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源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动荡迅速演变为一场殃及全球的经济危机,这次由虚拟经济领域触发的经济动荡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金融海啸从房地产市场崩溃开始,一直蔓延到美国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制造业。直到目前,危机尚未触底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由此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仍难以预料。格雷厄姆·特纳是一位经验丰富及成功的经济预测者,大型国际银行和顶级财经记者经常向他咨询意见。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第一手材料入手,他的分析简洁而有说服力,显示出房地产市场增长的结局将勾画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灾难。
本书认为,当前的金融风暴危机暗示着一场全球化的危机,它将直接挑战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作者格雷厄姆·特纳指出,被蓄意制造的西方国家房地产泡沫是为掩盖那些试图提高利润而把生产转移至国外的公司所造成的破坏。一旦这些泡沫破灭,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在难免会停滞。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危机表明,银行和政府可以争取抑制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这个问题不仅限于美国,英国和欧洲:房地产泡沫已在新兴市场经济的国家中广泛存在。当西方国家衰退时,这些国家也将看到他们的信用泡沫也会破灭,并动摇他们对自由市场的信念。
特纳是一位经验丰富及成功的经济预测者,大型国际银行和顶级财经记者经常向他咨询意见。从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的第一手材料入手,他的分析简洁而有说服力,显示出房地产市场增长的结局将勾画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灾难。
美国股市高企已久,两年半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螺旋线式下跌呈失控趋势,虽然2007年秋季美联储决定降低利率但为时已晚,它的官员们在一片宣称降低利率将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众说纷纭声中举棋不定,就这样美国管理当局错过了宝贵的时间。
通货膨胀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完全自由市场政策才是滋养和培育房地产泡沫最重要的温床。日本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时期高估了通胀压力,美国和英国也夸大了通胀风险。经济学家们认为工人工资下降的压力、收入不平衡、驱动资产价值增损的利润率的上升将确保通胀率上升趋势受到遏制。
石油和食物成了问题,气候变化因素和石油生产高峰构成了生产商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的基础性成本,不仅如此,通过对2008年消费价格指数(CPI)仔细观察发现,美国的隐性通货膨胀率只有2%多一点,英国1%多一点,欧洲其他国家也不过1.5%靠上。一度效仿日本产业政策的所有这些工业化国家所面临的长期重大风险之一就是资产价格下降带来的债务陷阱——又称作债权紧缩。
债权紧缩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菲舍尔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提出的,现在成了分析当前所有工业化国家经济危机的主要理论工具,如今应对债务危机的任何扩张性自由市场政策只会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并且使资产价格崩溃的状况日益加剧,许多低估债务危机的评论家现在甚至说:“如今到了让市场来扫除(债务危机)的时候了。”他们还争辩说,恶棍受到惩罚,其他人才能引以为戒,这就需要让放贷人破产——资本主义就是通过物竞天择的经济逻辑来进行自我大扫除的。
实行刮骨疗毒政策的前提条件是各国央行对债务风险提高警惕,不幸的是,放开市场的呼声往往淹没那些提供历史鉴戒的反对意见,这些意见指出实行不受约束的市场经济政策的荒谬所在。事实上,任何核销呆坏帐和收回房产所有权的做法会引发进一步通货紧缩并使放债人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形下,债务负担实际上加重了,而不是减轻。这样的情形会周而复始地发生直到爆发体制性的金融危机才会促使政府改变政策。如今连评论家们也承认病入膏肓的现行体制已经无药可治,只有再来一轮银行破产风潮才能结束债务陷阱的局面,反之只能延长痛苦期。
日本的历史经验就能说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也有陷入凯恩斯流动性陷阱,投资者患上“恐胀症”之后,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任何努力都不会奏效。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生前就在他的预后诊断中说得很明确:房地产泡沫破裂时有必要迅速降低利率,如果还不能奏效,政府就有必要介入以纠正市场力量的弊端。
但是政府如果过早出面挽救放贷机构势必重蹈先前的错误,过早和过晚之间——这种微妙的时间界限——是一个考验道德承受能力的问题。英国房地产市场从2004年夏季就开始急剧下挫,进入2005年,房地产市场崩溃的恐慌四处弥散,然而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当年8月份的一次降息政策就足以让“购房待租”的“房地产投资”军团和其他投机者坚信购买房地产依然是通向富裕的利好赌注,受此影响,新一波的购房投机人成功挤掉了的首次购房的房民,从而导致居民用房拥有率下降。
同样,美国2003年把利息率削减到1.0%一直被认为是此后房地产泡沫的主要诱因,美联储当时也别无他法,最近的房地产泡沫并不是中央银行的政策失误而是政府放任公司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加大了贫富差距。在互联网经济繁荣时期,高科技产业投资过热导致随后产品价格狂跌进而使经济处于紧缩和大衰退的威胁,于是,失业率不断攀升,即使美联储大幅度降低利率,失业总人数猛增了将近四百400万。
贷款自由和贷款门槛过低应该对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随后的市场崩溃负全部责任。出于对美日两国间不断扩大的贸易不平衡鸿沟和美元汇率下滑的不满,美国政府对日本大藏省(现财务省)和日本央行施加压力,要求对方大规模削减借贷成本,1987年夏季,日本利率下降到难以置信的2.5%,紧接着日本就陷入了投资过热和工人工资过低的流行病,西方其他国家在二十年后同样也重病染身,日本房地产泡沫大病难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策失误所带来的基础性失衡。
“留住在巴宝莉的工作,留住在巴宝莉的工作!”抗议者大声呼喊。大约60名愤怒的市民从位于南威尔士——先前曾是采矿区——的特雷奥奇镇赶过来,在位于伦敦“黄金一条街”——新邦德街和摄政街——的英国著名时尚品牌巴宝莉的旗舰店门口举行抗议活动。
2006年9月6日,位于朗达河谷的巴宝莉服装厂的300名工人成了“商业逻辑”的牺牲品。1939年以来,位于特雷奥奇的工厂一直以生产服装为主,1989年被巴宝莉接管经营,如今工厂正考虑迁往中国。该公司断言,如今从金融角度来看特雷奥奇已经不适合它的生存了。目前在南威尔士地区生产一件知名的保罗衬衫的成本是11英镑,而在中国生产的成本只有4英镑,凭借巴宝莉品牌的影响力,同一件衬衫的国际市场的售价为60英镑。
巴宝莉公司显然低估了社会对此行为的抗议。受到煤矿开采业倒闭的冲击,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威尔士地区已经有4.6万多制造业工人失业。特雷奥奇的工人们这次誓言同倒闭作斗争,他们争取到当地名人如汤姆·琼斯,曼彻斯特联合公司经理亚利克斯·弗吉森爵士,演员艾安·科洛夫德、莱斯·伊凡斯和爱玛·汤普森的支持。当地居民执意抗争到底,发起了声势浩大的重开工厂的运动。
他们的努力失败了。2007年3月30日,工人们从工厂大门出发穿过特雷奥奇的大街小巷,向市中心进发,要在那里举行集会。
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像其他许多公司一样,奢侈品经销商认为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重新开厂能增加利润。实际上关闭本地工厂每年只能节省150万英镑的经营成本,这还不到巴宝莉公司经营利润的1%。然而超出现有利润的任何突破,不管它如何微不足道,都会从理论上激活公司的股价。事实确实如此,虽然好景不长。
工厂关闭不到一年,巴宝莉公司就被迫公布公司利润警情。巴宝莉股票价格从本地工厂关闭一个月后725.5便士的最高点,下跌到406.5便士,一天之内最多下跌了16%。随着信贷危机的加剧,它的股价继续下跌,探到了364便士的低点,不到一年时间股价下跌了49.9%。建立在成本削减法则之上的自由贸易不灵了,这一现象不只是发生在朗达河谷的居民身上。
这是一次令人瞠目的逆转,它只不过是世界经济运转失灵的一个小小的样板。信贷泡沫是整个西方世界的许多公司滥用自由贸易规则,单纯追求扩大边际利润,把公司设在海外的直接后果。巴宝莉公司的这一做法就没有奏效,因为公司需要有购买力的消费者,消费者首先需要工作然后才有能力购买巴宝莉公司的商品和服务,如果消费者债务累累就没有持续的购买力。
越来越多的公司撤离西方国家到海外寻求成本低廉的制造基地,这些国家的央行被迫通过降低利息来刺激经济增长,外债增加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工人失业并最终引发了信贷泡沫的破裂。作为一项宏观经济政策,这点代价也许不算什么,即便是牺牲巴宝莉这样的公司也无所谓。在长达七年的举债式经济增长之后,股票市值现在已经低于2000年的水平。①以削减成本为目的的自由贸易孕育并催生了信贷泡沫,它损害了工人的利益,也重创了企业。
这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抨击自由贸易,它旨在揭开次贷泡沫的根源——房地产市场崩溃的原因。自由贸易是好事物,但如果被公司单纯用来作为削减成本的工具就不同了。西方世界已经发现它们所积累的债务水平需要好几年才能缓解,严重的政策失误所带来的后果是沉重的。这本书还引用了大量被西方国家的政府所忽视的日本债权紧缩的经验作为样例。债权紧缩发生在物价下降并推动实际负债水平增加时,它会催生债务违约,进而引发进一步的价格下降并陷入长期恶性循环。美联储采取降低利率的措施来得太晚了,在需要阻挡止赎权狂潮时,它才姗姗而来。
这本书表明责难不应该一股脑地全部推给金融部门——央行和管理当局——虽然针对他们的众多批评具有无可辩驳的理由。疯狂的借贷政策推动了经济泡沫并将加剧经济的长期颓势。 如果只把焦点放在有限的范围内,我们将无法理解信贷泡沫的真正原因。政治家坐视债务水平上升而无动于衷,在经济貌似繁荣的时候接受社会的喝彩,这才是信贷危机的元凶。当美国政治家需要不惜一切代价促进经济增长的时候,美联储对次贷机构开绿灯放行,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导致工作机会从美国工业化的心脏地带流失海外,中等家庭的实际工资下降并陷入不可逆转的债务增加。
北石就是一个失控的银行,因为它脱离了监控。英国金融服务局和英国央行监管失灵是因为它们忽视了预警信号。作为经济政策总设计师的新工党一手制造了北石怪物。戈登·布朗反复吹嘘其经济正享受着三百年以来的最佳表现期,而事实上它却只不过是一种建立在举债基础上的神话。
西方国家如今陷入了债务赤字的红色海洋里,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争辩说至少有不少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可我们应该说这只不过是另外一个谬误,发展中国家也一并卷入了这场看似莫名其妙的信贷泡沫。有大量事例证明它们的借贷水平上升的速度甚至超过了英美两国,正在陷入麻烦之中。这种无法解套的情况以美国为发端,将在许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结束。
这种信贷泡沫带来的危害程度取决于政府的对应措施。如果政府犯下类似20世纪90年代日本央行犯下的那种错误,我们都将陷入麻烦,自由贸易会被抵制,经济衰退将会加深并扩大;如果我们尽快吸取教训,世界经济将会短期反弹。时间不多了,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消费国。当前进一步衰退看来无法避免,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危机已经爆发,美国政府大大低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美国威胁把西方其他工业化国家拖进这个泥潭,原先曾被低估的英国有着比美国更大的债务负担,它实际上正痛苦地经历着一场更为持久的信贷泡沫危机。
只有理解这场危机的根源才能确保不再重蹈错误经济政策的覆辙,这些政策造成了1930年以来最严重的信贷崩溃。如果找到了根源,我们可以减少损失。油价经历了从不断上涨到疯狂下跌,危机依然持续,政府必须进一步降低利率以遏制深陷债务陷阱难以自拔的风险。有必要的话,可以采取极端的货币政策包括定量宽松政策等应急措施。应急公共财政援助以及对陷入困境的银行国有化等措施将会更多地得到应用。
为此,政府必须重新调整其政策,避免片面施惠于“巨头公司”,而这正是近来信贷泡沫问题的核心问题所在——为了支持自由贸易而过分“让利”于大公司成了政府宣称资产缩水的托辞。信贷泡沫问题需要用多年的时间来消解,在这段时间里,将会产生一个新的经济议程表,它将更加均衡地照顾公司和工人的利益并促进自由贸易健康发展,而不会像现在这样导致经济的繁荣和破产。
2008年,源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金融动荡迅速演变为一场殃及全球的经济危机,这次由虚拟经济领域触发的经济动荡迅速波及到实体经济,金融海啸从房地产市场崩溃开始,一直蔓延到美国经济支柱之一的汽车制造业。直到目前,危机尚未触底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迹象,由此带来的各种严重后果仍难以预料。
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留给世人的教训是沉重的。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场来势凶猛的经济雪崩?各界人士纷纷思索并探究这场风暴的来龙去脉,经济学家试图找出病因并开出各种救急或者长期的药方。
GFC Economics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经济咨询公司,为全球六十多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其分析师格雷厄姆?特纳的著作《经济危机——自由市场的末路》一书回顾了历次经济危机,并特别考察了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和21世纪初以高科技股市崩溃为表征的互联网经济泡沫带来的经济危机,进而从根源上探究这次以房地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的根源。
作为一个“离岸”的英国经济分析师,特纳从房地产经济泡沫破灭入手,剖析了首先在美国发生的这场金融风暴表象背后的动因。他认为:与以往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历次经济危机不同,这次经济危机的特征不是供需矛盾的急剧恶化,而是人们超前消费,甚至“借贷成瘾”。由于商业银行对不符合借贷条件的房贷者提供不良贷款,在借贷人违约时,银行便背负了大量的不良债务。作者指出缺乏监管的投资银行为了提高利润,开发了大量衍生产品,面对房地产经济泡沫的破裂,这些业务为银行带来了大量难以收回的债务,于是导致了和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银行陷入了崩溃边缘。
这就是本书重点阐明的信贷泡沫和由此带来的“流动性”危机。
正像石油是工业的动力一样,金融是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进行的命脉,在经济网络中金融血液的流动性取决于它的纯洁程度,一旦它掺入杂质或者中毒,社会经济体必然陷入瘫痪。在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共生关系导致了本次信贷危机引发经济社会的连锁反应,这正是这次经济危机的新特征。
作者在序言中非常中肯地指出了历次经济危机背后的资本主义宿命,那就是劳动岗位的流失和工人工资的相对减少,这也许正是购买力不足的原因,特别是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源,正是投资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资本全球化配置导致了资本输出国工人失业加剧,贫富分化严重,而这一切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再次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正如肯尼迪的那句名言:“一个自由的社会如果不能帮助贫困的大多数,它也就无法挽救富裕的极少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把这次经济危机的责任归咎于西方所一直倡导的全球化运动,认为中国是全球化运动的最大受益者,并含蓄地影射中国的高储蓄率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高顺差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应该指出,在一战和大萧条时代,贸易保护主义风行全球,如今随着经济危机加剧,经济民族主义倾向又有卷土重来的趋势,本书的这种观点正是去全球化思潮的反映,对此,读者应该加以辨析。
关于克服危机的对策,本书提出的解决办法是清除金融系统的毒素并最后给信贷系统注入流动性,其中最直接的措施之一是下调银行利率。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不断恶化的条件下,利率和税收等措施所起到的杠杆作用已经发挥到了极限,连一直捍卫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被迫承认国有化可能是美国政府不得不考虑的选择,过渡时期的银行国有化的最终目的是恢复一个健康的、有良好的流动性的信贷体系。
关于这次危机的根源、责任和克服危机的方法,在达成共识之前,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往往得出不同的解读和相应的解决方案,应该指出,本书从房地产危机和信贷泡沫着手,用大量权威的图表和数据深入剖析了本次经济危机的根源,从经济学角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认知的通道,并提供了一把透视本次危机的管钥。同时应该指出:由于作者的切入点和研究方法不同,本书并没有涉及这次经济危机的哲学和社会伦理学等层次原因,那就是:唯利是图和资本扩张的动机和行动加剧了两极分化,道德缺位是历次经济危机的伦理因素,只不过这次这种病毒侵入到了经济社会的血液,因而危害更烈。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原著中提到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术语,不同的出版物有见仁见智的翻译方法,在没有达到“共识”的地方,译者采纳了时下比较通行的译语;原著中首次出现的术语,译者做了谨慎的处理,以求达到精确并达意。书中纰缪之处,还望大方之家指正。是为序。
龚东风
格雷厄姆·特纳是少数理解当前金融危机根源的经济学家之一。这场金融危机将影响我们所有人,最重要的是,也对我们应该怎样做有所影响。我强烈建议您阅读这本书。
——拉里·埃利奥特,英国《卫报》
这是对世界货币市场的压力和全球金融体系最致命的弱点的及时分析。格雷厄姆·特纳向这个混乱和嘈杂的世界发出了明确和独立的声音。
——哈米什·麦克雷,英国《独立报》
格雷厄姆·特纳对金融市场的变化有着尖锐的观察力,是对美国曾经的信贷繁荣发出最先警告的经济学家之一。在本书中,他深入探究信贷危机的起源,指出不仅是华尔街,不受约束的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也是导致本次灾难的罪魁祸首。
——海瑟尔·斯图尔特, 英国《观察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