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根侃水浒传
分类
作者 孙楚阳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水浒传》讲的是一群好汉反抗官府的故事。《水浒传》的故事虽然离现在已经近千年,此书作者也是六百多年前的人,但不知是谁说过中国人表面的东西很善变,本质的思维却很不善变。中国的朝代虽然交了很多个,但决定人们行为的动因几千年来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以,从小说和历史又想到现实和今天。《水浒传》中的人物,不管是好汉、官吏还是痞子、贫民,都能从现实中找到影子,小说中的事件,或是刀兵战事或是男女琐事也都可从历史上发现源头。本书作者不以文学正经解释《水浒传》,重在阐明中国历史上治乱之间的重要法则。

内容推荐

《水浒传》交替展现了以武力服人和以权力服人的两种规则。绿林以武力服人,林冲杀了王伦,杜迁、宋万服了;官府以权力服人,高俅一笔文书,林冲、杨志服了。有时也会互相渗透,绿林的宋江也会用寨主权力制服兄弟,官府的鲁达也会用三拳武力打服镇关西。这两种规则共享争斗到最后,梁山向宋朝投降,崇尚权力的规则制服了崇尚武力的规则,还得说权力是最高取向。《水浒传》几百年来脍炙人口,表面上看是因为故事精彩,深层次的原因之一是道出了中国历史上治乱之间的重要法则。

目录

自序

开场白

第一部分 识好汉

好汉高俅

求衣饭的好汉

智多无用

王伦的错

世路多蹇

石勇的豪言

天杀星和大洪水

盗亦有德

技术型好汉

文人好汉

旧家王谢

弱者卢俊义

公关人才

粗人看事

湮没的好汉

读诗识好汉(上)

读诗识好汉(下)

第二部分 排座次

老大的本事

神这玩意儿

关圣后人

名高震主

君子善假于物

彩云霁月空灵巧

窃钩者

第三部分 看世情

遇洪而开

方外营营客

规矩和面子

火并

宋江的人气

宋江杀惜

甲女丁男

戏子和婊子

蠢蛋李固

让位这出戏

裴宣执法

偎人如水称时宜

入伙山头

山寨也臃肿

选股和识人

谣言不谣

天行什么道

无奈的招安

结束语——实力是什么

试读章节

好汉高俅

高俅也是好汉?要说高俅是不是好汉,先明确一下什么样的人算好汉。按照《水浒传》中好汉的共同点归纳一下,好汉并不存在道德上的定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是好汉,抢男霸女或好勇斗狠的也是好汉,假冒宋江、柴进抢了刘太公女儿的两个强人王江、董海,宋江就说“他是两个好汉”(第73回);李逵在寿张县坐堂时对告状的说“这个打了人的是好汉”(第74回)。只要是有力量、恩怨分明、能下狠手的人都可称做好汉。高俅有权力,权力何尝不是一种力量,还是很大的力量。高俅也算是恩怨分明,皇上对他有恩就报恩,王进对他有怨就报怨。高俅更能下狠手,把林冲整得那惨样。照这么看,高俅也不失为一条好汉,而且是一条很成功的好汉,宋江、林冲们可就失败多了。

为什么高俅做好汉比较成功?进化论说“适者生存”,高俅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使他成为比较成功的好汉。别以为奸臣都是不学无术之辈,不说蔡京、秦桧都是满肚子学问状元之材,高俅虽没考过科举,但用“多才多艺”评价他也不算过誉。第一次介绍高俅是这么说的:“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第2回),玩的、乐的、文的、武的高俅全会,几乎能和燕青较量较量。而且高俅会这些玩意儿不是没事做为了显摆,而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北宋那阵上流社会就是喜欢玩乐,王都尉、端王都是精通玩乐的“聪明俊俏人物”,王都尉“喜爱风流人物,正用(高俅)这样的人”,端王“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同前)。有个说法叫高层引领时尚,端王和王都尉都是身处金字塔尖的人物,他们喜欢风流玩乐,当时整个社会也该是浮浪帮闲成风。

高俅虽然多才多艺,但并不是万事通,高俅也有不会的东西,“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同前)。高俅不会这些东西是因为他笨?显然不是,高俅聪明得很,学这些东西也不需要多高的智力。那么是高俅懒?也不是,懒人怎么能练出高超的球技。有个词叫“学以致用”,学是为了用,没用的东西自然不愿意费精力、费时间去学。所以高俅不会“仁义礼智信行忠良”是因为这些东西没用,那么这些东西为什么没用?因为社会不需要,被多数人抛弃的自然是没用的东西。高俅不会什么和会什么的原因相同,都是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就会什么,不需要的就没必要去学会。个人只有适应社会才可以生存,不能要求社会环境适应个人,高俅很好地适应了社会,所以混得成功。

每一种生物都需要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然就无法生存。人也是生物,人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还要适应社会环境,因为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去过原始的生活,所以对人来说,社会环境是和自然环境一样重要的生存环境。个性和环境如果有冲突,通常个性要让位于环境,顺应环境比张扬个性更重要。网上流传的《比尔·盖茨十条职场箴言》第一条就是“社会充满不公平现象,先不要想去改造它,只能先适应它”,虽然这话并不一定出自盖茨本人之口,但总是人类对世界的看法。个体没有资格要求环境,个体能做的只有适应,再适应。只要是适应环境的,即使是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东西也要有勇气接受;如果是和环境格格不入的东西,自己再喜欢也只好放一放。俗话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所谓“天”就是环境,对环境只能顺应,不能违抗。

成功的人大多是善于顺应环境的,名医扁鹊精通各科病症的诊治,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适应当地的风俗,鲤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随俗为变”就是适应社会环境,正是扁鹊能适应不同的需要,在儿科、妇科、五官科等各科之间得心应手,所以才能“名闻天下”。失败者常常是不善适应环境的,固执地奉行自己的主张。比如那个以“仁义”著称的宋襄公,居然在战场上对敌人讲仁义,他认为趁敌人渡河一半和没有摆好阵势时去进攻是不仁义的,仁义的军队应该堂堂正正地和做好准备的敌人战斗。仁义可以对学生讲,可以对国民讲,可以对很多人讲,但不能对敌人讲,那是找死。宋襄公幻想在战场上“仁义”地战胜敌人从而打响自己的仁义招牌,几乎是缘木求鱼,没有实现的可能。比较宋襄公的战场仁义和高俅的“却是不会”,可见高俅非常现实、理智。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伏龙凤雏时说“识时务者,在乎俊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这句话后来演变为成语“识时务者为俊杰”。所谓“时务”,就是环境、潮流、社会大趋势,能看清这些的是杰出人物。宋襄公不识时务,高俅称得上是非常识时务。

P3-5

序言

人多少总会看几本书,古人对书分为经、史、子、集几类,对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比喻。从重要性说,经好比米饭主食,最重要;史好比菜肴,重要性次之;子、集则如油盐酱醋调味品,最不重要。但是从阅读趣味说却刚好相反,子和集文采瑰丽,妙语连珠,引入入胜;史书人物繁多,但限于史实,终究多了点无奈、少了点美丽;经却是板着个脸一本正经说教,读者必正襟危坐,毕恭毕敬,压力大于乐趣。趣味是看书的保障,味同嚼蜡的书很难看得投入。因为无趣或少趣就看不下去,所以我看过的书较少,目光只停留在有趣的书上。

最有趣味的书自然是小说,小说有描写,绘声绘色、如临其境;小说有人物,性格各异、面貌独特;小说有故事情节,曲折紧张、扣人心弦;小说也有思想,隐含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中,要读者自己体会,每个读者的体会还都不一样,读小说可谓乐趣多多。中国的小说一般以四大名著最为人熟知、最“好看”,不过这“四大”也不是一样好看。《红楼梦》想完整看完的话,读者需要有较高的水平。《西游记》看完没问题,不过神、佛、妖怪总有点不着边际,连珠串式的结构也有点单调乏味。《三国演义》主要故事是统治集团高层政治、军事斗争,和咱老百姓太远。《水浒传》既有江湖好汉的恩怨纷争,又有平民百姓的市井生活,既精彩又亲切,所以对我更有吸引力。

熟悉《水浒传》这本书的人太多,评说这本书的文章不计其数。我不自量力也写点关于《水浒传》的文字,不敢说这是对小说主题的研究评论,我没那资格,正规的文学研究有很高的准入门槛,不是谁都能插一杠子的。我也不是对小说内容、技巧或人物形象进行赏析,《水浒传》如何精彩“前人之述备矣”,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等好汉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耳熟能详,再说不免饶舌。我写的只是些自己的想法,看到一段故事后想到点什么,于是记下来,就像小学生的读后感。因为怎么想比较自由,比如看到厚厚的雪,有人想到像棉被、有人想到像奶油,不能说哪个想法是错的。所以写点想法不需要多少资格,准入门槛较低,总不能说不许这么想只许那么想吧。

那么我是怎么想的呢?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还是以现实作为依据,所以,从虚构的故事情节想到真实的历史事件。《水浒传》的故事虽然离现在已经近千年,此书作者也是六百多年前的人,但不知是谁说过中国人表面的东西很善变,本质的思维却很不善变。中国的朝代虽然交了很多个,流行时尚更是换了一阵又一阵,但决定人们行为的动因几千年来并没有多大变化,所以,从小说和历史又想到现实和今天。《水浒传》中的人物,不管是好汉、官吏还是痞子、贫民,都能从现实中找到影子,小说中的事件,或是刀兵战事或是男女琐事也都可从历史上发现源头。从虚构联系到现实是我的想法,想得多了点,有了记下来的冲动,于是敲在电脑上。

当然,我的想法算不上是读《水浒传》的正路,很可能落入野狐禅。不过好在我于本文开始已经说了,这不是一本正经的研究,只是兴之所至的想法,想到哪说到哪。这些想法打成文字后最初张贴在网络上,网上发帖也叫灌水,本来就是非常随意的事。这些水灌了以后有幸得到一些网友的肯定,更有幸的是得到一些网友不同想法的交流。我读《水浒传》有这样的想法,别瓜读《水浒传》有那样的想法,思想交流真是个好事情,大家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思想交换后就不止一个思想。我在和网友不同想法的交流或者“抬杠”、“PK”中又生出新的想法,以至有了这么些文字。

文中引用《水浒传》原文均在括号中注明出自第几回,引用其他书籍原文亦注明书目或篇目。所据《水浒传》版本是120回本版本。

后记

实力是什么

在此之前,对《水浒传》评说中多次提到“实力”,输赢成败、得失存亡,乃至毁誉荣辱,都由实力决定,不关其他,实力是所有成功的资本。不过实力这个词比较抽象,实力是什么呢?

最原始的实力是武力,俗话说“力大为王”,在远古时候,谁力大能对抗更多的野兽谁就能做头。黑道奉行的规则近于原始的丛林法则,所以武力是第一实力,一般都要胳膊粗拳头硬的才可以在黑道上混出点模样。武松的武力强大,所以施恩虽然出身官家,张清、孙二娘虽然对武松有恩,但无论在二龙山还是梁山都只能排在武松后面。另外,乱世礼崩乐坏,纲纪废弛,整个世道和黑道差不多,这时武力有足可发挥的场合。大凡开国帝王和功臣大多精于骑射骁勇善战,唐高祖李渊有一次率数十骑和数千贼寇作战,“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旧唐书·高祖本纪》)。李渊箭法不错,《说唐》写他一箭误把单雄信的哥哥射死不是没有根据。唐太宗自言“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贞观政要·政体》),在唐初统一战争中,太宗常常亲冒矢石冲锋陷阵,弓马骑射的武力可和猛将媲美。割据一方的诸侯军阀中则更多凭着身长力大、好勇斗狠出来称王称霸的人,五代十国中的吴王杨行密“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新五代史·吴世家》)。强壮的武力是最初的资本。

不过,单凭一己武力的局限是很明显的。常言道:“双拳难敌四手,好汉架不住人多。”一个人武力再强也不可能强过一群人,群体的武力总能胜过个人的武力,所以掌握一群人的武力比一个人拥有超强武力更有利。战争即是两个群体的武力较量,胜出者是武力强的。小打小闹的黑道集团以个人武力强者做头领,但上规模的黑道集团就以群体武力强者任首脑了。梁山就是这样,宋江个人武力不强,但他的群体武力强,因为服从宋江的好汉最多,宋江掌握的群体武力最强,所以宋江当仁不让做了梁山的老大。在黑道或乱世,拥有一个强大的群体武力是最好的资本,黑帮大佬和乱世枭雄最喜爱的就是手下有很多人马,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手下人马减少。

能掌握群体武力的实力不再是单纯的武力,可以叫做权力,当这种掌握群体武力的权力被大多数人认可时,黑道就成了白道,承认这种权力的人越多,乱世即成为治世。所以在白道或集团内部,最好的实力是权力。如林冲论武力是佼佼者,几十个高俅都未必能胜过林冲,但高俅的权力大于林冲,这时武力没了用武之地,几个寻常军汉就可把林冲拿下。即使在黑道上,一个团体内部,权力也比武力强,梁山上宋江的话没人敢反对,因为寨主的权力最大。

权力脱离武力以后不再只是单一掌握武力,还有掌握政治、经济、后勤、人事等各种各样的权力。但是最被重视的还是掌握武力的兵权,古今中外为了争夺兵权使许多人流血丧命的事多得数不清,而且这类事以后必定还会继续发生,掌握武力的兵权多么重要。对于同一团体内成员来说,权力是最好的东西,有权就有一切,失权则意味着身败名裂,性命难保。

武力和权力分别是在黑道和白道上最有效的实力,还有一种黑白两道通吃的实力,就是财力,不爱财的人估计普天下也找不出几个。有财可以买到武力,宋江“仗义疏财”换来了众多好汉的群体武力。刘备因为得到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的资助,拉起了最初的队伍。财力也可以买到权力,历代卖官鬻爵的事数不胜数,姑且不说私下花钱得到肥缺的,皇帝宰相公开卖官的也不少见,汉灵帝、蔡京都卖过官。北宋时,京师有民谣:“三百贯,直通判,五百索(一索即一贯),直秘阁。”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官。中国历史上多数朝代都有明文规定花钱可以买官,不过不叫买,叫捐官,相应的制度叫“捐纳”、“捐输”、“捐例”。卖官鬻爵不是躲在阴暗角落里见不得阳光的私下交易,也不是大家心照不宣只做不说的公开的秘密,而是堂而皇之写入国家法律的正式制度。对于老百姓日常生活来说,钱同样是好东西,衣食住行需要钱,办理公事也需要钱,俗话说“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钱实在是神勇广大。

当然,财力不仅仅是钱,对于大集团来说,财力更是各种具体的物资,比如粮食、能源、原材料等。战争不仅是武力的较量,也是财力的较量,现代有经济战争、金融战争,单纯的财力也可以击败对手或被对手击败。

武力、权力、财力都是实力,智力却不完全是实力,历来谋士只能被人所用不能自立门户,像范蠡、张良等人,智计绝伦,可终究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诸葛亮堪称智慧的化身,无奈财力、武力不足,连为他人作嫁衣裳都作不成。陈寿评价诸葛亮:“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天命”来了,“智”落个全都不是,争的资格都没了。智力多也没用处,所以梁山的军师智多星是无用。还有各行业的专业技能虽然也是一种资本,但局限太大,离开本行业就什么用处都没有,即使在行业内免不得还要听命于权力,不然何来“外行领导内行”一说。

这三种实力既有区别,又互相支撑,有时以权力充实财力,中国历史上的有钱人·向和权力关系密切,石崇、和坤这些著名的大富豪们同时都是大官。有时用武力得到财力,小的如绿林好汉收取买路钱,大的如放纵军队抢劫掳掠。有时武力、财力为权力做基础,儒士朱升向朱元璋建议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巩固武力,广积粮是扩大财力,两者都为最终的目标——称王,即夺取最高权力服务,缓称王不是不要夺取权力,而是要夺得牢靠,得到后不会再失去。有时则是武力、权力为财力提供保障,黑社会结交权贵豢养爪牙,目的都是为了获取财富。人总是越来越聪明,把武力、财力、权力三者平衡发展,三只脚支起的鼎更稳固:现在的腐败案不少是官、商、黑三种势力协同,有权有钱有武力,只要三种势力足够大,三位一体几乎可以说所向无敌。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的武力,一般说来在群体武力和权力面前,个人武力的作用很小,但个人武力却又往往是最后的屏障。唐代甘露之变中,大臣李训定计欲诛杀宦官,但是他率领的金吾卫士和宦官打斗中李训本人却被宦官打倒,“内官郄志荣奋拳击其胸,训即僵仆于地”(《旧唐书·李训传》),“宦人郗志荣椹训,仆之”(《新唐书·李训传》)。这李训也太不经打,带着一帮卫士居然还被宦官给打倒,然后眼睁睁看着宦官逃跑再带人反扑,如果他有把子力气会个三拳两脚,很可能赢得这次政变,那时不但不会死而且是功臣。可见个人武力仍是很重要的实力。

这是一个实力说了算的世界,实力决定成败,成败决定存亡荣辱。当然,如只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实力决定一切是唯一合理的规则,比如散打比赛自然是武力最强者得冠,富豪榜排名肯定是财力第一者夺魁,不这样反倒乱套了。但事实是某一实力(特别是权力)超强后可以大小通吃,这就不能说还是合理的规则了。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既然实情是这样,人能做的只有适应,于是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想拥有更多可以大小通吃的实力,强弱成败由此划分,拥有更多武力、权力、财力资源者即是强者,拥有较少的是相对的弱者,一点都没有的是彻底的弱者,想成为强者,就必须掌握或依附一定数量级的实力。

这样看《水浒传》、看历史似乎比较市侩、庸俗,但无奈的是历史确实如此。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实的话通常不那么好听,好听的话未必真实。话是否好听不取决于说话者,而取决于现实,一切都逃不出现实。

武力、权力、财力都属于实力,简而言之都是力,以力的强弱确定和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等级,“力强者为王,力弱者灭亡”,这是动物世界奉行的丛林法则。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虽然早已脱离了蒙昧的蛮荒时期,进入文明社会,但是仍然有很多时候或在很多情况下还是在按动物世界力大为王的规则行事,只不过这个力可能是和动物一样的先天武力,也可能是人类后天发明的财力、权力,但总归是力而不是法。

在力支配的世界里,力强者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任意侵犯力弱者的利益或公共利益而不用负任何责任——只要没有更强力者来干涉,高俅侵犯了林冲的利益没有负任何责任,梁山侵犯了祝家庄、曾头市的利益没有负任何责任。而在法制的世界里,不管力大力小,行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在帝制社会,皇帝就是法律(权大于法),在法制社会,法律就是皇帝(法大于权)。正是法律的不断完善和行使,才使人类没有走到互相弱肉强食以致毁灭的境地,使人类得到进步和发展。告别力大为王,告别弱肉强食,让历史永远成为历史,进入法制,让力受到约束,才是真正告别动物世界,进化为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5: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