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理学阵营中,有一面灿烂斑驳的旗帜,这就是乾道、淳熙时期(1165~1189)鼎盛一时的婺学。它以综合当时各家学说为己任,故其思想反映了南宋社会思潮的总趋向。由于其创始人吕祖谦为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一生讲学、著述的学术活动亦以婺州为中心,故这个学派被称为婺学,亦称吕学或金华学派。吕祖谦治学的特点是经史并重,文道并重,道德与知识并重,性理与事功并重,坚持“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殊途同归”的宗旨,以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为原则,与各学派之间和谐相处,对学术上持不同见解的“相反之论”者,有着宽宏兼容的雅量与气度,深受当时学界的赞誉,亦为后世的楷模。
本书为“大家精要”之《吕祖谦》,它将带你领略南宋乾淳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浙东金华学派(婺学)的创立者、婺学之宗师吕祖谦的生平。
吕祖谦(1137~1181),南宋乾淳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浙东金华学派(婺学)的创立者、婺学之宗师。他不拘门户之见,兼取其长,综合当时各家学说。他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朱(熹)、陆(九渊)思想异合论辩的“鹅湖之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其思想反映了南宋社会思想的总趋向。本书介绍了吕祖谦的生平及其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历史等诸多思想,尤以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最具特色。
一、家世、家学
吕祖谦,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江婺州人,生于南宋高宗赵构绍兴七年(1137),卒于南宋孝宗赵■淳熙八年(1181),终年45岁。吕祖谦祖上为赵宋政权的世臣,有“累朝辅相”之称。自宋开国以来,历有吕蒙正、吕夷简、吕公弼、吕公著、吕希哲等任宰相之职,封侯受爵。
吕氏家族从山西迁徙至安徽,又从安徽迁居北宋时的京城河南开封,逐渐成为显赫的官宦世家。由于金统治者进攻中原,1126年开封陷落,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父子被虏。建炎南渡,高宗赵构即位,建都临安(今杭州),过着半壁江山的小朝廷生活。吕祖谦曾祖吕好问携全家随之南渡,迁居浙江婺州(今金华),定居下来。吕祖谦的祖父吕绷中任右朝靖郎,伯祖吕本中为中书舍人,父亲吕大器为右朝散郎,而吕祖谦本人亦曾“以祖恩补将仕郎”,但未正式袭职。他后来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步入宦海的。根据吕祖谦祖先历任高官的史实来推断,吕氏家族迁居婺州以后,虽然家道已经逐渐衰落,不如南渡前那样兴盛,但在当地无疑还是著姓望族。
吕祖谦在隆兴元年(1163)以前,主要从事于问学、寻师访友、参加科举考试,为早日登上宦途而努力;隆兴元年以后,即进士及第直至病死约18年的时间,主要活动则是讲学、著述及参与政事。
吕祖谦从小就学“中原文献之传”,这是他的家学渊源所致。吕氏家族南渡以后,继承了这种“家风”,而尤以“中原文献之学”为盛,一门之中认真研究历史文献而代代相继。吕祖谦一生治学深受此“家风”的影响。
二、从师受业
吕祖谦最早的老师是其伯祖吕本中。吕本中是当时有名的学问家,其特点是“不名一师,不主一说”,常年耳濡目染,娴熟于心。吕祖谦受吕本中影响很大,他完全继承了伯祖“不名一师”的传统,一生从师多人。他也同样继承“不主一说”的治学传统,学术上“泛观广接”,形成了浓烈的调和色彩。
吕祖谦的第一位老师是林子奇。林子奇,字少颖、又字拙斋,称三山先生,侯官。(今属福建)人。林子奇是吕本中的学生,对吕本中的教诲领悟颇深,并多有发挥,深受吕本中的赏识,被称为师门“高弟”。吕祖谦受父亲之命,师事之。作为吕祖谦的启蒙老师,林子奇对吕祖谦要求甚严,吕祖谦受其影响很大。林子奇之后,吕祖谦的老师是汪应辰、胡宪。
汪应辰,人称玉山先生,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附近)人。他也是吕本中的学生。汪应辰抗金态度颇为坚决,力斥议和,因此而得罪秦桧,长期被贬谪,以讲学为业。汪应辰的学术风格接近吕本中,史称其“为学博综诸家,粹然为淳儒”。吕祖谦学术思想博杂的特点,从渊源看,一方面是家学所致,另一方面,受汪应辰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政治思想方面,汪应辰对吕祖谦的影响也很大。汪应辰对金兵入侵的基本立场及其策略思想对吕祖谦的影响尤为重大。汪应辰曾指明宋高宗抗金举措失当,批评朝廷拿不出任何具体而有效的抗金方法,说:“驻跸无一定之地,战守无一定之策,进退无一定之人,所施行事无一定之规划”,致使无功。对汪应辰的这种看法,吕祖谦深以为然。多年以后,吕祖谦便以此为蓝本,上疏宋孝宗进行抗战劝谏。
胡宪,字原仲,号籍溪,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是两宋之际著名学者胡安国之从子。胡宪学术造诣颇深,在学界的声望远比林子奇和汪应辰为高。胡宪为人忠厚笃实,且有意仿效程颢之为人。在时人印象中,胡宪“即之温然,虽当仓促,不见其有疾言厉色,人或犯之,未尝校之”。胡宪这种宽厚平和的性格,深深感染了吕祖谦,直接反映到了其待人接物和学术交往之中。吕祖谦与他人结交始终奉行“心平下气”的原则,从不“疾言厉色”。在和其他学派交往时,“平心易气”,不苛求对方“学之所短”,而认真汲取其“学之所长”,表现出了宽厚之作风和学术雅量,赢得了当时不少学者的称道。所有这些与胡宪的教诲和影响都有直接的关系。
胡宪以为学习的首要任务是陶冶情操,增进道德,说:“所谓学者,非克己工夫耶?”为此,他常在“教诸生于功课余暇,以片纸书古人懿行或诗人铭赞之有补于人者,粘置壁间,俾往来诵之,或令精熟”。这方面,吕祖谦直接受到了胡宪的影响。后来,吕祖谦曾专门以《择善》为题,抄录了历史文献中若干他认为有“所取”的“古人懿行”和历史事件,汇编成册,时时自勉。
三、从政
和吕氏家族的多数成员一样,吕祖谦是靠先人之荫而开始官场生涯的。绍兴二十九年(1159),吕祖谦以祖恩补将仕郎。尽管这是不入品的“散佚”,但毕竟是官场中的人了。这年,吕祖谦22岁。两年以后,吕祖谦被擢升为右迪功郎,虽属从九品,但较之将仕郎已经高出了三级。具体职务是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桐庐县尉,主管学事。
隆兴元年(1163),27岁的吕祖谦先中“博学宏词科”,后中进士。对此,吕祖谦喜出望外,兴奋异常。让他高兴的原因是:一、“博学宏词科”是宋高宗所创设。此科榜上有名,是当世众多士人的心愿,吕祖谦亦不能超然物外。二、有宋一代,尚文轻武,选拔人才注重出身。中进士乃是飞黄腾达的捷径。南宋尤其如此。
隆兴二年(1164),吕祖谦被任命为“南外宗学教授”。“南外宗学”衙门设在泉州。乾道二年(1166),他的母亲病故于泉州任所。吕祖谦援引旧例,离职护柩回金华,守墓于武义明招山侧。这时,吕祖谦的学业已经名扬四海,附近学者慕名前来问学者络绎不绝。
吕祖谦没有了具体官职,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朝廷政事的关注。当时,宋孝宗对理学不感兴趣,对此,吕祖谦深为焦虑。乾道三年九月十四日,他写信给汪应辰,请求汪应辰利用回京入对的机会,劝谏孝宗接受理学思想。信中表现了吕祖谦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一名正义士人的责任心:
身任天下之重,先后本末自有次第,不必徇匹夫之小谅,避世俗之小嫌,苟或未然则道不可轻用,物不可苟合,谓宜明去就之义,以感悟上心,风示天下,使后进有所矜式,于吾道固非小补也。
乾道五年(1169),吕祖谦母丧服满,复出。他由“南外宗学教授”改任太学博士。太学博士比“南外宗学教授”的职务重要得多。宋时,经筵讲官往往从太学博士中选取,有直接与皇帝见面的机会。对于这一新的任命,吕祖谦由衷地感到欣慰。
吕祖谦担任太学博士只几个月时间,就被“添差严州教授”。严州在今浙江,辖建德、淳安、桐庐、遂安、寿昌、分水六县,府治设在建德。吕祖谦到任,对严州书院大力进行了整顿,精心制定了一套学规。如规定学生不能拉私人关系;师生之间要讲礼节,不忘旧谊;同学之间不能彼此吹捧,等等。尔后又增订了若干条例,例如坚决淘汰懒惰和学业荒疏者;加强道德情操修养,摈弃“不修士检,乡论不齿者”;开除“亲在别居”、“侵扰公私”、“游荡不检”者。
乾道六年,吕祖谦从严州被召还,重新担任太学博士,并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这使吕祖谦有了接近孝宗的机会。回京不久,他撰写了《上孝宗皇帝轮对札子二首》,主要内容是希望孝宗恢明“圣学”即理学,“亲贤远佞”,通盘筹划“恢复大事”。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