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视觉文化,创造视觉艺术,启发视觉智慧,开拓视觉人文,正是这种共同学术理想,使得编者们推出了这套麓山视觉文化丛书。本丛书包括绘画、书法、雕塑、建筑、园林、家具、陶瓷、有服饰、影视、动画、城市设计等诸多视觉艺术门类。每本书都有独特的审美视野和思维表达方式,观古览今,互通互融,文论结合,图文并茂,遍览过来,如江河之水,汇集于中华文化的大海洋。本册是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与传统分册。
第一章 绪论
1.界定与阐释
1—1.美术教育
1—2.美术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3.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2.研究的意义
3.研究的方法与目的
第二章 美术技艺的传承——建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一个前提与先行条件
1.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本源
2.对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中“反技艺论”或“无技艺论”的批判
第三章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三传统的形成与历史变迁
1.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传统之一:教化与共性的培养
1—1.“教化与共性培养”传统的形成
1—2.“教化与共性培养”传统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化
(1) 古埃及——法老王“天赋威严在我”的体现与传达
(2) 古希腊——年青人的教化与“理想国”中的艺术审查
(3) 中世纪的欧洲——一切为了上帝
(4)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明智的模仿”与一门可以通过固定法则教授的科学
(5) 法王路易十四时代及其以后的欧洲——美术学院内“共性的培养”
(6) 19世纪的英国和美国——美育即教化
1—3.“教化与共性培养”传统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化
(1) 先秦至两汉——“使民知神奸”与“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2) 魏晋到隋唐——“成教化,助人伦”与“师资传授”
(3) 五代两宋——“院体”的确立与《营造法式》的颁布
(4) 元——宗教的兴盛与规范
(5) 明、清——“画之南北二宗”与“师古”之风
(6) 民国——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与鲁迅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
(7) 民国——徐悲鸿与他的“新七法”
(8) 民族解放运动时期的解放区——鲁迅艺术学院与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贯彻
(9) 建国之初至“文革”开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
(10) “文革”时期——“三突出”与“主题先行”
2.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传统之二:表现与个性的发扬
2—1.“表现与个性发扬”传统的形成
2—2.“表现与个性发扬”传统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化
(1) 19、20世纪的欧洲——美术学院的变革与“个性”的胜利
(2) 19世纪的德国——福禄贝尔与他的“恩物和作业”
(3) 19世纪的英国——“任何压制儿童天性的行为都是在阻碍进化”
(4) 20世纪初的美国——一个时代的普遍信念与“儿童中心学校”
(5) 20世纪初的奥地利——齐泽克与他的“不干涉”理论
(6)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和英国——罗恩菲德与赫伯·里德
2—3.“表现与个性发扬”传统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化
(1) 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2) 元、明、清——从“聊以写胸中逸气”到“我自用我法”
(3) 民国——林风眠的“美育”实践
3.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传统之三:谋生与利益的实现
3—1.“谋生与利益实现”传统的形成
3—2.“谋生与利益实现”传统在西方的发展与演化
(1) 古希腊、罗马——家庭手工作坊里的“子承父业”
(2) 中世纪盛期及其以后的欧洲——行会控制下的“职业培训”
(3) 18世纪、19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与工艺设计人才的培养
(4) 20世纪初的德国——国立包豪斯
(5) 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为了“创造力”的培养
3—3.“谋生与利益实现”传统在中国的发展与演化
(1) 先秦至隋唐——官府作场内的“百工”美术教育——“工之子恒为工”
(2) 唐、宋、元、明、清——民间画工教育——“口诀莫得知”与“粉本多宝蓄”
(3) 晚清——工艺美术教育的兴起——“欲以工艺敌各国”
(4) 民国——图案、工艺与手工教育——“手工,实利主义也”
(5) 建国之初至“文革”开始——工艺美术学院——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专门人才
4.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三传统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第四章 新时期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建构与展望
1.传统的延续
2.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三传统间的平衡
3.建构与展望
3—1.“积极的中庸之道”
(1) “中庸之道”不是“折衷”之道
(2) “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3) “消极的中庸之道”与“积极的中庸之道”
(4) “中庸之道”须有“中”
3—2.展望.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图例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