旧经济体系,而是对处于绝望时刻的资本主义经济加以补救。自亚当·斯密以来,对市场经济最大的挑战已被抛到身后,凯恩斯成为资本主义的救星。
1946年4月21日,凯恩斯因心脏病逝世。《泰晤士报》在讣告中写道:“他是一位天才,作为一位政治经济学家,他对专业人士和一般群众的思想都有着世界范围的影响,要想找出一位能与之相比的经济学家,必须上溯到亚当·斯密。”
对资本主义而言,“马克思是设法了解这个制度,以加速其倾覆;马歇尔设法把它说得可爱,使它能为人们所接受;凯恩靳则力求找出这一制度的毛病所在,以使它不至于毁灭自己。”
——琼·罗宾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