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
分类
作者 查建中//何永汕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肩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命,从经济全球化出发,针对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供给力之间的巨大差距,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的三大战略——“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研究,首次将三者综合集成,从微观至宏观,贯穿方法论、机制、目标,全方位地提出了改革的整体战略。

这一战略不仅适用于工程教育改革,也适用于所有专业教育的改革。

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中国学者的泣血诤言,更是一个全中国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内容推荐

21世纪,历史的车轮转瞬之间将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碾平——经济、产业、资本、人才……一切都在流动,一切都在改变——很多人措手不及,很多人尚在懵懂之中……

谁能搭上时代的列车驶向成功?先进的教育无疑是成功者的摇篮。

中国拥有最大的工程教育规模和工科生源,然而,中国教育也有种种制约、障碍、弊端……

中国工程教育应该向何处去?

面对这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本书作者肩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命,从经济全球化出发,针对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供给力之间的巨大差距,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的三大战略——“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并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研究,首次将三者综合集成,从微观至宏观,贯穿方法论、机制、目标,全方位地提出了改革的整体战略。

这一战略不仅适用于工程教育改革,同样也适用于所有专业教育的改革。

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中国学者的泣血诤言,更是一个全中国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目标。

教育事关整个人类,包括你、包括我——无论行将就木,无论刚刚出生。

目录

工程教育必须回归工程(代前言)

第一部分 工程教育改革的动因

绪论

第一章 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第二章 产业升级与人才失衡

 第一节 产业升级的根本条件是人才

 第二节 工程人力资源危机

 第三节 工科生源——世界财富之源

第三章 工程教育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工程教育须以求职为导向

 第二节 是“教育”还是“学育”

 第三节 为“工程师摇篮”正名

 第四节 “关门办学”还是“开门办学”

 第五节 教师的革命

 第六节 课程设置谁主宰

 第七节 “学以致考”还是“学以致用”

 第八节 “听中学”还是“做中学”

 第九节 评估的裁判与标准

第二部分 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

第四章 工程教育改革之必然

第五章 改革战略之一:“做中学”

 第一节 “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CDIO的12个标准

 第三节 技能大赛——“做中学”的重要环节

第六章 改革战略之二:产学合作

 第一节 产学合作发展战略

 第二节 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节 建立完整的产业创新体系

第七章 改革战略之三:国际化

 第一节 工程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第二节 什么是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第三节 实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要素

 第四节 通过“用中学”提高英语能力

 第五节 工程教育国际化的典范

 第六节 学习成功的国际化经验,实施工程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章 工程教育改革的障碍和对策

 第一节 改革的障碍

 第二节 改革战略与建议

第三部分 中外工程教育的成功实践

第九章 百年历史经验,当代成功探索

 第一节 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弊端:产学脱节

 第二节 合作教育模式:教育与产业无缝连接

 第三节 合作教育典范: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第十章 工程教育改革典范

 第一节 工程教育的旗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第二节 创新型工程教育:比利时GROUP T鲁汶工程大学

 第三节 基于项目的教育: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

 第四节 软件工程师的摇篮: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第五节 “亲商”的工程教育: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节 示范的普适性

附录(一) 学子的心声

 别样的教育——“宏志”学生张芬芬来信

 GROUP T使我不再怯懦

 一次新的机会

 “真正的外国朋友”——Kris Vandenmijt

 信念与勇气——一段脱胎换骨的心路历程

 冲破象牙塔,跃人社会门

 一种好模式——中比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回顾

附录(一) CDIO教学大纲

参考文献

致谢

试读章节

产业升级的首要条件是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即包括从知识创新、工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到市场创新的全过程。但由于产学脱节,中国大量的高校科研成果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目前中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比例很低,全国平均约为3%。以清华大学为例,科研成果只有约25%可以和产业签约进行转化,在签约项目中获得成功的仅占30%左右,也就是说只有7.5%的科研成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而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专利和论文阶段。可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工作,建立有效的产学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高等工科院校的重要任务;同时,产业界也应与高校紧密合作,利用高校密集的高智力资源解决产业运作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将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生产力,与高校合作完成产品创新和研发、生产过程创新、装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工作,真正使知识创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统计,中国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中国企业只是制造外国人发明和设计的产品,即所谓的OEM。这就是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率在整个产业利润链中处于很低位置的主要原因。跨国公司是靠创造盈利,中国的企业是靠制造盈利。跨国公司掌握着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研发、流程设计、装备研发和制造、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市场营销、售前和售后技术支持与服务、供应链管理、项目融资和资本运作、商业模式和商业标准的建立等所有的知识含量高、增值大、利润空问广的产业关键环节,不断驱动产业的升级和换代,而留给发展中国家的只是加工、装配、业务流程的实施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无论是蓝领、灰领还是白领劳动力,只是按别人创造好、规定好的去做,跟着跨国公司引领的产业发展潮流在紧跑。在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大部分企业不是现代产业,它们没有研发、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大多数企业照抄仿造别人的产品习以为常,认为是发展和致富的捷径,或是不断一代一代地高价引进别人的产品技术,懒于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和改进,更不用说创造了,完全没有企业家的长远打算和眼光。殊不知,长此以往只能扼杀自己的创造性,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边爬,为别人打工。著名的法国《费加罗报》2007年8月有一篇文章就评论道:“仿造、仿制把中国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扼杀了,使企业怠于靠创新发展。”只会抄袭,不进行自主创新,在竞争中将永远处于可悲的境地。

以电子行业的人工石英晶体元器件为例,中国在世界上已成为这一领域中低档产品最大的生产国和提供商。中国每年出口几十亿支各种晶体元器件,价值每只只有几十美分甚至几美分,利润率在10%左右;而中国的晶体元器件制成设备,包括精密切割、分选、测试、调频、封装大都从发达国家进口,价格几万甚至几十万美元;元器件上的关键零件和材料如陶瓷基座、封装材料等则完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中国每年必须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大量中高档晶体元器件,价格每只几十美元、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因为中国的技术和管理达不到生产高档产品的水平,无法满足国内的各种需求。即使在中低档产品生产中,中国多数还是按照国外的产品设计和工艺流程做,很少有改进和创新。中国的产品升级完全是跟在发达国家后面,直到他们的产业在某一品种上赚足了钱,认为不值得做下去了,则连产品和设备、生产工艺一起转卖给中国,关键的零件和原材料供应他们仍然掌控,而后他们继续发展更新的产品。中国接过他们的产品和设备,经过长时间的培训、运用、消化和吸收,能够掌握,但关键零件和材料的供应仍然要依赖于他们,在设计、工艺、特殊品种产品质量等技术和管理方面,仍然需要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帮助。一旦中国过了制造关,产品成熟了,价格也大幅下降了,变得无利可图。因此,中国尽管是晶体原件生产大国,但进出口贸易逆差持续高额,并不断扩大。2006年,中国出口晶体元器件总值为8.1亿美元,但进口元器件及原材料16.8亿美元,远远高于出口,尽管出口产品数量相比进口大得多,但价值太低。所有高利润的环节,不仅技术、设备、关键原材料,包括市场、销售、服务等商业环节,都在发达国家手里。

中国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口号就是为彻底改变这种状态。发达国家早已将创新的口号变成行动,全面实施创新型国家和产业的计划。2006年在比利时根特召开的“世界创新论坛”就是实施这一计划的典型例子。当时,来自世界三大洲(欧美亚)10个高技术区的代表和各国政界、学术界、产业界的重要人物1000多人云集根特,讨论在机制、市场、学术研究和应用、产学合作、企业联合、政府管理等方面如何落实创新发展,而不只是将创新停留在号召和口号上。比利时首相和副首相亲自主持此次会议并在各种场合下演讲,充分体现出政府对创新的高度重视。发达国家居安思危,且非常具有紧迫感,他们时刻在思索:“所有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都转给了发展中国家或交给计算机去做,我们做什么,靠什么生存、发展,靠什么继续维持高水准的生活?”创新是他们唯一的答案,他们过去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和将来更会继续保持,继续在创新上领先。

中国的产业升级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里,具有国际化的特点。首先是面临着全球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国内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国际市场向中国的企业开放,使中国有机会到国际市场上去竞争,但同时中国的市场也要对国外企业开放,中国在家门口就要面对与国外企业的竞争。根本上说,这是企业实力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技术和管理的竞争、效率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国界已经无法保护民族企业。

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际标准化。这是产业和产品创新中知识含量最高的环节,是各国竞争的焦点。众所周知,在通讯领域,各国在通讯标准上战火不断,争相控制未来的通讯标准,控制未来的通讯产业和服务。发达国家特别关注中国作为通讯设备及系统生产和供应大国的竞争力,极力阻挠中国在新的通讯国际标准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发言权,企图仍然置中国于通讯制造大国的地位,而不是制造强国;仍然作从属于他们的小伙计,以华为、中兴、大唐等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产业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赢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日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在家电领域的发展很快,有自己的产品和工艺,大量出口,在价格、质量和服务方面都具有竞争力。但由于产业标准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受到极大制约。以数字电视为例,中国出口美国的数字电视机每台要交给美国25美元的专利费,利润仅剩几美元,只占整个利润链的10%。尽管中国是数字电视机制造大国,别国难以竞争,但由于发达国家控制了知识产权,利润的大部分仍然属于他们。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中国制造业才有出头之日。

P9-12

序言

工程,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保证这个动力得以持续地运行,我们需要更多的富有技能和竞争力的工程师和工业领袖。纵观世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工程界,用恰当的技能和知识引导他们,使他们愿意选择工程为其终身事业。

查建中教授这本书提出了中国在今后如何满足其工程人才需求的战略方案。查教授以提出一个急需改变的论点为始,回顾了近十年中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增长,以及高速增长对高素质工程师培养提出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必要的改变,必须对工程教育现状进行深刻的思考。工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对基础技术有深刻了解的学生,并使他们具备广泛的职前工程能力。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们成为未来的研究人员,如同我们的工科教师现在这样;还要以更大的力度培养他们成为高效能的工程师,以提供创新的产品、流程和系统满足社会和顾客的需要。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产业界人士在推动工程教育工作者进行改革以更好地满足上述目标。

在近10年中,一些国际性大学组织共同面对这些需求,建立了一个名为CDIO的模式来系统地改革工程教育。为了实现CDIO,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实现工程教育改革需求的最佳方法,是通过建立教育目标以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将“构思一设计一实现一操作四个步骤创造产品、流程乃至系统”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

(2)学生的学习目标成果必须被所有工程教育利益相关者认可,其实现要通过所构建的一系列整合的学习活动,其中一些是来源于实践经验,也就是说,要将学生置于工程师所要面对的职场实际工作环境中。

(3)适当地构建一系列整合的学习活动会具有双重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同时发展个人能力和人际能力,培养他们建造产品、流程以及系统的能力,并同时提高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

查建中教授在他提出的改革战略中也强调了这三点:第一,工程职场环境可有助于深化理解知识,通过与产业界合作,把这些实际的经验带给学生,学生们将更好地理解工程环境、更有学习动力并能学得更好;第二,对学习目标成果的制定,需要参照一个目标模本,例如CDIO课程大纲,并让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意见;第三,“做中学”是一个关键性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是理解工程知识的手段,也是一个学习抽象的工程科学的方法。

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构思、设计、实现、操作即CDIO全过程也是在产品创新中所必经的步骤。如果中国的产业想由单纯的制造业升级到创意型产业,使中国成为创造有价值的工程产品和服务的中心,中国学生就必须掌握全产品生命周期的工作方法。

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产业和经济已全面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和艺术也不例外。各国政府正逐步地参与全球化的规划。这种趋势促使我们将教育的规划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开展。我们大家有许多东西要相互学习,因为单靠我们自己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开发新的教育模式。我们应该与全球其他大学分享成功的教育经验,从而提高各国的教育、经济和国家实力。

书评(媒体评论)

作者基于多年工程教育的经验和对产业需求的研究,从全球知识经济竞争和教育竞争的视角,提出了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三大战略,对于所有教育决策者、教师、学生和关注国家未来发展的人们,都将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周南照

该书观点鲜明、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可借鉴性强,对广大从事工程教育改革的师生、教学管理人员和产业界的朋友们均具有重要的启发与现实指导意义。

——东南大学副校长 郑家茂

在硅谷,推崇备至的是浓厚的工程师文化,其精髓是很强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商业意识。反观国内,基本上是在走模仿追随且美其名日“本土化“的路。究其根源,和我们落后的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不无关系。本书强调的”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真可谓切中要害。

——淘宝网研发副总裁路鹏

通观全书,立论视野开阔,发问切中肯綮,资料丰富翔实,分析深刻有据,建言兼具前瞻性和可行性——是一本值得向产业界、高教界推荐的好书。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姜嘉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8: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