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本书所指的文明是一种狭义的概念,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文明往往体现在小事中,细节能够造就文明。
本书共分四部分,一是《补上文明这一课》,分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二是《勿以善小而不为》,讲述人们随手可做却又被忽略的文明小故事;三是《文明细节知多少》,提示诸多文明细节的注意事项;四是《国外文明面面观》,揭示国外文明细节的种种表现。
本书看点:从讲故事起笔,以说理的方式解读人类社会的文明细节。是一本提升国人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极佳教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
人间最美好最纯真的,不外乎文明、美德、成功、智慧与亲情,就像清泉,永远清澈见底却永远执著;好比宝石,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熠熠闪光。它们意昧着自我心灵的净化,将温暖人间,伴随着每个人幸福成长。
本书从讲故事起笔,以说理的方式解读人类社会的文明细节,是一本提升读者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极佳青少年励志读物,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第一恶习何时休?
文明提示
据医生说,痰是越吐越多。对许多人来说,如果能克制自己,经过几个月,就可以逐渐少吐到不吐。媒体,特别是电视,要多承担改变不良习惯的社会责任,不要因为没有广告收入而不愿意去进行义务教育。
文明细节
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小学曾经举办过这样一次活动:由孩子们向社区的成人发放纸巾,鼓励人们将痰吐在纸上,然后扔到垃圾箱里。孩子们积极地配合着学校的活动,走上街头向来往的行人们发放纸巾。
一个小男孩,看起来也就十来岁,怯生生地站在街旁,手里攥着一叠还未发放的纸巾。他曾几次想走上前去,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这时,路旁走过来一名成年男子,小孩努了努嘴,还是没有张口。
男子从小孩的身旁走过,背影渐渐远去。小孩最终下定了决心,跑上前去,递出一张纸巾交到男子的面前。
“叔叔,这是我们给您准备的纸巾……”
没等小孩说完,男子将纸巾接过,揣在了裤兜里。
“叔叔,这张纸是为了……”
还是没等小孩说完,男子转过身就把一口浓痰吐在了地上。
“叔叔,您这样做不对,我们不是给了您吐痰纸了吗?您应该把痰吐在纸上,放人垃圾箱。”小孩认真且真诚地对着男子说。
“你是什么东西?敢管我的事情,妈的!”
男子骂骂咧咧地走了,留下一个愣在街头的小孩,一脸的迷惑与委屈。
关于随地吐痰,有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杜撰“典故”:有人说想要在海外认出一群东方面孔中哪个是中国内地人很简单,只需看看谁敢随地吐痰,那么这位勇士就肯定是中国人。话有些刻薄、夸张,却很有代表性,表明许多人已经把随地吐痰这种不良习惯与中国人联系在一起。
2007年4月25日,北京有关方面表示,北京城管部门今后将加强执法,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即时处罚,罚款为20元至50元,并适当对其进行曝光。虽然从很久以前就开始有带着“红袖箍”的协管员在监督治理这种陋习,但似乎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否则罚款也不会一直“涨价”了。
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邓亚萍给会议提交了一份有关2008年奥运会的提案,说北京奥运会提供了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国的绝好机会,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成为中国的形象大使。
乒坛风云人物、曾经担任申奥形象大使的邓亚萍回忆说,在中国申办奥运会期间,她深感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知之甚少或了解片面。
她说:“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我想单单靠几个形象大使是不够的。”
她又说:“现在要采取措施提高社会整体形象,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是奥运宣传员、中国的形象大使,只有激发百姓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才能把最好的中国展现在世界舞台上。”
邓亚萍说得好!但是“每个人都应成为中国的形象大使”的动人口号怎么落到实处呢?要从具体事做起,从改变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又影响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那些不良习惯开始,而随地吐痰就是中国人的第一不良习惯。
天安门广场每天要迎来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但是,中国人在天安门广场随地吐痰的陋习一直保留着,如果说有所改观,那就是吐了之后用脚蹭一蹭。天安门管委会环卫处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在天安门广场吐痰已司空见惯了,天安门广场经常是痰迹斑斑。
也许有人会说,随地吐痰不过小事一桩,改掉与否,与中国人的形象关系不大,而且从这件事做起,显得太过负面、起点太低。其实不然。 外国人可是从社会文明的高度看待随地吐痰行为的。一位中国人20世纪90年代在香港工作期间曾接待一位美籍韩国朋友,他从长春、北京等地参观访问后路过香港。这位中国人问他对中国印象如何,他说中国什么都好,就是有些人在大街上随地吐痰令人受不了。他还绘声绘色地描述有人吐痰的姿势,这位中国人当时简直有坐不住的感觉。
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南华早报》刊登了一篇由外国人写的文章,批评了北京人的一些“臭毛病”,特别是随地吐痰。作者说,一次他带着孩子坐在台阶上,有一个穿着气派的中年人走过,从嗓子里狠狠地吐了一口痰,痰就落在孩子的身上,简直恶心死人了。
作者由此提到北京人的素质,说“北京人热衷随地吐痰”,太不文明了,外国人认为只有粗鲁的年轻人和要死的人才随便吐痰。文章重点说了他对2008年奥运会的担心,说外国人到北京到处听到吐痰声,那会引起反感的。
由此可见,外国人对中国人特别是北京人随地吐痰看得很严重。如果这个不良习惯不改,我们的奥运会准备得再充分,街道搞得再整齐,鲜花和气球弄得再令人眼花缭乱,市场商品再琳琅满目,形象大使再多,说外语再普遍,接待再热情周到,只要看到有人随地吐痰,奥运成果肯定要大打折扣,中国人的形象肯定要受到很大损害。
有人说,北京之所以随地吐痰现象严重,主要因为流动人口太多。言外之意,随地吐痰的多是外地人、农民工。这种看法有失公允。外地人、农民工中确有很多人有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但有此不良习惯的城市人也不少。
从根本上来说,改掉随地吐痰的不良习惯,并不是单纯为了一次国际体育盛会,不是为了做给外国人看,而是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提高首都和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需要。奥运会不过为我们动员起来,痛下决心改掉这一积习提供了好机会。
文明心语
说随地吐痰不是小事,是严重的事,因为它在我国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症。随地吐痰危害的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一代又一代。“不要随地吐痰”和“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或命令式或恳求式的标语、标牌随处可见,但熟视无睹、我行我素者大有人在。在一些公共场所也不止一次实行过罚款,都因效果欠佳而不了了之。列宁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的确,改变中国人随地吐痰的习惯真是难而又难。
P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