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部沉甸甸的学术专著。在逻辑上它实际只是就明清两淮盐商中有无徽商、他们是如何经营的、怎么衰落的这三个似乎很传统的徽商问题所进行的考察,所利用的资料也大多是学界早已关注的文献资料,但由于作者视角与方法的独特性,从而赋予了这些人们熟知的徽商研究资料以新的意义,得出了新的结论。概而言之,有两点最值称赏:其一是对现有文献资料作全面系统的分析;其二;黾引进量的概念对文献资料作定量的分析。前者避免了对文献资料的片面的剪裁与利用,使得其研究更具有历史逻辑的力量;后者则将问题的研究引入到了更具体、更微观的层面。数量的引入,增加了论据的客观性,所获得的结论也就更具说服力。本书则运用了现代企业的成本核算原理来对两淮盐业中徽商的经营作成本分析,通过具体的数字和严格的计算,发现:徽商的商业利润率原来并不是很高,而是经营的总量很大!这一论断,由于出自定量:分析,当为的论无疑;而这一结论的得出,则目前学术界有关徽商的许多观点:都是要作重新的检讨——这还仅仅是此书的成果之一。
序一
序二
引言:对徽商经营淮盐最早时间的探讨
第一节 徽州人迁徙两淮的年代可溯至宋代
第二节 科举业绩是有力的依据
一 对嘉庆《两淮盐法志》科第记录按语的理解
二 对《盐法志》科第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三 以嘉庆《两淮盐法志》为基础的对比
第三节 徽商应是明前叶的淮商主体
第四节 小结
第一章 徽商在淮盐经营中的角色定位
第一节 以明前叶事实为基础的讨论
一 国家垄断的目的有两点
二 引岸制度的核心仍是国家垄断
三 决定盐价的最终权力在朝廷
四 明代淮盐经营中的“困守支”问题
五 开中盐法实施的历史进步意义
第二节 以明中叶事实为基础的讨论
一 “常股存积盐”政策的出台
二 “困守支”导致盐商职能的分化
三 从“以银中盐”到“叶淇变法”
四 余盐开禁:“政商分离”的第二步
五 盐商在屯田和中盐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节 明隆庆年间两淮盐政的疏理
一 边地开中状况
二 腹地产销状况
三 疏理思路分析
第四节 明万历晚期两淮盐政的疏理
一 “政商分离”的第三步变革
二 淮盐经营已到崩溃的边缘
三 疏理方案述评
四 纲运法绝无深化盐商垄断的目的与效果
五 袁世振对大盐商的错误举动
第五节 清嘉道时期两淮官盐的壅滞
一 “藩篱”政策的失效和盐商的带销与赔纳
二 楚岸盐船的封轮与散卖
三 王赠芳、包世臣的不实之词
第六节 对清道光淮北改引为票的讨论
一 清代纲运制的特点
二 改引为票的背景
三 改引为票的实质
四 北盐改制对南盐销售的冲击
第七节 对徽商历史作用的探讨
一 处在社会矛盾的焦点上
二 经济结构变革的产物
三 在朝廷垄断下从事盐业经营
四 徽商与朝廷及官府的关系
五 也是时代进步者与尝试人
第二章 成本分析与估算
第一节 明嘉靖初年成本分析与估算
第二节 明万历后期成本分析与估算
一 史料数据汇集
二 史料数据整理
三 获利估算并讨论
第三节 清乾隆朝成本分析与估算
一 口岸价
二 场价、灶价及场商获利
三 运商杂项支出和余息
四 运输费用和运商暗利
五 盐商实得利润的求取
六 结果讨论
第四节 乾隆朝两淮盐商输纳的探讨
一 盐商输纳的构成
二 从顺治到嘉庆前期的两淮经费
三 讨论
第五节 清嘉道时期成本分析与估算
一 口岸价
二 运商的输纳数额估算
三 运输费用
四 场商经营
五 窝价和运商成本汇总
六 利润估算
七 结论
第六节 乾隆朝江春借帑数据分析
一 江春家世考略
二 史料内容
三 商业利润率的初步求取
四 讨论
第七节 嘉道时期江仲馨获利数据分析
一 案例简介
二 资产估算
三 获利分析
四 经营金额估算
五 商业利润率和年度流动资金利润率
第八节 讨论
一 估算结果是否离谱
二 徽商资本的来源
三 对嘉道时期两淮盐运资本总额的匡算
四 盐商夹带盐斤
五 “搀杂泥沙”、“缺斤少两”
六 “奢靡说”解释不了两淮盐商资本于嘉道时期的衰落
第三章 不堪重负,趋向衰落
第一节 从乾隆两淮提引案看盐商不堪重负
一 贪污的前提是否存在
二 彰宝、尤拔世把“若以”变为“事实”
三 “罪状”分析
四 皇帝心态试析
五 朝廷与盐商关系试析
第二节 从陶澍理盐看道光朝盐商衰落
一 历史背景分析
二 陶澍摧残民间资本是错误的
三 “加斤减价”举措的失败
四 难以复原的奏销期限
五 日趋恶化的运销形势
六 陶澍业绩不及前人
七 陶澍的辩解
八 宝贵的人命
附录
一 主要参考文献
二 已刊发拙稿目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