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了刘邦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史实;《后汉书》则继承了前代的纪传方式,上接《汉书》,详细记载了王莽末年到东汉汉献帝逊位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本书所选取的篇章,大都是一些史书中的堪称经典之作,所选取的历史人物,大都是一些成就卓越,名垂青史,对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读他们的传记,仿佛在读他们的人生历程,同时也在规划自己的未来和远景,读到会心处,会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对于他们所做出的成就,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本书还通过对文章的理解,精心选择了古代的一些精美插图,参差其中,如同一道艺术长廊,这就形成书中的一道副线,既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二条线相互交叉,时时互现,这就构成了本书中的又一道风景线。
《汉书》与《后汉书》皆由前、后二汉而生,二书均效仿《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的方式,详细记载了两汉所走过的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述说了众多的人物事迹:既有富甲天下的帝王将相,也有重诺言,讲义气的豪侠之士;既有游走于权势舞台和名利圈里的各色小丑,又有隐身世外,“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隐士;既有鱼肉乡里、干生民不顾的贪官污吏,又有两袖清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清廉之官……不仅如此,正是通过书中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交织,使得这二部书不再是枯燥的事件罗列,而是血肉丰满起来,从而显现了汉代历史的全貌。
汉书
高帝纪
本卷主要记述汉高祖刘邦在汉朝建立过程中及其在汉朝建立之后的事迹。西汉高祖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字季。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后趁关中兵少趁虚入。数败于项羽,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登基不久在白登城被匈奴国冒顿单于包围数月,被迫求和。在位后大杀功臣,激起英布谋反并被击成重伤,旋即去世。
原文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吏,为泗上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时饮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怪。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译文
汉高祖,是沛郡丰邑中阳里人氏,姓刘。他的母亲曾在湖岸边休息,梦中与神相遇。当时雷鸣电闪,天空阴暗,他的父亲太公前去看视,只见蛟龙伏在他的母亲身上。之后便怀孕,生下了高祖。
高祖这个人,高高的鼻梁,龙形的额头,漂亮的胡须,左边大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生性宽厚爱人,心胸开阔,宽宏大度,不肯干家里人的生严活计。壮年之时试用为官吏,当上泗上亭长,与官差们都混得很熟。又贪酒好色,经常到王老太、武大娘酒店赊酒吃,时常一醉不起,武大娘、王老太见高祖身上常有怪异的事情发生。高祖每次到店中饮酒,店家就多售好几倍的酒。在看到怪异事件之后,年终,这两家总是毁掉欠债契券,不向高祖讨债。
原文
高祖常繇成阳,纵观秦皇帝,喟然大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辟仇,从之客,因家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日“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竞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卒与高祖。吕公女即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译文
高祖曾去成阳服役,在看到秦始皇出行时,感叹道:“唉呀,大丈夫就应当有这样威风啊!”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县令是好朋友,为避仇家,投奔做客,后来就安了家。沛中豪杰、官吏听到县令有贵客,都前来相贺。萧何任县廷功曹,主管接收贺礼钱财事物,向客人们说:“贺钱不足一千的,坐在堂下。”高祖任亭长,向来鄙视诸官吏,在拜帖上谎称说“贺钱一万”,实际上没拿一钱。传报进去后,吕公大惊,起身迎接到门口。吕公喜好相面,看到高祖相貌,便对他十分敬重,请他坐上座。萧何说:“刘季向来多说大话,很少办成事。”高祖因为轻视诸客人,便坐在上座,没有退让。饮酒的宾客多数退席之后,吕公用目光暗示高祖留下来。饮酒结束后,吕公说:“我少年时爱好给人相面,相的人很多,没有如你这相貌的,希望你自珍。我有一个女儿,愿意许配给你做你的打扫房间的妾。”酒宴之后,吕婆对吕公发怒说:“你当初说女儿是宝贝,欲许配贵人。沛令待你不薄,向你求嫁女儿,你不给,为什么你把女儿随便许配给刘季?”吕公说:“这不是女人所能明白的。”吕公终于将女儿许配给高祖。吕公女便是后来的吕后,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P3-5
纵观中华历史文明,上下五千年,渊远流长。那么,到底是什么记录了这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踪迹呢?无疑,是历史,尤其是贯穿中华文明始终的二十五史。正是这些卷帜浩繁的历史著作,再现了中华文明文化的进程。
在这二十五部史书里,除了《史记》属通史之外,剩下的几乎都是断代史,其中,却有两部史书,二者前后相续,相辅相成,共同见证了整整一个朝代的兴衰与沉浮,就是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
此二书双双名列“前四史”之列,其地位甚高。如同两颗明星,在大汉王朝的黯黯长空中分外耀眼。《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述了刘邦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历史史实;《后汉书》则继承了前代的纪传方式,上接《汉书》,详细记载了王莽末年到东汉汉献帝逊位共二百多年的历史。
据《汉书》所记:“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斩蛇。蛇分为两,道开。”没想到,高祖此举,竞成汉王朝的预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存在了十三年。汉朝果然中道而分,为前、后二汉。高祖斩蛇虽然为后人附会之语,但正是形象地展现了两汉的衍变过程。一前一后,一西一东,首尾相连,交相辉映。
《汉书》与《后汉书》皆由前、后二汉而生,二书均效仿《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的方式,详细记载了两汉所走过的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述说了众多的人物事迹:既有富甲天下的帝王将相,也有重诺言,讲义气的豪侠之士;既有游走于权势舞台和名利圈里的各色小丑,又有隐身世外,“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隐士;既有鱼肉乡里、于生民不顾的贪官污吏,又有两袖清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清廉之官……不仅如此,正是通过书中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交织,使得这二部书不再是枯燥的事件罗列,而是血肉丰满起来,从而显现了汉代历史的全貌。
阅读《汉书》、《后汉书》,陶冶在两汉时代的风云变幻之中,总会有一种思接千载和心游万仞之感,读到会心处,就有可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为人物的命运而担忧,以他人之乐而乐,以他人之忧为忧。读到楚汉争霸过程中,我们会以项羽的自刎而遗憾不已,发出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嗟叹;读到晁错为汉景帝出谋划策,力主消藩,为维护汉家社稷江山,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剧,我们就会愤恨不已;而读到司马迁为了追求正义,为李陵鸣不平,被处以宫刑的屈辱境况下,仍然坚持完成《史记》的编写,我们既痛恨于汉武帝的残忍,又为司马迁的执著、理想而赞叹……真的,书中诸如此类的人物简直是太多了,他们或以自己的功绩和人格魅力,流芳千古,为后人津津乐道;或以自己犯下的罪行而遗臭万年,至今还在遭到人们的唾弃。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书,不是简单的读的过程,更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历史反思,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得失,总结教训,所谓鉴之于古,戒之于今也。而作为二十五史中的“双骄”,《汉书》与《后汉书》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
纵论中国之文化,可谓根深蒂固,无不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重大的事件,往往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翻板,我们总是能够从历史中隐约地找到它的蛛丝马迹。孔子曰:“不知书,无以言。”如果用之于历史,那么就是“不知史,无以戒”。幸运的是,我们有着如此丰厚的历史积淀,拥有这么多的历史经验,正是从这些历史中,我们获得了很多的东西,正是在这些历史的熏陶和参照之下,并以此为借鉴,我们才能不断地反思历史,超越历史,不断地开拓未来,历史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正因为这样,我们适时地推出《汉书》和《后汉书》,也在情理之中了,其所选取的篇章,大都是一些史书中的堪称经典之作,所选取的历史人物,大都是一些成就卓越,名垂青史,对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读他们的传记,仿佛在读他们的人生历程,同时也在规划自己的未来和远景,读到会心处,会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对于他们所做出的成就,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除此之外,此书在版本上正本溯源,均采用最权威的版本加以校对,保证文字上决无讹误;为了更一步方便读者,我们通过反复考订,对于原文中的一些疑难的字词或是典故加以注释;在通过对原文详细解读之后,我们又添加了译文,或是直译,或是意译,与原文相得益彰,水乳交融,从而更方便了读者们的阅读。
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对文章的理解,精心选择了古代的一些精美插图,参差其中,如同一道艺术长廊,这就形成书中的一道副线,既出乎其中,又出乎其外,二条线相互交叉,时时互现,这就构成了本书中的又一道风景线。
总之,山川依旧,已非畴昔,持续达四百多年的大汉王朝,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已经灰飞烟灭了。思往事,怀故国,千古凭高,空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而在班固的《汉书》和范哗的《后汉书》里,就可以找回已然失去的踪迹,聆听到历史遥远的回音,这种回音,历史的回音,在召唤着我们!
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炼,事甚该(赅)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古迄今,无改斯道。
——刘知几《史通·六家》
史裁如范,千古能有几人?
——王应麟
史(《史记》)、汉(《汉书》)之后,首推《后汉书》。
——聿太炎
蔚宗(范晔字)之为《后汉书》,体大思精,信称良史。
——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