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泽南,晚清著名程朱(熹)派经学家、理学家,湘军精神领袖,官拜湖南布政使(副省长),曾国藩、李续宾李续宜兄弟、蒋益澧、胡林翼皆为罗之学生;统领湘军三万数千人,是仅次于曾国藩统领12万湘军之外主力部队。本书为“大家精要”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罗泽南的思想和实践,对了解罗泽南在中国近代史、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研究晚清理学的流变和太平天国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泽南/大家精要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谢世诚 |
出版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罗泽南,晚清著名程朱(熹)派经学家、理学家,湘军精神领袖,官拜湖南布政使(副省长),曾国藩、李续宾李续宜兄弟、蒋益澧、胡林翼皆为罗之学生;统领湘军三万数千人,是仅次于曾国藩统领12万湘军之外主力部队。本书为“大家精要”系列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罗泽南的思想和实践,对了解罗泽南在中国近代史、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研究晚清理学的流变和太平天国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罗泽雨(1808~1856),湖南湘乡人,晚清著名理学家,湘军创建者之一,杰出将领。平生宗奉“中国一人,天下一室”的理念。1852年以前聚徒讲学,著书立说,阐发程朱理学的思想。太平天国起义发生后,即参与组建湘军,成功指挥了诸多战役,立下赫赫战功。1856年战死武昌城下,谥“忠节”。本书主要介绍罗泽南的思想和实践,对了解罗泽南在中国近代史、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研究晚清理学的流变和太平天国的历史,皆有裨益。 目录 前言 第1章 风雨如磐闇故园 日之将夕,悲风骤至 强心针与手术刀 第2章 湘乡苦书生,长沙好秀才 生于末世运偏消 理学后起之秀 第3章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罗泽南的理学、经世致用思想 宇宙观 性理观 伦理一政治观 辩证法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第4章 湘军中坚 参与创建湘军 凝固剂与稳定器 第5章 “罗忠节" 攻占武汉 顺流而下,进窥九江 坚城难下,东奔西突 回攻武汉 终成“忠节” 结语 附 年谱 主要著作 试读章节 生于末世运偏消 罗泽南的成长经历十分曲折,这与他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罗泽南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有一点文化的小自耕农家庭,其祖父、父亲十分重视子弟的教育。罗泽南六岁时,即被送入其堂叔父罗简拔开设的私塾学习。10岁至16岁,又先后跟随族人罗巨卿、罗廷弼以及徐姓老师、张叠浦老师读书。据说罗泽南从小即十分聪明爱学,入塾前即开始识字,每教一个字,即能牢记不忘,还特别喜欢看楹联,不管是否认识上面的字,见到了就仰面观看,若有省悟。入塾后更是过目成诵,每日可达千余言。其居室外有两间店铺,一为药房,一为染坊,罗泽南11岁时即为此撰楹联:“生活万家人命,染成五色文章。”按照传统的做法,罗泽南此时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应付科举,主要内容是熟读朱熹的《四书集注》,学作八股文、试帖诗,逐步伴之以其他文史典籍。罗泽南很早即对《左传》情有独钟,不仅时常阅读之,还自己命题,仿效《左传》的篇法作传记,如战、守、攻、取之类。 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想见,罗泽南从小就显示出,他是一个有志于学且聪颖、可造就的人才。 然而,《红楼梦》中的两句诗对罗泽南同样适用:“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末,给大部分平民子弟的出路本已极其有限,而问题更在于,从现有史料可知,罗家当时十分贫寒,罗泽南是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读书的,有时甚至衣食难继。但亲人特别是他的祖父、母亲望子成龙,对其寄予厚望,不惜节衣缩食,尽其所能、竭其全力供给其读书。罗泽南说过:当时他的祖父年将七十,家业零落,四壁萧然,有时甚至连粥也吃不上,但一听到罗泽南的读书声则拈须自喜,饥寒俱忘。为供应罗泽南及塾师的饭食,罗泽南的祖父经常典当衣物换钱,一件布袍被他亲自送入当铺达六七次。一旦得到米,则无论远近,必亲送到塾馆中。他曾经对罗泽南说:我让你读书,是要让你明大义,识纲常,不坠先人的清德。罗泽南还说过:他15岁时,有一天母亲得了一把米,立即送到塾馆给罗泽南,并且告诉罗泽南将来不要忘记这种苦楚。罗泽南对这些遭遇一直不能忘怀。这就以行动和语言给罗泽南上了世界观的启蒙课,既促使他更发愤读书以改变社会地位和家庭状况,更启迪他认同儒家的这种伦理纲常。这种状况,正如李元度在《诰封光禄大夫周公筱凤神道碑铭》中所说:“父兄教子弟,自束发授书,即迪以忠孝,为有用之学。” 罗泽南18岁结婚,娶妻张氏,开始了应试、养家的生涯。他设馆教蒙,先后执教于石冲萧宅、椿树坪、新塘刘宅、江家塘张宅。在椿树坪教馆时,离家约十里多路,罗泽南每天晚上将学徒所送肴馔带回家,给祖父食用,恪尽孝道。同时,他积极准备和参加科举考试,努力改变自身的地位。为此在20岁和23岁时,他又就读于湘乡涟滨、双峰书院。这两个书院虽是初级书院,但皆建于乾隆初年,已有一百多年时间,堪称历史悠久,罗泽南在其中受到的理学熏陶无疑正统而浓郁,应试技能也会得到提高。但罗泽南命运多舛。从19岁至29岁的十年中,他屡试不中,家中穷困潦倒,灾难迭起,祖父、母亲、兄嫂、姐妹相继死去了11人,又连丧三子。道光十五年(1835),湖南旱灾、瘟疫并起,罗泽南29岁,应试落第,黯然出场,无钱乘车、舟,半夜从长沙徒步回家;家中则田地荒芜,粒米全无,二儿子死去已二日,侄儿病剧,第二天也死去;妻子张氏因而痛哭致双目失明,不久耳又重听。这种状况,现在读来,皆令人深感恻然。时人说他“奇穷至戚,为人世所罕见”,应是确评。 P14-16 序言 罗泽南(嘉庆十二年至咸丰六年,1808~1856)字仲岳,号罗山,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亦耕亦读的贫民家庭。他的一生以咸丰二年(1852)为界,前后主要做了两件大事: 罗泽南首先是一个理学家。咸丰二年以前,罗泽南精研理学及经世之学,确立了对理学的信仰,终身奉为圭臬。他写了许多著作和文章,在阐发理学著作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并讲学乡里,培养了一大批门生弟子。罗泽南的思想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末期程朱理学和经世致用思潮发展变化的情况。 咸丰二年以后,罗泽南投笔从戎,与太平军作战,对湘军的创建和发展起过重要甚至关键的作用,成为湘军中少有的独当一面的大将,参与制定了多项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指挥过多场重大战役,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得以秀才的科举功名,战死疆场后被清廷特谥“忠节”。 然而,罗泽南更是湘军著名的“儒将”。据记载,曾国藩死后,一个叫谢维藩的人在挽联中曾这样评价湘军的著名人物:“吾楚多武功:新宁伟节,罗山邃学,益阳雄略,湘阴衡阳皆卓荦勋名,相度恢然众贤汇。”可见,在时人心目里,同是儒生出身与太平军作战的人,与江忠源(新宁人)、胡林翼(益阳人)、左宗棠(湘阴人)、彭玉麟(衡阳人)相比,罗泽南是以“邃学”亦即精通程朱理学和经世之学为显著特色的。确实,罗泽南在湘军将领中学究气味最浓,他不仅有系统的理学著作,始终笃信理学,而且在戎马倥偬中仍钻研理学不歇,著述不停,更重要的,在与太平军作战中,他是以其理学、经世之学思想作为指导的。没有他1852年以前的理学、经世之学的思想,就不会有他1852年以后的实践。正如曾国藩在《罗忠节公神道碑铭》中所说:“咸丰四五年间,公以诸生提兵破贼,屡建大勋,朝野仰叹,以为名将。而不知其平生志事裕于学者久矣。” 因此,剖析罗泽南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于促进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就让我们来鸟瞰一番这位“罗忠节公”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