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通锵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强调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努力引导年轻的语言研究者走上密切联系汉语实际、以材料的梳理为基础的语言理论研究的道路,为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树立了一种范式。本纪念文集收入纪念徐通锵先生的文章八十余篇,照片二十余帧。真实地反映了一位语言学家的求索历程。他的正直、严格与宽容,他的执著、艰辛、清贫和孤独,都会给我们诸多启示,无论是为人、为学、为师,还是为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求索者--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
作者 | 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徐通锵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语言学理论的建设,强调中西语言学的结合,努力引导年轻的语言研究者走上密切联系汉语实际、以材料的梳理为基础的语言理论研究的道路,为中国语言学理论研究树立了一种范式。本纪念文集收入纪念徐通锵先生的文章八十余篇,照片二十余帧。真实地反映了一位语言学家的求索历程。他的正直、严格与宽容,他的执著、艰辛、清贫和孤独,都会给我们诸多启示,无论是为人、为学、为师,还是为父。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徐先生生平和对徐先生学术思想的述评。第二部分“为学篇”,是学界同仁对徐先生在总体学术思想、历史语言学、字本位三个方面学术成就的缅怀。第三部分“为人篇”,是徐先生的中学同学、大学同学、教研室同事、同专业同事、“文革”结束前汉语专业学生、外校学界同仁、专业外同事、好友对徐先生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生活侧面的追忆。第四部分“为师篇”,是徐先生的硕士、博士生和“文革”后汉语专业70、80、90、00年代直接受业于徐先生的学生对老师的怀念。第五部分“为父篇”收有徐先生之子的亲情回忆。第六部分是挽联诗文唁电唁文摘选、家属的致谢信。第七部分附录,收有徐先生生前最后一封邮件、徐先生访谈录、徐先生论著总目。此外,书前还收有徐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20余幅。 目录 徐通锵先生生平 一生探求:结合中西贯通古今立足汉语建设语言理论——徐通锵先生学术思想评述 沿着徐先生的道路继续前进 孜孜不倦的求知者 汉语研究与字本位——悼念徐通锵先生 他“思想过”·“徐通锵难题” 具体语言研究与语言理论研究相结合——怀念徐通锵先生 徐通锵的历史地位 徐著《历史语言学》 心底相通自古今——悼徐通锵先生 徐通锵先生与《语文研究》 纪念建设汉语本体语言学的旗手徐通锵先生 沉痛哀悼徐通锵先生 跟随徐通锵先生学习“字本位”——沉痛悼念我最敬仰的中国语言学大师 先生已逝,理论犹新 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语言理论概述 深切怀念同窗好友徐通锵 怀念徐通锵 学习徐通锵 看来朴素无华实则光彩照人——悼通锵 “徐格里”,走好 斯人已逝吾失良友——悼念徐通锵教授 痛悼老友徐通锵 悼念徐“老头”通锵兄 在语言学领域中辛勤耕耘一生的学者——悼念通锵 悼通锵兄并追忆几位学长 怀念通锵兄 勤力垦拓 著有实绩——追怀师兄徐通锵教授 哭通锵 痛悼挚友通锵 一位真正的学者——长念通锵 春蚕到死丝未尽——怀念徐通锵老师 记徐通锵先生二三事 徐通锵老师,安息吧! 回忆跟徐通锵老师的点滴交往 一位实实在在的老师 徐老莞尔在安息 像徐通锵先生那样探索中国语言学的新路 治学大道 永垂不朽 纪念徐通锵先生 一介书生 清清爽爽——追怀徐通锵先生 感念徐通锵先生对我的教诲 真正的学者徐通锵先生 怀念徐先生 一米温暖的夕阳——我所知道的徐通锵先生 大家风范 高山仰止——写在徐通锵先生辞世百日之时 师祭 一件小事 难忘的合作 严谨却不因人而废言的徐通锵先生 一颗平静而跃动的智者之心——怀念徐通锵先生 令人怀念的十九斋——追念徐通锵先生 朴实认真,疾恶如仇——忆通锵同志 悼念徐通锵先生 行过未名湖边 比我老的“老头” 斯人已去 真情常在 徐老师指导我做硕士论文 怀念徐老师 徐老师是指导我科研上路的严师 师恩难忘——徐老师领我走上语言学之路 老师引领我思想飞扬 一位特立独行的语言理论家——追思我的导师徐通锵先生 这师,这情,这般怀念 怀念敬爱的徐老师 跟徐老师做论文的那些日子 师者如斯,逝者如斯 徐门问学记 徐老师学术思想助我完成博士论文 那无拘无束的幸福 怀念徐通锵老师 一份难忘的作业 永远的引路人 回忆徐通锵老师 蚂蚱说——徐师归去纪事 清风徐来——来自蚂蚱三 高山仰止,纯净高远 怀念徐老师 您在天堂还好吗——怀念徐老师 我心中永远的徐老师 恩师·爷爷 给徐伯伯的一封信 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纪念我的父亲 挽联、诗文、唁电、唁文选 致谢信 最后一封邮件 徐通锵教授访谈录 徐通锵先生论著总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沿着徐先生的道路继续前进 沈家煊 徐通锵先生离我们而去了,噩耗传来,不胜悲痛。听到他生病住院的消息,总以为还有时间,谁知没有来得及去看望,真是遗憾之极!我们失去了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一位身体力行的耕耘者,一位奋不顾身的老将。 徐先生是我尊敬的老师一辈的长者,他们这一代从事理论语言学的工作者到了中晚年,从前辈和自身的经历中终于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理论研究不能空对空,要紧密结合汉语的实际做实实在在的研究,才能搞出名堂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理论语言学不受重视,好像引进和介绍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给从事实际研究的人提供一些参考借鉴的资料,就是在做理论语言学,最多也就是做做语言学史的研究。徐先生他们开始领悟到,理论语言学不受重视,这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怪自己不争气。从别国窃得火来,意在煮自己的肉。你只会从别国窃取火种,但只是让他人来煮肉,自己却不愿煮或不会煮。他们把这一切身的体会语重心长地传授给学生一辈,从此拨正了理论语言学在我国的航向,我自己也是受益于这一教导的人之一。 虽然意识到要拨正航向,但是能够身体力行并做出重要成绩来的人就唯有徐先生了。徐先生从自己的母语宁波话人手,又不顾年老和辛苦调查其他一些方言,最终提出了叠置式音变理论,对现有的语言变异理论做出了力能所及的补正。他的《历史语言学》以汉语方言和历史音韵的研究为基础,吸收西方历史语言学中于我有用的理论和方法,较好地实现了西方理论和汉语研究的结合,并在理论上有所前进,这已经是学界的公认。徐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也向语言学界表明,我国从事语言理论研究的人并不比外国的差劲,只要路子对头,言行结合,照样可以搞出名堂来。今天我国理论语言学的状态已经跟过去大不一样,接班的后来人面貌一新,我认为徐先生的实践和成绩是一个转折点。 徐先生在晚年还提出了汉语语法的“字本位”理论,这一理论在学界引起不少争议,好像是反对的多,支持的少。我在一次学术会议的问隙和徐先生有过交流,我说我还不能支持也不太理解“字本位”,但是我充分理解先生的用意,很佩服先生的勇气。这个用意就是我们不能老是跟在外国理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要有自己独立的创见。这个勇气就是不怕别人反对,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敢于应对众人的挑战。我还认为,我们至少可以接受“字本位”理论中一些合理的部分,一是要继续摆脱印欧语的眼光,二是承认汉语里语素的地位不亚于词的地位,三是要充分重视汉字对汉语的影响。 徐先生在和陈保亚合写的《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语言学》中有一节是对前景的展望,谈到中西语言学“结合”的问题,大意是说,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语言学已经摆脱了“闭关自守”的旧传统,走上了与西方历史语言学相结合的道路,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迈出了扎实的步伐,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还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尚待来日研究。“结合”就是要以己之长,补人之短,或者说,以人之长,益己之短,长短结合融为一体。他希望中国的学者能在有悠久历史的汉语语义研究方面进行理论的总结,不至于像音系学的研究那样,由外国的学者替汉语音节结构的规律做理论的提炼。学者也有爱国之心,这是一个中国语言学学者的拳拳爱国之心。中国的语言学学者也要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对普通语言学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这是徐先生的遗愿。作为后人,我们唯有沿着徐先生走过的道路,继承徐先生的精神,在“结合”上继续努力,不断向前。徐先生期望看到的中国理论语言学的兴盛局面是一定会到来的。徐先生,徐老师,安息吧。 (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P26-2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