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黯然神伤或心浮气躁的时候,每每捧读,吟诵古诗词,心中便一点一点安静下来。长此以往,心中奇怪,古诗词竟有治疗心伤的作用。感慨古人的生活质量,今人又如何能比。古人体验和领悟到的美,今人与之相比,更相去远矣。
“念念不忘”系列丛书,共6册,偏者慧眼独具编选,编辑匠心独运的制作,在众文学选本里,这是一套献给青少年朋友的别具特色的图书,不落俗套而兼顾众美,犹如清晨披着露珠的青草一般清新喜人。
以气胜
入诗
《步出夏门行》共分四章,《观沧海》为第一章。这四章诗写于建安十二年(207年),为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多才多艺,对书法、音乐、围棋都相当精通。曹操于戎马倥偬之余,不废吟咏,以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情怀创作了不少出色的诗歌。作《观沧海》一诗时,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的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北方,而统一中国的大志正在激励着他。本诗通过写大海来倾诉自己的宏大抱负,抒发诗人胸中昂然之豪气,成为千古绝唱。
赏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品诗
在瑟瑟秋风中诗人登临海边的山岩之上,眼底之景与胸中之气相得益彰,于是诗人眼前的景色没有了秋天凄凉的气息,汹涌的洪波仿佛激荡在诗人胸中,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魄在诗人体内升华成了孕大含深、豪迈乐观的心性,随之脑海中诗的语言便集聚成了这首尽显诗人气概的诗歌名作。
第一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平实庄重,直入主题,“水何澹澹”以下六句正面铺写大海的苍茫浑然和石碣山的高峻巍峨。作者的视线由近及远:从微风吹拂、澹澹动荡的海波引到近处竦立的山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二旬特写大海中的山岛草木繁茂,欣欣向荣,由海波而山岛,由山岛而草木状景多变、画面富于立体感。接着,诗人随着萧瑟的秋风极目远眺,那波涛汹涌、白浪滔天的大海竟是一望无际。“日月之行”四句,宽广无垠的大海引发了诗人浪漫瑰奇的想象:日月从海波里升起又在海波里落下,银河灿烂涵容于大海,犹如发源于大海。这吞吐日月、包含群星的博大境界,象征了诗人沧海般宽广的襟怀,足以雄视千古。
《观沧海》不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第一写景诗,而且诗中那笼罩一切的气象,也为后世一般写景诗所不能及。
另附曹操的《龟虽寿》及《短歌行》,让你再次回味曹操诗风。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三国)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短歌行
(三国)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入诗
本诗描绘了一位游侠少年的英武形象,抒发了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游侠少年是作者曹植的理想化身,同时也是在当时边患紧急的情况下,具有典型意义的爱国主义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曹丕同母弟。封陈王,卒谥思,故称陈思王。曹植天资过人,才华横溢,有“才高八斗”之称,颇受曹操宠爱,曾一度欲立为太子,但他恃才傲物、任性而为、不自雕饰、饮酒不节,终在争立太子的斗争中失败。
他的创作以曹操之死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多抒写建功立业的慷慨抱负以及贵族公子的豪逸生活;后期则因遭到其兄曹丕、其侄曹睿又的压迫与防范,而多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白马篇》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