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知道司马迁是什么情况下写完《史记》的吗?你想知道竹林七贤的风骨吗?你想知道皇帝李煜是怎么写诗的吗?你想知道苏轼的词为什么豪放,李清照的词为什么婉约吗?你想知道《聊斋志异》的狐鬼世界是如何构建的吗?你想知道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吗?……本书将浩瀚的中国文学史改编成100个左右的生动小故事,中国数千年的文学史于此可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看就懂的中国文学大事典 |
分类 | |
作者 | 一看就懂丛书编写组 |
出版社 | 农村读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你想知道司马迁是什么情况下写完《史记》的吗?你想知道竹林七贤的风骨吗?你想知道皇帝李煜是怎么写诗的吗?你想知道苏轼的词为什么豪放,李清照的词为什么婉约吗?你想知道《聊斋志异》的狐鬼世界是如何构建的吗?你想知道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在什么背景下完成的吗?……本书将浩瀚的中国文学史改编成100个左右的生动小故事,中国数千年的文学史于此可见。 内容推荐 本书将浩瀚的中国文学史实改编为100个左右的生动的小故事,通过重点介绍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展现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轨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学史于此可见。其目的就是为了向读者普及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为他们走进灿烂辉煌的文学殿堂指示一条门径。这既是一本中国文学的大事典,又是一本好读、好看、好用的文学史,是内容丰富翔实的工具书。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最后编定成书/12 关于《诗经》/12 思想内容/15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自沉汨罗江/14 美政难施的一生/14 《离骚》及其他作品/14 《尚书》的出现标志着先秦散文形成/16 诸子散文/16 历史散文/18 第二章 秦汉时期 枚乘作《七发》标志汉代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22 汉赋的发展/22 司马相如与扬雄/22 中国古代散文诸体渐趋完备/24 西汉散文与贾谊/24 东汉散文与王充/25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诞生/26 司马迁与《史记》/26 正史典范的体例/27 史家之绝唱/28 汉乐府的出现/30 乐府诗/30 《孔雀东南飞》/31 《古诗十九首》的产生/32 思想内容/32 艺术成就/33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曹”、“七子”并世而出/36 曹操/36 曹丕和曹植/37 “建安七子”/39 “竹林七贤”开一代风气/40 阮籍/41 嵇康/43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44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44 陶渊明的诗歌/45 陶渊明的散文/47 南朝乐府民歌兴盛/48 南朝民歌/48 《西洲曲》/49 北朝乐府民歌的繁荣灿烂/50 北朝民歌/50 《木兰诗》/51 南北朝文学酝酿着新变/52 俊逸不群的鲍照/52 山水诗人“二谢”/53 集六朝之大成的庾信/55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初唐四杰”改革浮艳诗风/58 王勃与《腾王阁序》/58 其他三杰/59 陈子昂革新初唐诗文/60 一举成名/60 陈子昂的诗文/61 孟浩然、王维开拓盛唐山水田园诗派/62 孟浩然/62 王维/62 盛唐边塞诗歌的繁荣/64 高适/64 岑参/65 天才诗仙李白去世/66 漫游诗仙/67 “惊风雨,泣鬼神”的诗作/68 诗圣杜甫辞世/70 无忧的青少年/70 官场的沉浮/71 漂泊流离的生活/72 忧国忧民的诗作/72 白居易创作著名叙事长诗《琵琶行》/74 少年得名/74 政坛失意/75 诗鬼李贺英年早逝/76 诗鬼李贺/76 李贺的诗/11 晚唐出现苦吟诗人两诗囚/78 孟郊/78 鼠岛/1g 晚唐“小李杜”的崛起/80 杜牧/80 李商隐/82 韩愈发起古文运动/84 生平简介/84 韩愈的文学成就/84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86 一生遭贬/86 “游记之祖”/87 温庭筠开创花问词派/88 风流才子/88 花间词祖/89 “帝王词人”李煜开创了词亦可抒情的先 河/90 多才多艺的皇帝/90 帝王词人/91 第五章 宋代时期 柳永词的新变/94 才子词人/94 柳永的词/95 苏轼开豪放词派的先河/96 宦海沉浮/96 苏轼的词/98 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100 杰出的女词人/100 婉约正宗/101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宋词的豪放风格/102 辛弃疾生平/102 别立一宗的辛词/105 姜夔别立一宗开创了格律词派/104 江湖雅士/104 姜夔的词/105 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106 黄庭坚生平/106 “脱胎换骨”诗/107 南宋中期涌现“中兴四大诗人”/108 陆游/108 杨万里/109 范成大和尤袤/109 文天祥写下《过零丁洋》以死言志/110 留取丹心照汗青/110 爱国悲歌/111 一代文宗欧阳修首倡诗文革新运动/112 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112 欧阳修的散文/113 王安石提出“实用”的文学主张/114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114 王安石的散文/115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116 苏洵/116 苏辙/117 苏轼/117 第六章 元代时期 关汉卿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120 生平与创作旨趣/120 创作艺术/121 《窦娥冤》/122 元代剧坛绽开了一朵奇葩《西厢记》/124 王实甫的《西厢记》/124 经典的爱情故事/125 艺术成就/126 第七章 明代时期 《三国演义》成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130 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131 波澜壮阔、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132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出现/134 奸逼民反与替天行道/134 用白话塑造传奇英雄的群像/137 《西游记》开创了我国神魔小说新领域/138 寓有人生哲理的“游戏之作”/139 艺术特色/140 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金瓶梅》/142 封建末世的世俗人情画/145 白话长篇小说发展的里程碑/144 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问世/146 思想内容/146 艺术成就/147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148 汤显祖其人/148 《牡丹亭》:情乎?欲乎?/149 艺术特色/150 第八章 清代时期 洪异创作“千百年来曲中巨擘”《长生殿》/155 洪昇其人/155 可怜一曲《长生殿》/155 孔尚任创作古典戏剧的最后一部杰作《桃花扇》/156 孔尚任其人/156 《桃花扇》底系兴亡/157 志怪传奇小说《聊斋志异》风行天下/158 科举中挣扎一生的蒲松龄/158 狐鬼世界的建构/159 文言短篇的艺术创新/16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162 坎坷磊落的文人/162 封建社会的照妖镜/165 讽刺文学的精品/164 中国古典文学的总结《红楼梦》问世/166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一生/166 博大精深的思想/167 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高峰/168 小说界出现了清末四大谴责小说/170 《官场现形记》/170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71 《老残游记》/172 《孽海花》/175 第九章 现代文学 鲁迅发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176 生平与创作/176 从《呐喊》到《彷徨》/177 杂文和散文/179 巴金完成《家》的创作/180 屈指可数的优秀作家/180 巴金的创作/181 茅盾初版长篇小说《子夜》/182 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茅盾/182 茅盾的创作/183 创造社的小说代表作家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184 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士/184 郁达夫的创作/185 钱钟书创作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 刺小说《围城》/186 钱钟书其人/186 钱钟书的创作/187 现代市民文学的开拓者老舍逝世/188 老舍自传/188 老舍作品/188 曹禺发表“天才之作”《雷雨》/190 曹禺其人/190 曹禺的作品/190 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病逝/192 朱自清:腹有诗书气自“清”/192 朱自请的散文/192 儿童文学家冰心发表《寄小读者》/194 冰心:一片冰心在玉壶/194 冰心的创作/195 小品文大家周作人的“双重性格”/196 周作人其人/196 闲适的小品散文/197 郭沫若的新诗奠基作《女神》出版/198 国学大师/198 现代新诗的奠基作/199 新格律诗的奠基者闻一多被国民党暗杀/200 悲情诗人闻一多/200 《死水》/201 新月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坠机遇难/202 “康桥诗人”徐志摩/202 新诗中的绝唱/205 艾青发表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204 勇敢的“吹号者”艾青/204 艾青的诗/204 试读章节 公元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解释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极大的创伤。经过5年囚禁,司马迁终于被赦出狱,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忍辱含垢,决心以残烛之年发愤著书,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经过5年的埋首著述,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成后不久,司马迁去世。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才把这部不朽名著公诸于世。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生于一个史官世家。司马迁幼年好学,师从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20岁以后曾屡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长城南北、长江两岸,所到之处考察民情风俗,采集典故传说。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由于他广闻博识、学厚才丰,30岁时即为郎中,常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 后来,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使他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图书及各种档案史料,为以后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后,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参与改革历法、制定著名的《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这是我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太初历》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 任太史令后,司马迁想完成其父编写一部史书的遗愿,于是开始着手编写《史记》。这时,正是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的后期。一次,汉军将领李陵率军出征,结果被匈奴主力包围。在矢尽粮绝,兵士伤亡大部分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司马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杀敌众多,矢尽粮绝而被迫投降,还是效忠汉朝的。就替李陵辩解,结果得罪盛怒中的汉武帝。于是司马迁获罪下狱,被处宫刑。这种奇耻大辱的遭遇,使司马迁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愿,想到还未完成的史书,就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例鼓励自己,决定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书成后不久,司马迁去世。 正史典范的体例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时代(前122年),叙述了我国3 000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日“本纪”,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同时,也是全书的总纲,是用编年体的方法记事的。在“本纪”的写作中,司马迁采取了详今略远的办法,时代愈远愈略,愈近愈详。 “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不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他们的传记也就叫做世家。从西周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司马迁把孔子和陈涉也列入“世家”,是一种例外。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刺客列传》等。70篇列传的最后一篇,是《太史公自序》,把自序摆在全书的最后,这是古代学者著书的惯例。 总之,司马迁写作《史记》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打破了以年月为起迄的编年史、以地域划分的国别史的局限,创立了贯穿古今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通史先例,成为正史的典范。 史家之绝唱 《史记》纪事,其时间上起当时人视为历史开端的黄帝,下迄司马迁写作本书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及其四周作者能够了解的所有地域。它不仅是我国古代3 0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司马迁意识中通贯古往今来的人类史、世界史。在这个无比宏大的结构中,包涵着从整体上探究和把握人类生存方式的意图。司马迁著史,意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探讨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类的生存状态。通古今之变,通过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历代王朝兴衰成败之理。成一家之言,借写这样一部历史著作,来表达他的某些独到的历史见解,表达他的某些社会、政治思想。 史家必备的史才、史胆在司马迂身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正如《汉书·司马迁传》所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具有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 在叙事艺术方面,《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为了再现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史记》很多传记,是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构成的。众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史记》文学性的基础。这是《史记》在中国众多的史籍中特别具有文学魅力的原因之一。《史记》的故事,又有不少是富于戏剧性的。为了追求生动逼真的艺术效果,追求对读者的感染力,他运用了很多传说性的材料,并在细节上进行虚构。这是典型的文学叙述方法。《史记》所创造的“互见法”,也同时具有史学与文学两方面的意义。所谓“互见法”,即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主体突出,避免重复。 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方面,《史记》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从总体上说,《史记》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个性较鲜明三大特点。《史记》注意并善于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情,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运用生活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运用对话体现人物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社会地位。运用戏剧性的场景,展示人物性格。善于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强烈的对比中刻画人物。总的说来,司马迁描绘人物形象,主要是在具体的行动中,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在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在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中完成的;由于司马迁对各种人物都有深刻的观察,对人的天性及其在不同环境、地位上的变化有深刻的体验,这些人物形象才能如此活跃而富有生气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在语言艺术方面,《史记》的语言艺术,也历来受到人们的推崇,被尊为典范,代表了骈文出现以前所谓“古文”的最高成就。司马迁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抛弃了铺张排比,形成淳朴简洁、通俗流畅的散文风格。充满情感、富于生气,根据不同的场面,出于不同的心情,语调有时急促,有时从容,有时沉重,有时轻快,有时幽默,有时庄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史记》的诞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学方面姑且不论,文学方面,它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P26-29 序言 通观目前的中国文学史,主要可以归为两类:教材学术类和休闲消遣类,前者主要是一些高校教材和学者著述,虽然资料翔实,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严肃繁琐有余,轻松简明不足;后者主要是一些文学名著导读或者趣味文学故事,过于调侃轻松,缺少严谨细致。能把两种特点完美结合的图书并不多见。为了兼顾中国文学史的严谨和轻松,我们尝试着采用大事典的形式来讲述中国文学史,全面介绍、概述整个中国文学发展脉络。 大事典是用简明的文字按时间顺序扼要地记载一定历史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揭示重要事件和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资料。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简明地记载和反映一定范围内各种重要史实的资料和工具书。大事典的内容:由大事的时间和大事记述两部分组成展示历史发展的概貌和规律,应选择影响大、具有历史意义和查找利用价值的事件。大事典的选事原则:紧紧围绕大事典所要记述和反映的对象,勾勒全貌,突出重点,大事要事必载,小事琐事不取。大事典内容要真实,观点正确。所记述的内容要符合客观实际,不得随意加进编者的主观见解,更不准歪曲事实。大事典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纵的方面为读者了解历史提供史实梗概。 本书将浩瀚的中国文学史实改编为100个左右的生动的小故事,通过重点介绍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流派、作品和作家,展现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轨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学史于此可见。其目的就是为了向读者普及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为他们走进灿烂辉煌的文学殿堂指示一条门径。这既是一本中国文学的大事典,又是一本好读、好看、好用的文学史,是内容丰富翔实的工具书。 考虑到文学史本身的特征以及现有各种文学史籍在形式上的局限,我们在编写中采用了以故事为中心的立目方式,即中国形式“纪事本末”体的体例。这一体例的优点,首先是可通过故事保持一定的历史状态的连贯,而将故事与故事按其时间顺序排比罗列,则可纵览整个文学史进程的起伏跌宕。其次,以故事本身来说话,可避免现有文学史那种过多人为要素的插入,历史不仅被任意割裂,而且也成了某种文学理论的表述材料,以致人们无法了解到它的原始面貌。再就是,由于任何一个故事,都是由种种具体的细节所组成的,因此,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真相,而且同时使历史知识重又成为富有生动魅力、读者饶有兴味的对象,并因此而激起读者对它的喜爱。事典所收条目按时间顺序编排。首先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代、明代、清代、现代九个部分,各个部分再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列条目。 本书虽然带有一般大事典的性质,但不是限于初步的简略的概括性写法,而是在较短的篇幅内,较为充分地反映故事的丰富与完整的面目,提供的信息量比一般大事典要大,这也反映了我们重新改变大事典形式的一种新的意图。在这个意图指导下的大事典,不仅可供检索,也可兼备阅读。另外,在各章之前,另设一篇概览性的“导引”,揭示性地将该章内的所有故事贯穿起来,连成一片,又在其中揭示出该段文学史的特点及其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地位,更进一步给读者的认识提供了一些方便。 “大事不漏,小事不录”是大事典设置条目、材料取舍的基本要求。本书也以此要求,精心选材,遴选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和重要事件。因此,尽管本书的篇幅不长,但已经粗线条地展现了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全貌。 本书每个小故事后面相应设置了知识性小模块,用严谨、简洁的文字介绍时代背景、文学常识、经典引文、名言警句、名篇赏析、推荐阅读以及相关知识点的链接,使知识性与故事性相得益彰。全书同时还配有400多幅精美的彩色插图,全面而直观地展现文学史画卷,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 从事这样一项既繁复、又带有很大创造性的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有幸得到了北京几个高校教师的支持,全书现有的面貌,正有赖于他们的精诚合作,为此,我们仅借这个机会向陈文银等同志致以深谢,并表示真诚的敬意。 编者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文学史上发生的大事件,在这本书里一目了然,学生会喜欢读的。 ——校长 高国强 这本书将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全面地介绍给了学生,简单明了、生动有趣。 ——老师 李宏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