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部长作答:中国向何处去?CCTV重磅出击,央视四大金牌主持联袂呈现!摒弃套话、官话,关爱民生、民意,规划下一甲子中国的发展路径!
共和国现任部长倾力畅谈新中国成立来各领域发展的曲折与成就,及其背后的故事。同时,面对各领域中还存在的严峻问题,部长们没有采取回避或掩饰的态度,而是摊在桌面上讲,分析问题,寻找对策。每一位部长都充分做好了应对问题、应对未来变化的准备,他们正在拿出药方,医治百姓最需要医治的痛处。
本书内容有:主持人与共和国部长之间的时而生动时而麻辣的对话;针对中国目前各领域面对的问题,每个部长做出详细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中国未来的各领域的政策走向——紧跟胡温政策客观分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就与问题。
住房困难、网络污染、司法盲点、资源短缺、交通不完善、腐败新动向、医疗体制改革、近万亿财政赤字……新形势下。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现实问题,已经摆在了共和国部长们的面前。他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计划?本书通过央视4位金牌主持人与21位部长之间的对话,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辉煌成绩,详解新形势下面临的严峻问题。透视部长们处理问题的精妙对策。那么。未来中国将以怎样的政策解决遇到的问题呢?听听部长们怎么说。
审计增强国家免疫力——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访谈录
大地震“颠覆”审计套路
审计机关是国家的“免疫系统”
“正人先正己”,审计署揭自身问题
清除完“蛀虫”是“最幸福的时刻”
“把国病扔进太平洋”——卫生部部长陈竺访谈录
身先士卒,甲流试验疫苗接种第,一人
“疫苗”扮演了什么角色
突发状况对卫生部提出哪些挑战
从赤脚医生到卫生部部长
“民族团结”像空气摸不到却离不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杨晶访谈录
哪个群体受益最多
小民族,大政策
民族文化要保护要保存
技改路线让中国工业尝到甜头——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访谈录
工业和信息化部背着压力诞生
石油再也卡不住我们的脖子
投“1”收“12”的操作
向“中国创造”华丽转身
“中国速度”迅雷疾驰——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访谈录
60年跨越多少里程
“中国速度”仍在加快
世界铁路重载运输之最
2012年黄牛党末日
21世纪中叶实现国防现代化——国防部部长梁光烈访谈录
边海防,无小事
从“一发”到“N发”
解放军开练“国际CS”
未来10年国防军建“三步走”
人口大国需升级为人力资源强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访谈录
计划生育让百姓得到什么实惠
计划生育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
他们是来发钱的
限量“吃蛋糕”
科技成果是企业的阳光——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访谈录
“零排放”汽车登上展台
“两弹一星”留下了哪些遗产
科学技术部是铺路工和加油站
“道法自然”是重要规则
让居者有其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访谈录
告别“排队等”和“游击住”
“买房”成为30年“关键词”
三五年内解决住房困难户
资源有“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访谈录
“用地急增”狭遇“资源有限”
保护“18亿亩耕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矿产成为经济“限速器”
中国金融成为世界榜样——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访谈录
危机之年的卓越领导者
中同金融业凭什么影响世界
谁是经济改革中浓墨重彩的那一笔
“人民币先生”
我们正处在史上最好的外交期——外交部部长杨洁篪访谈录
中国外交贡献了什么
“伙伴关系”从试用期转正
史上最好的外交期
外交盛典大幕拉开
由“补缺型”向“普惠型”改善民生——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访谈录
民政部到底做什么
从“补缺”到“普惠”的跳跃
如何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保障体系要把农民纳进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淞部长尹蔚民访谈录
怎样界定“人才”
7亿多劳动力是资源还是包袱
如何让群众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
“交运”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路子——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访谈录
好多司机都喊“共产党万岁”
交通“瓶颈”一锤敲破
怎样的“交运”方式最理想
“使水利更好地造福百姓”——水利部部长陈雷访谈录
高调治水有何收获
“节水型”社会怎么建
“零伤亡”创造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4个突破的梦想
财政部是国家理财师——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访谈录
9500亿赤字怎么办
震撼性的“60年1120倍”
“抬头看路”与“埋头拉车”
“把法律交给群众”——司法部部长吴爱英访谈录
第一次听说“乡镇司法所”
“中国一枝花”
把法律交给群众
文化是一种精神动力——文化部部长蔡武访谈录
危机中,它最红
中国的“文艺复兴”之路
“文化”如何“外交”
“复兴路”延向下个目标
未来外贸怎样影响世界——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访谈录
月均最少两次“差”
150小时的超长会议
价值5万亿美金的中国市场
“走出去”要走到哪里去
监察部门是国家的杀毒软件——监察部部长马馼访谈录
如何做到“杀毒防火,治病救人”
反腐就似“强力杀毒”
把“马力”加到最大
附录:
走近部长(刘波)
60年大庆访部长(孟克)
共和国部长的办公室(刘斌)
董倩:您就看住在这儿的人,同样的人,如果换了一个地方,住到一个好的地方,像这种窗明几净的楼房,这种状态,他作为一个生产力所发挥出来的价值都不一样。
姜伟新:那当然,不光是内心的一种喜悦,也是对这种社会制度,对党的一种感谢。最主要的是什么?是那种生活的力量,生活的动力,生活、工作、奋斗的那种动力,那跟以前比有一个天壤之别。
2008年3月,为了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城乡建设统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建成立,不再保留建设部。姜伟新成为首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党组书记。
董倩:从2008年3月份开始,由原来的建设部变成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多了5个字,这5个字多出来,您觉得职能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姜伟新:我觉得每一次名字的变更都是适应了当时的中央政府对经济建设工作管理的一个需要,适应了那样一个变化,把住房问题作为一个部门的名字叫出来,这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问题,对于住的问题的重视,而且这也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进程当中,中央政府该管什么事情的一个新的认识和变化。就是住房问题怎么让它政策性、市场化,更好地把它结合起来,既有市场化的商品房这部分,又有保障房的这部分,得有一个政策的研究、制定、操作等等这样一个专门的机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重视百姓的住房问题。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长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住房成为一种福利。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有所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
姜伟新:从建国以后一直到1984年,住房一直是计划分配,那个时候的情况就是每隔几年建一批房子,政府组织建设的,然后就分给各个单位,各个单位再按照打分、年龄、级别等等这些分配给职工。
董倩:排队等。
姜伟新:排队等候,而且很多同志都经历了非常艰苦的住房的这样一个过程,有的时候年轻人结婚是在集体宿舍结婚,然后搬到两家合住一个单元,然后过了几年再分配给他一问一个单元的房子,再过几年,再分配给他两间一个单元的,或者到最后的三间一个单元。
董倩:但都是得等。
姜伟新:都得等,排队,不是说每个人到时候了一定能够轮得上。
据统计,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到1978年底,全国累计用在住宅上的投资仅为352.16亿元,在当时,拥挤是每一个城镇居民最真实的居住体验。1974年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毕业的姜伟新,被分配到了国家计委基本建设综合小组,对于那时房子紧张的状况,他深有体会。
董倩:毕业以后住的是什么房?
姜伟新:那个时候住的是单身宿舍,我们那个时候条件还比较好,是两个人一间,谁要是结婚了,那另外一个人就得挤到别的房间去,就这么临时地打游击住。住房非常困难,因为在1978年的时候,城市居民住房人均是6.7平方米左右,到现在是将近人均30平方米,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我觉得在住房问题上更重要的是一个机制、体制上的变化。
“买房”成为30年“关键词"
1980年4月,邓小平发表关于住房问题的谈话,提出居民可以购买房屋,房子可以出售,不能永远实行分配的办法,从而揭开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大幕。1991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推进房改。199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从1995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以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1998年,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首次提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董倩:小平同志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住房要卖,那时的背景是什么?
姜伟新:我个人看法应该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财政方面的这种支出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就是职工包括工人的住房状况改善得太慢了。1984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住房要进行货币化的试点,从那时到现在是25年的时间,这个住宅货币化的进程应该说是进展得还是比较快的,而且它改善的程度应该也是非常惊人的。不光是一个面积的增加,住房的功能、条件、质量、环境都有一个很大的改善。
1980年深圳出现第一批商品房。1991年,上海市民杨希鸿成为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第一人。房改的实施让中国人有了选择自己住房的可能,从筒子楼到单元房,从分房到买房,房改政策持续推动着个人住房空间的改变。那些曾经令人们感到尴尬的几代人同居一室的岁月开始慢慢消失,而变化的,不仅仅是住房的面积,还有人们住房观念上的转变。
董倩:1998年,当福利分房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以后,对于每一个人就是以前习惯了,我哪怕等,单位也能给我分上房的这么一种心理的惯性来说,会产生什么影响?不再能等上房了,必须得我自己去买房了。
姜伟新:这个问题应该说对人们的这种心理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第一,他习惯了过去的那种等、靠、要。第二,要从自己腰包里头拿出钱来买房,而且买了房以后,这个房今后是升值还是贬值,这个对他们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我认为是正常的、深远的,也是必须得有这样一个过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住房必须要市场化、商品化,而这个影响,这种适应,那是一定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的。
2003年开始,针对一些地区住房供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房地产价格和投资增长过快的现象,国务院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提出在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工作,保持住房价格特别是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相对稳定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2007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把“保障性住房”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中国房改历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董倩:为什么在房改将近10年之后,会再强化对于弱势群体这样一个低收入群众的住房保障?
姜伟新:住房要商品化、市场化,应该说是中国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都认识到了,仅仅是搞商品化是不够的,对那些困难群体,还必须采取由政府来支持,给他们以住房保障。但是这个住房保障的范围、形式、标准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保障房跟商品房是两条腿,缺一不可,而且将来的方向也是这样的,少部分是保障,绝大部分都是市场化。
从2005年起,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8年底,通过新建、购置廉租住房,以及棚户区的改造等,以实物方式解决了250多万户的住房困难。同时,累计发放租赁补贴229万户。2009年3月,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5月,下达了廉租房3年保障规划,3年内基本解决747万户现有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董倩:说到这些数字和标准的时候,当我们说或者是写下来的时候,就是文字,就是数字,但是如果它落实在生活中,那么就是需要改善的生活质量。这些人,他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您看了以后是一种什么感触?
姜伟新:因为我们这个部首位的任务就是保障房。每年大概有四五次这样的调研,到福州、到黑龙江、到湖南、到山东、到内蒙,我们都去过调研,除了解放初期建设的房子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是住在那些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建的那种筒子楼。看了以后,的确是心情很沉重,责任很大,国务院领导也很重视,要下定决心,要用三五年的时间,按我们现在确定的这样一个保障的标准和范围,统统地解决掉。所以按照我们现在的规划设想,应该再过三四年,这些困难户有可能基本得到解决。
居住改变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镇住房建筑面积由改革之初的人均6.7平方米提高到了2007年的人均28平方米,住房质量和居住功能得到明显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帮助数以万计的职工解决了购房资金问题。农民工居住条件逐步改善。2008年底,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9.3平方米。
董倩:说到城乡建设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我们生活在城市里面,有句成语叫华灯初放,晚上很自然的路灯就亮了,但是这一切生活在农村的人似乎享受不到,但这种农村的基础设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着重建设的? 姜伟新:应该说改革开放伊始,党中央、国务院就已经意识到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安排城市建设的同时,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一定要逐步地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去倾斜。像农村路的问题,省通县的路、县通乡的路、乡通到村的路,特别是最近10年来,应该说投入的力量是很大的,总体上看还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远远高于农村,‘这个仍然是一个现实,缩小城乡之间这种差异,仍然是我们跟各个部门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在整个城市化的进程要抓紧基础设施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也要加快。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8年的45.68%。城市总数由193个增加至655个。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和供给能力增强,从1978年至2008年,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71平方米,比1998年高出6.2平方米。小城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建制镇数量从1978年的2176个增加到2008年的19234个。
董倩:城市化的进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这30多年以来,是一个什么样的速度?
姜伟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在加快,这一点可能不光是中国人,世界上也是这样看的。城市化的进程速度在加快,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必然要走的一条路。但是这个事情恐怕也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这个速度恐怕还是要从我们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力、发展的进程来总体考虑和判断。
P114-121
2009年是新中国的第一个甲子年。60年来,共和国走过了怎样不平凡的历程,发生了怎样的沧桑巨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去回顾,而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共和国现任部长访谈录》系列节目,作为给祖国60年华诞的一份献礼,则显得有些不一样。二十几位现任部长依次集体亮相,讲述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成为电视屏幕上一道隆重的风景。
在60年的风雨岁月中,新中国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变化就在身边不知不觉地发生着,而对于共和国的部长们来说,这些变化是一串串数字、一道道政令、一场场挑战、一次次收获,他们是这些变化的感受者、见证人,甚至是直接参与者。当记者与部长面对面,共同盘点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瞬间时,部长们都如数家珍。他们以宏观视角带我们走入时代横截面,同时以亲历者的讲述带我一们感受其中生动鲜活的细节,好多部长还第一次道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共和国现任部长访谈录》以部长们的忆叙为线索,将共和国60年的发展变化娓娓道来。
部长,共和国之肱骨,他们的所思所想、一举一动都与百姓利益关系密切。是谁在执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他们是怎样的人?《共和国现任部长访谈录》在回顾国家发展历程的同时,发挥了电视媒体形象传播的优势,用纪实手法捕捉细节,让人们看到今日中国政府高层领导的整体风貌。在节目中,每位部长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有的沉稳、有的开朗、有的细腻、有的豪爽……《共和国现任部长访谈录》为百姓与政府高官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拉近了与政府部门的距离,展现了部长们亲和、智慧的现代领导者风范,民众可以从节目中感受到国家前行的动力,进而增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
《共和国现任部长访谈录》系列新闻节目在国庆前夕播出,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这其中凝聚着电视新闻工作者的智慧、汗水与情感。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专题部的记者们以高度的热情、专业的水准,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十分具有历史价值的电视节目。可以说,从内容上讲,节目中既包含了一部共和国60年发展历程的编年史,又体现了甲子之年的欣欣生态。从形式上讲,节目采用“高端访问”、“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具有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和说服力,是对主题报道电视化的又一次成功的创新实践。
特别感谢众位部长,在百忙中接受采访,并做出精彩讲述。是他们的支持成就了这样一组非常有价值的电视节目。在此,我们将节目的文字稿编辑整理付梓出版,以期在油墨的清香中,凝固历史、审视当下、瞻望未来。
编委会
2009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