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和译著,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必备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文库选目分为8个类别:哲学社会科学类、史学类、文学类、艺术类、科学技术类、综合普及类、汉译学术名著类和汉译文学名著类。文库基本上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技文化以及知识普及的各个领域,既能比较全面地反映20世纪我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成就,又能有重点地体现近百年来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成果;既能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又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本书为哲学社会科学类,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重要贡献。主要是为青年朋友自学哲学而编写的。
本书是为青年自学哲学编写的,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并力求对这些成就给予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概括和总结。作者注重用理论来说明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现象,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把握科学的方法论;既注意了内容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化,又体现了哲学原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书中配有著名漫画家方成的哲理漫画,看后发人深思。本书版本采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绪论:“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世界统一于物质
“人不能两次踏人同一条河流”
——物质是运动的
“天上一日,下界一年”
——空间和时间
电脑的“挑战”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胸有成竹”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
——世界的普遍联系
赫拉克利特是否违反了矛盾律?
——谈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存在着神臂的第一次推动吗?
——再谈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量变质变规律
仿佛向旧东西回复
——否定之否定规律
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
——个别和一般
“飞碟”之谜
——本质和现象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内容和形式
“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
——原因和结果
黑海风暴和天气预报的产生
——必然性和偶然性
从认识“宇宙速度”到人造卫星上天
——可能性和现实性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
——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摩尔根和他的著作《古代社会》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魏根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
——真理和谬误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
——谈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布丁之证明在于吃”
——实践是榆马令直殚的唯一标准
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
把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赶出去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打开社会历史迷宫的钥匙
——生产和生产方式
从“秃头的历史观”说起
——社会经济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一条指导性的线索”
——阶级和阶级斗争
“一个被弄得混乱不堪的问题”
——国家
引人注目的问题
——人权和民主
别善恶,知荣辱
——道德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艺术
“颠倒了的世界观”
——宗教
“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
安泰和他的母亲
——个人和群众
插图
立场不同,结论不同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父亲空中正年少,儿子地上已暮年
画鬼从何处取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鸡蛋得”
“你的脉为什么摸不着?”
××指示:一律抓紧抗旱
“我看到了苹果,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窦尔敦卖西瓜”
“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也”
“不错,撞着我是偶然的,你的车闸不灵,能不撞人吗?!”
视而不见
人和武松
甲:“下雨好极啦!”乙:“下雨糟透了!”
口大真理多
王伯伯:“天在上面!”约翰伯伯:“天在上面!”
“立竿为何不见影?”
“挖个坑也能钓大鱼!”
企图改变历史进程的“英雄”们
批“唯生产力论”的实质
“老把式”
“命该如此”
在“自由世界”里钱多自由多
如此“破四旧”
各人心目中的上帝
开不动的船
“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世界统一于物质
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发表《宇宙体系论》一书,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旋转着的气体星云演化而来的。这个假说,从物质自身寻找太阳系形成的原因,对于上帝的“作用”只字不提。后来,拉普拉斯把这本书献给拿破仑,拿破仑对他说:“拉普拉斯先生,有人告诉我,你写了这个讨论宇宙体系的大著作,但从不提到它的创造者。”拉普拉斯干脆利落地回答道:“陛下,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拿破仑和拉普拉斯都不是哲学家,说的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世界究竟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是精神的产物,还是从来就有的物质的世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世界本原问题。过去一些哲学家,曾把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称作本体论。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它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
对世界本原的探讨,是一个既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说它古老,是因为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当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区别开物质和精神这两种现象以后,就有不少人去思索,物质和精神两种现象哪个在先?有没有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现象?世界的本原到底是什么?人们对世界观问题的兴趣,就是从这里逐步发生的;说它现实,是因为直到今天它还具有重大的理论的和实践的意义,它关系到每一个人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观的根本问题。今后随着实践的深入,科学的发展,视野的扩大,人们对不断出现的新现象、新的科学成果,还有一个沿着什么样的世界观的方向去说明和概括的问题。那么,世界的本原究竟是什么呢?自古以来,不外乎两种回答:一种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精神派生的。这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另一种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现象都是物质的不同运动形态。这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在这一讲里,我们就分别来谈谈这些问题。
还是从拿破仑的质疑谈起吧!拿破仑在位时,曾把天主教奉为国教。在他看来,拉普拉斯竟把造物主忘却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其实,岂止天主教呢,一切宗教都认为世界是神的创造,这是天经地义的。基督教的《圣经》就煞有介事地叙述了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世界的神话:创造光、空气、地、海、植物、日月星辰、鱼、鸟、牲畜、昆虫和野兽。最后,上帝按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人类。第七天,万物造齐,上帝休息。上帝造物之日,就是世界开创之时。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创世说。
哲学唯心主义在回答世界本原问题的时候,不一定像宗教那样亮出神的旗号,但是,任何一种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由精神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来就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创世说。当然,这并不是说唯心主义和宗教就没有区别了。唯心主义是一种理论,比宗教神话精致得多,但是,就其本质来说,毕竟也是一种创世说,只不过是一种理论化了的创世说罢了。
例如,古希腊有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前347)就认为:现实世界是由一种从来就存在的“理念”产生的,世界不过是理念的影子,比方说,我们门前的树木,是树木理念的影子,我们居住的房子,是房子理念的影子,总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理念产生出来的。再拿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来说吧,他的哲学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很宝贵的,但他的唯心主义和宗教的创世说却几乎同出一辙。他认为,在万事万物产生以前,就存在一种独立的精神,这不是人的精神,而是宇宙的精神,叫作“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先后产生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我国宋代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1200),也有类似的说法。他认为“理在事先”,即在万事万物产生以前,“理”就存在了。他把最根本的“理”叫作“太极”,认为“太极”是“造物之枢纽”,万事万物都是由它那里产生出来的。
在柏拉图、黑格尔、朱熹的哲学中,上帝“休息”了,没有登场,代之而出的是“理念”、“绝对精神”、“太极”。说穿了,它们不过是理论化了的上帝,行使的是造物主的职能。 “理念”、“绝对精神”、“太极”、上帝等等,实际上就是一个东西,指的都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因此,承认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是危险的,它会把你引向宗教迷信。为什么现在还有人相信鬼神,相信灵魂不灭呢?从思想上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唯物主义的道理,不了解精神是不可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列宁说过:“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隐蔽起来的、修饰过的鬼神之说。”
从唯心主义和宗教都肯定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这一点来说,它们有着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思想体系。
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至于这个精神是什么东西,唯心主义内部还有不同的看法。上面提到的柏拉图、黑格尔、朱熹等唯心主义者所说的精神,不是指人的主观精神,而是指脱离人而单独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这类唯心主义叫客观唯心主义。另外,还有一类唯心主义者,认为这个精神就是人的主观意识,万事万物也就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这类唯心主义叫主观唯心主义。其荒谬性,不在客观唯心主义之下。
英国的一个大主教、著名的哲学家贝克莱(1684—1753)就是一个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者。他提出一个公式:“存在就是被感知”。意思是说,外界事物就是我的感觉,离开我的感觉,就没有任何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在我国也同样存在。明代的王阳明(1472—1528),集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之大成。有四个字可以概括他的全部哲学,叫做“心外无物”。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月亮、太阳……都存在于他的心中。
主观唯心主义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唯我论的可悲结局:既然世界只存在于他的感觉中,那么,世界上也就只有他一人是存在的了。这是何等荒谬呢!如果我们质问主观唯心主义者:既然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你的感觉,那么,当你还没有出世之前,也就是还没有你的感觉的时候,生你的父母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对于这样的问题,他们是根本无法回答的。
可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形式各异,本质相同。它们都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精神产生物质、决定物质,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而物质则是精神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东西。这就从根本上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
唯心主义哲学不仅和科学不相容,也是违反常识的。我国有句老话说:“画饼不能充饥”。它清楚地告诉人们,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用任何精神之类的东西代替它。唯心主义哲学家把事物看做精神的产物,看做意识本身,谈论起来,很可能唾沫横飞,但他未必肯下决心在饥饿时“享用”自己的意识,用精神来果腹。在实际生活中,唯心主义是根本不灵的。试问:有哪一位唯心主义者愿意把他的唯心主义原原本本地贯彻于自己的衣食住行之中?没有。他们只好辩解道:哲学理论是一回事,生活实践吗,那是另一回事。
P21-25
这本书主要是为青年朋友自学哲学而编写的。
本书是集体写成的。由韩树英主编。参加编写和修改工作的,主要有:沈冲、杨春贵、卢俊贵、张永谦、宋惠昌。李公天参加了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的修改工作。参加编写某些篇章的有:张绍良(第六讲)、张鹤鸣(第十九讲)、陈柏灵、朱满良(第二十讲)、向熙阳(第二十一讲)、李振霞(第二十五讲)、王希和(第二十六讲)、毛卫平(第二十七讲)、阎树森(第二十八讲)、周贵莲(第二十九讲)、陈瑞生(第三十一讲)、钟洁林(第三十三讲)。高光、吉勇夫、侯才也参加了部分工作。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其他同志的帮助。
给青年读者写哲学通俗读物,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本书无论在理论的阐述上还是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上,都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我们恳切地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方成同志热情地支持了我们的工作,为本书挥笔作画。在这本书和读者见面的时候,我们对方成同志的创造性劳动致以诚挚的谢意。中国青年出版社同志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也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981年7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