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Ⅱ--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白金版)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作者 (美)贝蒂·艾德华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迄今为止“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系列已被译成14种语言(含中文版),累积销售400万册,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绘画指导书和创造力培训用书。

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绘画天赋、怀疑你没有能力学好绘画,或者你喜欢绘画但是无法像孩童那样快速领悟绘画的技巧,本书即是你的绘画指明灯,让你终生受益。

如果你已经能够像专业艺术家那样绘画或者是一个正在接受培训的艺术家,本书将使你的绘画能力更上一层楼,加强你的艺术观感,让你更自信。

内容推荐

每个人都有灵光一闪的时刻!

这是创造力显现的时刻。创造力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源泉,做出决策的基础,是实现我们的雄心壮志和展现我们智慧的保证。成功开发创造力的方法是点燃你的灵感之火花。

现在,贝蒂·艾德华向我们证实,我们画出的东西可以像我们看到的一样好,一样真实。她为我们破解了创造力发生的秘密,开发创造力的潜能,并用于解决日常问题。通过简单的步骤练习——这些都不需要特殊的艺术技巧,她将教你一种看事物的全新方法。

在《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中,作者主要阐述了五种绘画技能,尤其关注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像画家那样看待事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大脑进行创造和想象的无穷无尽的潜能也被激发出来。通过这种新模式的思考和使用大脑能量的新方法,学习者可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产生有创造力的问题解决方案。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Ⅱ: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对之前的五种绘画技法进行了更详细的科学解释。她认为,左脑和右脑的分工导致人们左脑统治日常生活,而绘画就是要让右脑复苏,用一切手段迷惑、欺骗、懈怠左脑,解放右脑的灵感。在读者看来,她的课程更像是在虐待右脑。书中方法很有趣,也有很多好玩的小注脚,难怪大公司都会对这本书感兴趣。

不论你是经理、教师、作家、技术员,还是学生,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Ⅱ:画出你心中的艺术家》都将有效地帮你开发创造力。

目录

序 在黑暗中绘画

 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思考

第Ⅰ部分 一种新的看事物的艺术

 1.创造力:善变的要领

  按照寻宝图的指引作画

  创造过程中循序渐进的各个阶段

  天赋:一个含糊的概念

  扳正一种奇怪的现象

  思考的基本技巧

 2.用心中闪烁的微光作画

  思维的左与右

  L模式:线性、 逻辑性、以语言为基础的思维

  R模式:针对视觉、 空间、相互关系的思维

  协同工作:思维的两种主要模式

  大脑深处的意识

  那个被看成是“次要的”脑半球

  控制大脑的转换

  学前绘画作品

  学生们的画像

  一个全新的看法

  从挫折中产生的灵感

  用一根脑筋作画

  一个突然的启发和幸运的突破

  扭转受L模式控制的局面

  颠倒着绘画

  颠倒着绘画和思考

 3.好好审视创造力

  让我困惑的脑筋急转弯题

  通过绘画远离单一的答案

  看与不看

  尝试着把注意力集中在它们之间的联系上

 4.根据解说绘画

  揭开藏在语言中的线索的面纱

  与绘画相关联的语言线索

  绘画与发生在语言使用中的类似情况

  感知技巧的价值

  易于理解的两个阶段

  神秘的三个阶段

  一个假设的结构

  摆在一旁:一个不同的逻辑

第Ⅱ部分 让思绪看得见

 5.用有可比性的语言作画

  挖掘视觉的思绪

  使用奧维尔的理论来绘画

  绘画中存在的机会

  词汇和图像的两面性

  仅仅用绘画来思考

 6.创造可表述的标签

  画出你的名字

  解读你自己的线条

  把线条从心中释放出来

  解读线条的语言

  画一条线就要看到一条线

  通过线条进入创造的第一步

 7.把洞察到的真相画出来

  用画来模拟内心深处的想法

  视觉词汇:在众多类似地方中存在着的无限的变  化

  语言和绘画的含义

  结构的含义

  喜悦的类比画

  水平线传达出来的平和涵

  低沉的沮丧

  表现人类能量的线条

  温柔的线条和交叉的形状

  形状叠着形状

 8.用直觉做作画

  用类比的形状画人像

  学生们画的人像类比画

  生成新的印象

 9.用最初的灵感绘画,并找出问题

  通过类比的形式把问题画出来

  突然冒出来的信息

  信息的含义

  来自于生活的绘画:学生的问题类比画

  最有用的工具往往是最简单

  学生们对类比画的反应

 10.画出事物的内涵

  “解读”问题类比画

  颠倒着思考

  解读颠倒过来的类比画

  类比画是一面镜子,但不是魔镜

  留意一流的问题

第Ⅲ部分 思考的新策略

 11.绘画的游戏规则

  向内看,向外看

  累积的基本策略

  看事物,一个可教授、可学习的技巧

  看事物的五项基本技巧

  与阅读能力相似的绘画能力

  从组成技巧到整体技能:让它们变成一种自动自发的行为

  累积及之后的策略

 12.根据新的视角作画

  什么是真正地看事物

  什么不是真正地看事物

  两种模式之间

  不稳定的平衡

  半斤和八两同意平息战争

  哄骗L模式退出这项任务

 13.肢体的修饰:画出优雅的姿态

  像暴风一样绘画

  用头脑风暴法打开思绪的大门

 14.以蜗牛的速度作画

  慢速度绘画

  画出感知思维作出的类推

 15.抛开我们的假设来作画

  把空间看成一些形状

  不是空白,而是充满着无关紧要之事

  持有两种观点的大脑设置

  通过空间的边线来想像它们的形状

  陌生的形状

  组合起来:空间和形状

  用创造性思维评价阴形

  现在回到正在研究的问题

 16.看事物不仅仅是转动眼球

  把大脑的程序丢在一旁

  第一幅画: 已经编排好的反应

  第二幅画:概念与感知的冲突

  第三幅画:让事实溜进大门

  根深蒂固的概念

  给系统带来一个小障碍

  充满矛盾的图像:

  第一幅:酒杯/人脸的幻象

  第二幅: 回动的“内克立方体”

  第三幅:鸭子/兔子的矛盾

  第四幅:两个不明确的图像

  渴望结论的大脑

  开拓视域(观察):一个有用的小障碍

  用小望远镜找出误解

  两个关键的问题

  看见与相信:一个两者同时进行的系统

 17.观察画面的前提、比例和相互关系

  观察就是相信眼前的事物

  显像板

  埃莉诺的发明:一个移动的丢勒装置

  记录下显像板上看到的图像

  把两组信息相连

  丢勒装置的演进

  绘画真的是这样的吗?

  如果荷尔拜因能这么做……

  如果丢勒能这么做……

  下一个步骤:只有你、画纸和你的铅笔

  绘画的技术性

  根据比例关系和透视关系思维

  恒量

  观察,让你看到事物的比例和透视关系

  找出一个能够更改感知误差的大脑小故障

  观察是绘画的语法

 18.阴影指明绘画的方向

  达·芬奇的装置

  绘画的神奇咒语

  画出光亮和黑暗的图案

  用最少的信息画出图像

  从下往上画阴影

  这只不过是些光线逻辑!

  用逻辑推论来绘画

  把整个过程倒过来:把阴影放在光线下

  画出从阴影中感知的问题

  整体地看问题

 19.慢慢接近那个神奇的时刻

  过程的图案

  把线索拼凑起来

  孵化:可长可短的阶段

  它能思考

  把信件投入信箱

  有步骤地进入孵化阶段

  启发阶段:一个兴奋的时刻

 20.心中的绘画动力

  可长可短的验证阶段

  再一次画出美好的元素

  接近尾声

  把绘画当成一种提升能力的方式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协同工作:思维的两种主要模式

L模式和R模式,这两种认知模式,主要通过一大束神经纤维来共享和交流相互之间对现实持有的不同观点。这种神经纤维被称为胼胝体,它连接大脑的两个脑半球,并把两个模式不同的处理过程告知对方。通过这种方式,对现实的两种不同观点得以重合,从而使我们保留作为一卟个体的意识,一个“自我”,一个独立的身份。

另外,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两个主要大脑模式可以同时协作处理相同的工作信息,并分别扮演自己特别的角色。比如在缝纫时,要一只手按住衣服,另一只手穿针引线;或者在打网球时,两条腿负责把人运送到准确的位置,而两只手负责挥动球拍。因此,同样地,对音乐来说,L模式负责阅读音符并保持节奏,而R模式负责音调、曲调和表达。对于绝大多数人类活动来说,两个大脑模式之间的差异和分隔存在于意识层面之外,并且在沉默中进行。

大脑深处的意识

其实,对大脑两面性的内部认可一直停留在人类意识的深处,而语言只能表达出它的皮毛,充其量只是冰山的一角。例如,各个时代的哲学家们都提出过认知外部世界的两种方式:一种通过理性,而另一种通过感性;通过逻辑性的分析或通过抽象的类比综合。到处都有一分为二的词汇:阴和阳、理性和感性、科学和想象。人们经常把自己描述成拥有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我心里一部分想这样做,但我的另一部分又知道最好还是那样做”或者“有时我非常理性守时、可靠,而有时我又像个疯子”。

当然,大脑两面性最显著的外在表现应当是人类倾向于使用左手或右手的习惯,右手被(一般来说)处于主导地位的、词汇性的左半球所控制,而左手被处于支配地位的、视觉性的右半球所控制。右侧玛丽莲·汤普森的诗说明了一位艺术家眼中左手和右手被赋予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暗示着大脑两个脑半球的性格特征。

那个被看成是“次要的”脑半球

一般而言,R模式是两种模式中被摆在后面的模式(尽管汤普森的诗把它们放在同等的位置),它还是两种认知模式中较为难以捉摸和达到的模式。语言似乎远远胜过了非词汇性的大脑,以至于人们永无休止地思考和争论着那个古老的问题:“没有词汇的思绪存在吗?”罗杰·斯贝瑞的研究终于平息了这场争论,他的回答是“是的,它存在”,但是感官认知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思考。由于词汇系统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它那沉默的伙伴,R模式一直被保持在日常性的、词汇性的意识之外,甚至对于像高速驾驶这种类型的、需要R模式的空间感知处理的日常活动也不例外。

创造过程肯定不是一个普通的活动:它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完成的,尽管经历了许多世纪的猜测和调查,这些答案还是隐藏在黑暗之中。但是斯贝瑞关于大脑知识的研究为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新想法。例如,创造过程似乎有可能是呈阶段性的,也许这是因为必须让每一个阶段导致大脑“换档”——也就是说,使认知从一个主要的大脑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模式,然后再换回来。乔安娜·菲尔德在旁注的文字中描述了这种大脑转换。

绘画经常被当成是一种创造的形式,它就能提供大脑转换的实际证据:一幅绘画作品能够呈现出在绘画过程中,到底是哪一个大脑模式在“负责”,尽管这个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正被某个特定的精神模式影响着。我认为,学习绘画主要就是学习如何意识到哪个大脑模式正处于主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控制大脑模式的转换。同时我还认为,这些技巧是提高创造性思考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控制大脑的转换  在我们深入地研究这些理论前,我建议你先试一试一个有趣的小实验:依照下面给出的指示,通过绘画来获得一份现在你的大脑状态的记录,也就是你在画中展示出来的视觉信息。这份记录——三幅画——可以用来与你学习后画的作品进行对比,无论是在学到的绘画技巧方面,还是在新的思考技巧方面,都会不同。就算你以前画过画,也许还接受过绘画指导,但是完成这些学前的绘画作品非常重要。不论你现在的绘画技能处于什么水平,都将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每一个课程的第一节课上,在没有给予任何指导之前,我都建议自己的学生完成这个实验。学前绘画作品除了能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进步,还能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学生们获得看事物和绘画新能力,并能够控制自己大脑模式的转换后,他们似乎就把自己以前的水平忘得一千二净。你必须知道,L模式宁愿你根本就不要画,从而保持自己一直以来的主导地位,就算是水平明显很高的绘画作品,它也会鸡蛋里挑骨头,让你觉得画得也不怎么样。“学前”和“学后”的绘画作品为你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视觉证据,以阻止这种“健忘症”的发生,而且它们实实在在地摆在你面前,使你根本无法否定。

因此,尽管这么做有点痛苦,但我还是要求你依照简单的说明,完成三幅学前绘画作品。你不需要把这些作品给任何人看;只要把它们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过一段时间与后面练习中你画的作品相比较就可以了。学前绘画作品将成为你的“之前”作品,与我将要向你们展示的一组“之前与之后”学生画作相似。我相信,就像我的学生们都很开心地看到自己的进步那样,你也会很高兴自己保留了一份开始前的视觉记录,并感到自己进步了不少。P12-15

序言

在黑暗中绘画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我开始时只有一个初步的念头,认为视觉感知、绘画(在本书中主要指素描)、和创造力存在着某种联系。接下来的写作实质上是不断地搜寻、猎取任何蛛丝马迹帮助我获取这个概念的点点滴滴,并把它们拼凑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易于了解的整体。

写作初始,我脑海里根本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书最终将会是怎么一个样子。事实上,随着稿子越堆越高,它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指引着我进行下一步的搜寻。因此,我惊奇地发现,自己不仅在写一本关于创造力的书,还同时经历着创造的过程——搜寻本身和搜寻的目的合二为一了。

我的搜寻由许多有创造力的个人所遗留下的只言片语开始。我发现,在这些文字中他们总是声明词汇本身并不足以描述他们经历过的创造过程。一些人还建议,如果想变得真正具有创造力,我们必须摒弃那些我们通常使用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而另一些人则严肃地指出,词汇性语言不适合在进行某些创造性工作时使用,词语有时甚至会干扰思考。

然而,词汇性语言和分析性思考长久以来一直支配着人类的生活,很难想象还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而且非常有价值的方式能把我们的经历转换为思考。我们已经习惯于现有的关于语言的观念,确切地说,这些语言包括:音乐语言、舞蹈语言、数学语言、相对比较新的电脑语言,当然还有美术语言,所以肯定很难接受一个全新的关于语言的观念。但如果我们抱着把这种视觉的、感知的语言放在与词汇性、分析性思考过程等同的位置,并从中受益的想法,那么它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观念。这个观念来源于l96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精神生物学家罗杰·W·斯贝瑞的先锋性研究,他发现并研究了人类大脑功能的双面性和人类认知,使现代思维观念发生巨大的改变。事实上,人类大脑的整体、视觉、感知模式正逐渐被大众接受,并将其当成是与连续的、词汇性的、分析性的思维模式具有相等价值的伙伴。

因此,我发现,到处都能找到对我的想法的肯定和确认的事例,也就是说,直接感知,一种不同的“看事物”的方式,是思维过程——同时也是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找到一种获得这种眼力的方式将大有益处,当然不能通过词汇,而是通过与这种眼力相匹配的一种方式。因此,为了能找到获取创造力的关键,我开始探求能够表达出这种视觉和感知的人类大脑思维模式的方式。不出所料,我找到了一种已经在使用的语言——绘画的语言,它能把我们看见的事物真实记录下来,不论是这种事物存在于现实中,还是在我们的想象中,而且与我们用词汇来记录自己的思绪和想法的方式有点儿相同。绘画就像词汇一样具备一定的含义——有时这种含义甚至超越了词汇所表达的范围,虽然如此,它却并不能把我们混乱的感官印象变得通俗易懂。

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思考

有了如上理解,我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视觉感知、绘画和创造力之间的联系。但我的搜寻还没有结束,现在我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视觉语言到底在创造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而且如果有可能的话,到底怎样使用它?而这恰恰也是本书的目的。你将在书中学到如何绘画——但那仅仅是一种工具或方式,而不是最终目的。通过学习如何绘画,我相信你将学到如何以不同的方式看事物,以提高你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我想,你将会为自己能够这么快地掌握高超的绘画技能而惊喜;同样地,你还会为自己其实已经知道许多视觉感知思维语言而感到惊奇,而此时此刻,你可能还不知道这个事实。我还希望,你能发现这种新的语言在与词汇性的、分析性的思维语言组合使用时,不仅可以为真正的创造力——也就是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独特的念头、想法、发明或发现——提供至关重要的元素,还能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创意的解决方案。

后记

“以此纪念我的父亲,在我小时候,他用自己的小刀帮我削画图的铅笔。”

仅仅是瞄一眼书上的第一行小字,我就喜欢上了这位作者。

我立刻破译了她,从她祥和的外表到她流淌爱意的内心。

她一定是透过门缝用童年的目光看到那一幕的:满头花白的父亲佝偻着背坐在昏暗的灯光下,用小刀专注地削一支又一支硬芯与软芯的绘画铅笔。当父亲用他粗糙的手把那些精心削好的铅笔装进她的书包,默默放在她的床头时,她会把头半埋在被子里,假装睡着了。

她用满怀感情的心灵抓住了那一刻的影像,把它深深珍藏在记忆的小箱子里。

我不用看见她,我能想象出她作为美术老师的可爱。就像迅哥儿那个三味书屋里的老先生那样可爱。当古文读得万分得意时,便会把头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她不只是可爱,她目光里还闪动着智慧与狡黠。她总是在琢磨,琢磨出授课的要点,让学生一下了然于胸。她不只是智慧,她内心还充满感动。为斜阳中老人缓步前行的背影,为呀呀学语孩子的第一句模糊的发音,为花辦上晶莹滚动的露珠,为晨雾中贴着水面飞过的一行白鹤,为人生与自然中数不尽的细微末节而感动。

在如此润泽的心田中,金灿灿的谷穗沉甸甸地低下了头,她正一抹额头的汗水,召唤我们去开镰收割呢。

当我译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真有点儿嫉妒。

小时候,我常常幻想自己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一抓住铅笔或者蜡笔,纸上就会随着笔尖的移动,神奇地出现彩虹与仙女。记得老师还投有进教室的时候,班上那些捣蛋鬼就会在黑板上乱画,一下子画一个抄着双手神气活现的胖太太,一下子画一个叼着烟斗驼背的老先生。让我心里装满了羡慕。

大一些,知道了凡高与罗丹,知道了八大山人与郑板桥,我便在梦里看见他们睡在我们需要仰望的云端。

再大一些,看过周作人、俞平伯、沈从文、汪曾祺……那一类让文化浸到了骨头里的文化人往来信札。他们永远生活在自己的内心,而从不在意肉体存放在天地的哪一个角落,好像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已经有了瓷砖、打字机与塑料袋。他们写信的纸,是苏东坡也用的宣纸。信笺没有受过机器的伤害,多半自己画。砚台,毛笔,竖行写。不仅写,还画。文字的前后或是中间画几枝墨菊,淡彩的兰花……一封短信,写成了一幅有心性的书画作品,让你读了文字还要读画,读文字与画之间洋溢的气息与高古的心境。

我看过一位老先生的信,信最后写你什么时候回来?“回”字是画的,画成两个圆圈的形状,并有一行小注:古“回”字可随意画多少个圈,皆不为错。一下把我的眼眶看热了,身子轻飘飘的,“高山流水”的古筝旋律像老织机的梭子,一遍一遍把我穿透、托起。人与人之间竟有这样九曲回肠的情谊,像梆子一样声声急切,又像止水一样平静含蓄。

我真想追上云端去,在他们身边行走、飞腾。

但我不会画。我嫉妒现在学画的孩子。如果当年也有一本这样智慧的美术教程,我肯定会掌握所有绘画技巧的。我也会画出一个奥妙无穷的回字。

这是一本教你在最短时间,用最高效率学会绘画技巧的书。它在美国一下销了两百万册,可见非常实用。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的国家,看看美国官员那一张张傲慢的脸,你就知道,讲实用比讲这个,讲那个漂亮的空话要强。

我想说,实用很好,但未必很够。不懂光、影、色、线条、素描、结构,肯定当不了画家,然而,懂了绘画的全部技巧,可以熟练地画画,又未必能称之为家,成一方气候的画家。

作画如作诗。《随园诗话》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实在是中肯的心得。画画因涉及技法,当然要关乎书,关乎理。但要画出味,画出道,怎么能少得了别才与别趣?依我看,只讲才,只讲趣,轻了。古今中外成大器者,作品的底色是忧患,以及大悲大苦中心灵的骄傲与不屈。

我能感受到凡·高的重压,他让我的目光一触及他的色彩,就胸闷得喘不过气来。向日葵花辦吐出的金黄火舌时时会灼伤我的皮肤直至肠胃。

我窥测透了毕加索那一类家伙隐藏很深的苍白。商人与应声虫得手应心的炒作是一种太实用的手段,效果一流。画入画不好或是不时髦了,就去画鬼,再贴几个新名词,某某主义便畅行了。拆穿一看,被媒体鼓吹成庞然大物的,未必是什么真鸟。

还是讲讲我们的中国。这些年,拍卖行里扬州八怪的字画价格不菲。八怪中,郑板桥当然不乏才趣。但有点捧过了头。实际上,他的字画,远不如金农来得厚重。倘若与八大山人碰面,他最好把卖画的银子藏牢实,退到一边,闭嘴鞠躬才是。

八大山人可以懒得瞟一眼郑板桥,却不能不向徐渭投去内心的敬意。

徐渭,明万历人。他有军事奇才,“谈兵多中”。他有大性情,“非巾帼气事人者流敢望”,所谓骚坛盟主,“多叱而奴之”。显贵求见,拒而不纳。却常携酒与下隶对饮。西方人大惊小怪,把凡·高的凄苦宣传得沸沸扬扬,徐渭坐牢,获死罪,人生大跌大宕,不是凡·高辈小灾小难所能比拟的。凡·高不过是给妓女割了一只耳朵,徐渭“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凡·高的文字,不过是写了几封书信,徐渭的诗文,袁宏道有5千古绝评:“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如W羁人之寒起。”

徐渭之书画,是徐渭的团团咳血。他压根就没打算要天下的凡缰夫俗子认同欢呼。他的墨迹,如《行书诗轴》、《青天歌》种种,融合了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一笔一画,有如结实的泥坨,朝你砸过来,穿透你的肉体,直人你最痛楚的心。谋篇布局,有如败絮,用血丝织就,网罗你每一根神经,以致这个充满虚伪与罪恶的世界。试问背负如此大苦楚者,天下有几人?

徐渭生前“名不出越”,死后以致今天的书史画传皆少有记录。

我提及他,绝不只是要为一位被尘封的末路英雄抒一口不平之气。我祈愿一切想画好、写好的人们有一双慧眼,穿透尘世的雾瘴,看见那一点点本来就已稀疏的星光。

译者

二零零二年腊月

书评(媒体评论)

《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不仅是一本讲绘画的书,更是一本讲生存的书。原本是教人如何绘画的优秀教材,却不能仅仅当作一本教材来看待。它解放了很多人的思想”。

——《洛彬矶时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