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民主的看门狗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美)海伦·托马斯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白宫记者真是一茬不如一茬,他们只知道顺从政府的意志,从‘民主的看门狗’沦为了‘哈巴狗’。”“如今,美国媒体就是白宫声明的回音室,记者也早就从提审员变成了速记员!”你也许想不到,如此火暴、尖锐的批判竟然出自一位86岁的老太太之口。她就是报道白宫40载,曾经担任白宫记者团团长的美国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

本书海伦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白宫记者团从揭露“水门事件”时的血气方刚到布什政府时期的唯唯诺诺,痛批现在的白宫记者不去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真相,只知道盲目顺从官方意志。

内容推荐

一部发人深省的著作。作者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一种伟大的传统是如何沦丧的——沦丧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各种或明或暗的力量的作用下,在几乎是一种不知不觉甚至有些乐观的心态中。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新闻自由,这种自由对于民主的价值何在,更让我们看清那些伪装成朋友的新闻自由的敌人。

目录

中文版序/1

致谢/3

前言/6

第一章新闻事业——最高尚的职业/1

第二章腐败“无止境”/11

第三章总统和记者——两股道上跑的车/22

第四章新闻发言人——众矢之的/30

第五章忽悠化的新闻/48

第六章 向勇敢的揭秘者及保护他们的记者致敬/71

第七章报业也是一门生意/90

第八章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公正、平衡?/100

第九章媒体中的哈巴狗/109

第十章驻伊拉克的外国记者——一切似曾相识!/123

第十一章我们时代最伟大的美国新闻记者/136

跋/155

英文版编后记/164

译后记/168

附录1:美国历任总统一览表/172

附录2:《权利法案》/174

试读章节

相对于自己的伦理失范,新闻工作者对影响总统、官员和名流的丑闻更为关注。那些故事吸引全社会,彪炳青史。在每个政治丑闻都被加上“门”字后缀之前,报纸就一直在追踪那些政治人物的各种违法行径。

权力导致腐败,丑闻总会爆发。

回顾美国历史,几乎没有哪个时期没有打上丑闻的烙印。只要随便回顾一下多年来华盛顿发生过的事件,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调查性报道记者应该为他们的贡献而受到整个国家的褒奖。这就是我一再重申只有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新闻界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候拯救这个国家的原因。政府官员们经常会为了贪婪、腐化、追逐权力而钻法律的空子。幸亏有一个勇敢的新闻界,能够揭发出他们那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管新闻术语是调查性报道还是原来老旧的揭发丑闻的说法,说的都是揭发政府或者商界真正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腐败现象,最后将腐败者向公众曝光。

艾达·塔贝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的扒粪者之一,她揭露了美孚石油公司的垄断行为,对它妨碍中小型石油公司的公平竞争行为的叫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她父亲是被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约翰·D.洛克菲勒欺负的“小人物”之一,塔贝尔小姐绝不宽恕洛克菲勒。阿瑟·罗恩·切诺在《泰坦》杂志上发表的《洛克菲勒传记》(兰登书屋1998年版)中谈到塔贝尔时说,在一个还没有什么女性从事这个行业的时代,她是一个严肃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新闻工作者。切诺写道: “对她来说,美孚石油公司象征着横行霸道者对像她父亲那种正直之士的胜利。”

塔贝尔给《麦克卢尔》杂志写文章,把美孚石油公司与铁路公司之间长期以来互惠合作,降低了美孚石油公司运费成本的真相公之于众。洛克菲勒对此大为恼火,称呼她为“塔炮筒小姐”。可是,她战胜了那个时代的大亨和财阀们。她和其他记者的报道导致国会批准成立商务部和公司管理局。最高法院就该案作出裁决,拆分美孚石油公司,并开启了新的反托拉斯程序。

切诺在一则侧记中注意到,当时的商界还不懂得公关,所以洛克菲勒并没有反击塔贝尔给他的名声造成的损害,也没有向外拿出自己这一面的说法。

与塔贝尔名声类似的还有执著的社会主义作家厄普顿·辛克莱。他写了一本反映芝加哥屠宰场中移民工人的小说《屠场》。这本内容阴暗的书被多家出版社拒绝之后,他决定自费出版。后来,在得到一个可观的订数之后,道布尔戴公司出版了这本书。根据全国档案馆的资料,这本书成了当年的畅销书,并且促使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下令对肉类加工业进行调查。罗斯福与辛克莱会面并告诉他,尽管个人不赞成书中所鼓吹的社会主义的方式,但是他同意“必须采取激进的努力来消除资本家的傲慢、自私和贪婪的行径”。

辛克莱的书促成了1906年《纯净食品和药物管理法》和《肉类检验法》的通过。他继续写了更多强烈抨击社会阴暗面的作品,包括《宗教的利润》和《无耻收买》,后者是关于报纸的。1943年,辛克菜因小说《龙齿》获得普利策奖,这本书对纳粹主义崛起发出警告。

当我1943年夏进入合众社的时候,保罗·Y.安德森(Pau]Y.Arlder、sotl)由于为《圣路易斯邮讯报》作了精彩漂亮的调查性报道,在当时是一个传奇人物。安德森帮助曝光了蒂波特圆丘丑闻,那是20世纪早期极为可耻的阴谋之一。当安德森要求编辑派他去华盛顿的时候,他已经是圣路易斯顶尖的警务记者。在他们拒绝之后,他辞职去首都当了一名自由撰稿人。他总在国会山附近晃荡,因为那里的消息来源比白宫多。要知道,美国有535名国会议员,很多人都需要为他们的立法造势,也为自己扬名。虽然腐败定期爆发,但是我相信其中大多数人的确是在为公众服务。  在副标题为“华盛顿记者团史”的大作《来自华盛顿的报道》中,美国参议院史学家唐纳德·A.里奇赞扬安德森“将扒粪移植到华盛顿新闻事业中”。里奇写道,安德森报道国会山时“从小道消息中得知”·怀俄明州蒂波特圆丘的海军石油储藏地被卖给一个私人石油公司的过程中“发生了蹊跷事”。他意识到这是沃伦·G.哈定政府的“腐败行为”,他开始给《纽约邮报》、《民族》、《新共和》等自由派报刊撰写有关蒂波特圆丘油田的调查性报道。哈定是俄亥俄州的共和党人,当时是美国的第29任总统。

安德森把他的发现告诉了来自蒙大拿州的参议员托马斯·沃尔什,沃尔什在参议院举行听证会,而安德森则就召唤哪些证人和提哪些问题提出建议。沃尔什的调查发现了内政部长艾伯特·福尔接受石油工业贿赂的证据。通栏大标题吸引了数十名记者云集听证会大厅,而安德森因此如愿以偿,得到了《圣路易斯邮报》派驻华盛顿分社的职位,并获得了普利策奖。

安德森嘲弄了他那个时代的“新闻政治家”。若是由他来调查近年来对美国人民的最大骗局——将国家拖入伊拉克战争的谎言,我可以想象到他会怎么看待华盛顿同行。安德森不依不饶,做了一个记者该做的事情,为了追寻故事不惜一切代价。里奇回忆起安德森长时间在全国记者俱乐部的酒吧买醉。专栏作家海伍德·布龙说:“保罗·安德森无论是醉是醒,都是他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如今,当哈利伯顿公司这个石油和能源服务巨无霸不经招标就在伊拉克拿到合同,并且几乎垄断了伊拉克重建项目时,扒粪者在哪早呢?P11-13

序言

在华盛顿新闻界的一次聚会上,我听到担任过里根和老布什两位总统的新闻发言人的马林·菲茨沃特提起白宫记者团团长海伦·托马斯的两件逸事。

自从托马斯进入白宫记者团以来,她总是风雨无阻地坚守在那里。菲茨沃特是个早起的人,每天清晨6点钟就会来到办公室,可是托马斯总是比他早一步就等在那里。有什么最新的消息,她永远能够第一个知道。有一次,菲茨沃特忍不住对布什总统说:

“你知道,海伦每天早上6点以前就来了。”

总统摇了摇头,似信非信。过了几天,菲茨沃特在6点钟刚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总统推开他的门,探了一下脑袋。原来,他是来看看托马斯到底有没有那么准时。当然,这天和往常一样,托马斯是那里面少不了的角色。布什这才相信他的新闻发言人所言不虚。

另外一次,是托马斯跟随里根总统到苏联去。总统身边的保安向来都非常严密,更不用说还有苏联方面的警卫人员了。这天早上,南希·里根决定不告诉苏联人,带着几个随从擅自到红场上去转一圈。善于打探消息的托马斯也跟着去了。里根夫人到了红场上,很快吸引了许多前来打招呼的市民。

苏联的保安人员闻讯赶到,穿过人群,将里根夫人护送回住处。在这个过程中,个子矮小的托马斯从高大的保安的胳膊下挤到了中间。苏联保安见状,立即将这个他们不认识的人按倒在地上。南希赶紧大叫:“她是和我在一起的!”苏联人才将托马斯放开。

回到住处之后,南希将红场上发生的这一幕告诉丈夫。向来以幽默感著称的里根于是说:“你怎么不趁这个机会把她甩开?”这件事成为当年媒体中流传的一段趣话。

在华盛顿新闻界,像海伦·托马斯那样勤恳的记者不在少数。像揭露出水门丑闻的鲍勃·伍德沃德和不久前猝然逝世的提姆·拉瑟都是有名的工作狂。托马斯是这些名记者中资格最老的人之一。在她入行的时候,女记者的数量还很少。有人曾经问托马斯:“你能够引起总统们的注意,是不是因为你女性的吸引力?”托马斯回答:“我可没有那个潜力。”的确,与如今电视上那些漂亮的女记者和主持人相比,做纸媒的托马斯能在这一行出人头地,靠的完全是出色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以这样的背景出身的托马斯,难免会对今日传媒中各种各样轻浮与不负责任的现象感到不满,这一情绪在《民主的看门狗?》中得到了详尽的表达。虽然有时候托马斯的批评显得有点极端,但是她对美国媒体历史和现实的描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新闻发展图景。希望了解美国政治和社会的读者能从中受益。

2008年9月29日

于美国首都华盛顿

(作者系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传媒界资深人士、专栏作家)

后记

由于媒体的渎职使公众遭受蒙蔽,美国政府得以顺利发动了这场灾难性的伊拉克战争,白宫记者团为此连续数月遭到举国上下的严厉抨击。如今,我看到媒体在职业信用方面的表现有了一定的改观。

白宫和五角大楼的记者从麻木中醒过来了,他们看到政府捏造新闻的迹象时,开始提比较有分量的尖锐的质询问题了,仿佛他们从禁锢中解放出来,重新回到了过去——后水门事件时代——记者认识到尼克松政府的丑闻,之前他们未能引起公众的警觉,让公众知道非法闯入民主党总部是一场为了赢得1972年总统大选的政治阴谋。各大报纸,尤其是《华盛顿邮报》,意识到自己的时代使命,发掘出这个丑闻,有史以来第一次让总统下台。

“9·11”恐怖袭击之后,有的报纸非常强势地支持布什总统——开始的时候,它们成了促战的急先锋——后来意识到政府战争的策略出了漏洞: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基地”恐怖主义者没有关联,根本没有第三世界国家对世界的威胁,真正的威胁来自超级大国——美国。最后,它们觉着自己该对公众深切致歉了。

有的编辑意识到他们先被布什政府设的一个理性的局钓上钩,接着引上路,最后把他们拉下水。他们正视自己的错误,诚恳地向公众道歉。《纽约.时报》两次以编者按文章的方式向读者致歉,清楚地说明报纸什么时候开始错了,错在哪里。可是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却让他们的时事评论员霍华德·库兹来承担责任,他们没有向公众道歉,始终没有。他们只是在周一的项目例会上说他们意识到各组报道之间还需要更多的竞争。我仍然认为,在官方骗术之下运营报纸无异于走上歧途。

如今《纽约时报》已经开始纠正过去的错误,设定了标准,要求记者写报道的时候提供尽量多的信息,同时尽量在付印前将为什么使用匿名信息却还要隐匿线人姓名的原因说清楚。《纽约时报》还制定了采用信息的规范标准,让新闻编辑更负责。

其他支持战争的报纸最后明白过来了,但是它们一个也没有像《华盛顿邮报》那样,以新保守主义的方式,让编辑和专栏作家来冒险做出头鸟。有趣的是,负责报道布什政府的各个主要部门的记者似乎只是为他们将来写书储存保留了很多有报道价值的东西。如果他们当初将这些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出来,美国人民就会从中受益。

政府方面也为他们要按合同给那些往伊拉克报纸上发好消息的人付费尴尬不已。但是五角大楼已经建立了一套针对军队方面信息的纠错系统。五角大楼为此出版了一份名为“晨乌”的清晨简报。

但是我也觉得奇怪,为何卡塔尔赞助支持的阿拉伯语电视台在伊拉克被关闭的时候新闻机构没有出来抗议?美国有线电视公司非常瞧不起新开设的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但是我希望在国家深陷于中东战局的泥淖之时,情况有所改观。

白宫的情形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协作精神和忠诚是布什政府的试金石,总统本人的表现却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他还是愿意调整他的手下的。

2006年11月的新闻发布会上,总统信誓旦旦地说,即使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不受公众的欢迎,他还是会一直留任唐纳德作为内阁成员直到总统任期结束为止。可就在中期选举他们的对手民主党大获全胜次日,他赶紧立马抛弃了原来的国防部长。

在开战初期,唐纳德是个明星人物,但后来成了布什错误的替罪羊,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落到了最低点。连共和党内部的人都认为如果在大选之前就让他出局的话,共和党的损失就不会这么大了。

另一种鲜明的剧变发生在白宫新闻办公室,当他的新闻秘书斯科特·麦克菜伦黯然离去的时候,取而代之的是原福克斯新闻网的主播托尼·斯诺。斯诺在麦克风和镜头前更为自如,他是一个天生的表演家,而且他热爱他的每个听众。他有着极为出众的口才,说起话来非但如行云流水,而且铿锵有力,但是没过多久他也跟上一任新闻秘书斯科特·麦克莱伦以及第一任新闻秘书阿里·弗莱舍一样成了天涯沦落人。这是布什的惯用手法,人们都司空见惯了。

斯诺能言善辩,善于学习,精明机巧,很会推脱躲避。最开始的时候,他用“我不知道”来回答提问让大家感到很新奇,但是他一再如此回答就显得过头了。实际上,只有在他确信自己能够跟上头的政策保持一致的时候他才敢接受工作安排——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当他要面对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有关伊拉克的,而其时,布什政府正需要找到逃离困境的路。

斯诺善于在种种矛盾中周旋,并且把它们处理得看起来很合逻辑很有条理。在弄清楚政府的目标之后,他毅然谴责伊拉克邻国“干预”伊拉克的事。

随着这场构想拙劣的战争的延续,布什总统——越来越因为巴格达的战况陷入两难窘境——还对伊拉克在现行政府领导下“进步的步子不大”感到非常不满意而责备伊拉克人。

记者提出的问题开始越来越尖锐。有一个记者指出,伊拉克的形势越来越“糟糕”,他问布什怎么想,布什立即粗声粗气地回答:“很糟糕。”然后又加上一句, “那又怎么样?”

对自己在保护国家民主方面的缺位,媒体有很多解释。事先该就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和目的提出最本质最中心的问题时,他们没有这么做,反而对发动这场战争起了敲边鼓的作用,这是非常可耻的事。它们已经完全被那些“量身定制”的信息“填饱”,而且为图省事就深信不疑了。但是,选举的结果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媒体眼前的政治图景。它们将丢掉以往的怯懦,开始无所畏惧也不为迎合任何人地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或许可以再次看到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政府再也不能肆无忌惮、毫无章法地用布什对法规的解.释来发表声明,而对新签署的法规的真正含义置之不理。

我相信,如同已故法国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所言:“新闻自由当然可能有好处也可能有坏处,但是,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新闻自由,那只会有坏处,而别的什么也没有。”媒体正在回归自我,重新将追寻真相作为自己的特殊使命。只有到那时,它们才可谓是真正的民主的看门狗。

书评(媒体评论)

媒体和媚体只有半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做媒体还是做媚体,取决于从业者内心是否有职业良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裁编辑 江艺平

一部发人深省的著作。作者让我们突然意识到,一种伟大的传统是如何沦丧的——沦丧在很短的时间里,在各种或明或暗的力量的作用下,在几乎是一种不知不觉甚至有些乐观的心态中。本书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新闻自由,这种自由对于民主的价值何在,更让我们看清那些伪装成朋友的新闻自由的敌人。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贺卫方

我原以为美国新闻界是不带锁链的,想不到竟也存在着那么大的政治压力,而且直接来自高层:也想不到还有颇不少的“哈巴狗”,他们以顺从的奴性助长了这种压力。所幸还有为民主守门的斗犬,在彼岸,为我们赢得了一点人类的尊严。

这部书给了我不少教益,不只增长见闻而已。

——知名学者 林贤治

一代巾帼记者的漫长求索,一种政客畏惧的职业傲气,海伦·托马斯,是这个“新闻工作者世纪”中的璞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主任 展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1: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