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中编为分论,下篇为个案研究。作者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地理学的成果来激活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拓展文学史研究的领域,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唐代文学研究本身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增订本) |
分类 | |
作者 | 李浩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中编为分论,下篇为个案研究。作者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地理学的成果来激活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拓展文学史研究的领域,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唐代文学研究本身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考察唐代关中、山东、江南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的构成、流动及其演变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特征。全书分三编,上编为总论,中编为分论,下篇为个案研究。作者提出“唐代三大地域”与“唐代文学士族”的概念,并将文学士族这一特殊的文人群体置于地域文化背景上,运用“地域:家族”的研究策略,对文学士族发荣滋长的“内在理路”与“外部环境”作互动分析。对与文学士族相关的贤能标准、陈寅恪士族理论、诗赋取士、士族教育、士族婚姻与信仰等问题亦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纵深开拓。作者用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地理学的成果来激活文学史研究的创新思维,拓展文学史研究的领域,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一般概括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对唐代文学研究本身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目录 序 章培恒 序 王水照 绪论 一 本书所拟讨论问题的设定 二 学术史的简单回顾 三 基本理论与方法 四 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 上编 总论 第一章 唐代三大地域与三大文化中心 一 三大地域概念的提出 二 三大地域的区域文化特色 三 三大文化区域与文化网络 四 统一帝国中的地域差异与文化差异 第二章 唐代三大地域的文学风貌 一 文学的地域特色 二 文体的地域差别 三 文人的地域分布 四 关于三大地域文学独特性的重新思考 第三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演生 一 “文学士族”的界定 二 唐代文献中的所谓“清流” 三 衣冠及衣冠户 四 四姓、五姓、七姓与郡姓 第四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地域构成 一 关中士族群体 二 胡姓士族群体 三 山东士族群体 四 江南士族群体 五 三大地域文学群体的比较 第五章 唐代文学士族的迁徒流动 一 科举仕进所形成的流动 二 战争所造成的移民 三 贬谪与宦游所形成的迁徙 四 士族迁移对学术文化的影响 第六章 唐代文学士族与贤能标准 一 唐人对贤能标准的争论与分歧 二 贤能标准的变迁 三 贤能标准的得失与评价 下编 分论 第七章 《隋书》中的文化地理观 一 从《隋书·文学传》序谈起 二 《隋书·儒林传》中的学术地域观 三 《隋书·地理志》中的地域文化思想 第八章 陈寅恪士族理论的被误读 一 陈氏士族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学术界有关士族研究的趋向 三 有意的误读与无意的扭曲 第九章 从“关中本位政策”到“科举制” 一 从“文武合一”到“文武分途” 二 从“文武分途”到“文学取士” 第十章 “诗赋取士”说平议 一 “诗赋取士”说法的由来 二 唐人对“诗赋取士”的批评 三 “诗赋取士”的重新评价 第十一章 寡母教孤:对唐代士族教育的一个突出现象的考察与分析 一 有关寡母教孤的资料 二 寡母及孤子之族姓考察 三 寡母教孤的教育学分析 四 寡母教孤的心理学分析 附编 个案研究 附论一 墓志所见唐代裴氏婚姻关系 一 与皇室通婚 二 与关中士族通婚 三 与山东士族通婚 四 与代北胡姓通婚 五 与江南士族通婚 六 与其他家族通婚 附论二 从碑志看唐代河东裴氏的迁徙 一 有关河东裴氏丧葬及迁徙的史料 二 裴氏归葬及迁徙地的统计 三 统计结果的分析 附论三 裴氏与佛教信仰 一 裴氏家族成员对佛教的弘阐 二 裴氏家族女性对佛教的修持 附论四 唐代杜氏在长安的居所 一 材料叙说 二 《唐两京城坊考》等文献所记杜氏在长安城中的居所 三 文献所见杜氏的郊园与别业 四 杜城郊居的园林史定位 五 碑志所见杜氏迁居地与旧葬地 六 从著房支考察杜氏的归葬地 附论五 韦应物家族墓志补论 一 韦应物家族的婚姻关系 二 韦应物的归葬问题 三 墓志与史传不一的疑点 主要参考文献 初版后记 增订本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