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学论著,也是他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此书写于1757年,在1762年出版,由于书中惊世骇俗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就遭到禁止,它的作者也因此遭受迫害被迫流亡。18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封建社会面临土崩瓦解,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急切需要从思想上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爱弥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卢梭阐述他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巨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爱弥尔/世界文学名著青少年必读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法国)卢梭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学论著,也是他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此书写于1757年,在1762年出版,由于书中惊世骇俗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就遭到禁止,它的作者也因此遭受迫害被迫流亡。18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封建社会面临土崩瓦解,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急切需要从思想上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爱弥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卢梭阐述他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巨著。 内容推荐 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出发,主张对儿童实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王国的“新人”即自然人——爱弥尔。他主张让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他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品德高尚、博爱仁慈。 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不学那无用的东西。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儿童接受大自然的教育,进行劳动实践,既锻炼自己的体格,又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掌握真正的有用的知识。 欧洲历来有“成长小说”这种体裁,但《爱弥儿》和与之同时代的很多重要小说一样,更多的是一部说理的“哲理小说”。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一窥这种在文学史上有过重要地位的小说形式的特点。同时,虽然《爱弥儿》中所展现的卢梭关于儿童教育的观念不乏偏颇之处,如把感官教育、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爱情教育等截然分开实施。有些教育理念在现实中也确实难以操作。譬如一个学生一生只能有一个老师,而这个老师也只能教这一个学生等等,但他的这种从自然出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却是对后世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一部小说而广泛影响人类教育,说明该作之价值: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妨展卷一读,从中体会。 目录 主要人物介绍 第一章 自然人的教育 第二章 爱弥尔的诞生 第三章 爱弥尔的幼儿时期 第四章 爱弥尔的童年时期 第五章 爱弥尔少年时期的教育 第六章 爱弥尔的青年时期 第七章 爱弥尔的爱情与婚姻 思考题 试读章节 所谓上帝所造的东西都是无可挑剔的,但是一由人接触,就开始变得面目全非了。他要强使在这种土地上种植另一种土地上才有的东西,强使桃树结苹果;他使四季颠倒、昼夜不分;他残害他所拥有的一切牲畜和奴仆;他将原本美好的一切扰乱,只因他喜爱丑陋和畸形;他不愿事物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发展,包括人,他必须将人当做马一样训练,当做树木一样修剪,按照他喜爱的样子使之扭曲变形。 如果不是这样,事情可能变得更坏;人类不愿意接受不完美的教育。在今后,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应该有的教养,他就会变得很糟糕。世俗、权威、传统以及现行社会制度的一切都会将他的天性扼杀。他的天性犹如一株长在路边的树,由于路人的碰撞和扭折,很快就夭折了。我请求慈祥而有预见的母亲,因为只有你才最善于避开这条大路使幼苗得到保护,所以你要培育它,浇灌它,使它免于死亡,那么你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硕果累累,并为之喜悦!所以,尽早为你的孩子的心灵建起一道围墙,并在这围墙上安上栅栏吧。 我们种植花草,使之长成该有的样子;我们教育人,使之具有才能。倘若一个人生来孑L武有力,那么他的气力在他未学会如何运用它时,是毫无用处的;而且,它们可能对他不利,因为这些有利条件的存在使别人不会想到他也需要帮助;于是,他孤单一人,在他还不确定他到底需要什么时,他就死去了。我们为婴儿的处境叹息,但是我们还不了解,倘若人不是从婴儿成长而来的话,那么人类或许早已绝迹了。 由于我们生来懦弱、愚昧、一无所有,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智慧和帮助,而这些东西的得来,全部都要依靠教育所赐。这种教育来自于自然、人和事物,自然给予我们才能和机体的内在发展,人教导我们运用这种发展,而事物教会我们如何获取好的经验。在这三种教育中,我们不能决定自然教育,只能决定事物教育的某些方面,而完全由我们掌控的只有人的教育,当然,这种掌控还只是我们的假设,因为谁能顾及一个孩子周围生活的方方面面呢? 要使得教育取得成功就必须把这三种教育结合起来,可是这种结合并不能由人来决定,我们竭尽全力所能做的只是接近自然这个目标而已,当然,这还需要运气。由于“自然”这个词的意义比较模糊,我们就应该将它明确起来。关于自然,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我们天生具有感觉,而且自出生以后就会受到生活中各个方面事物的影响。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感觉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接近或回避产生这种感觉的事物,究竟采取怎样的态度取决于这些事物是否会让我们感到愉快、舒适以及幸福。随着感觉的愈加敏锐和视野的渐渐开阔,这种倾向就会更加明显。由于习惯的影响,我们的见解会发生变化,在这种变化产生之前,这些感觉就是所谓的内在的自然。 如果上述三种教育只是有些差异的话,我们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它们互相冲突的话,该怎么办呢?如果是那样,那么当我们培育一个人的话,我们就必须在是把他教育成一个人,还是把他教育成一个公民之间进行选择。 举凡小的社会,范围狭小而它自身又很团结的话,那么它就不会与大的社会为伍:举凡爱国者都不会对别国的人产生好感,因为他们觉得外国人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种不可避免但比较微小的缺陷。关键是要和那些同自己一块生活的人相处得好。 自然人与公民的差别就在于:他是一个统一体,与他有关系的只是他自己和他的同胞;而公民的价值则在于他与总体社会的关系。好的社会制度就在于,它能改变人的天性,使之融入共同体中,将自己看做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一个人是不能既是自然人又同时是公民的,在社会秩序中,如果他既想把自然的感情放在第一位,又不愿放弃应尽的义务的话,那么他注定是失败的,因为这于人于己毫无益处。但我们今天的人,法国人也好,英国人也好,都是这样无用的人。要想有所用处,保持独立自我,就必须言行统一,坚持自己的主张,并且毫不犹豫地实践它。我期待着这种人的出现,这是我判断他是自然人还是公民的关键。或者,他是怎么将自然人和公民这两种身份合为一体的。 从自然人与公民这两种对立的矛盾中,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一种是公共的、社会的;一种是个别的、家庭的。对于什么是“公众教育”,柏拉图的《理想国》会给你带来启示,我不愿谈它,因为它不是我要阐述的问题。 我要谈的是家庭教育,或者说是自然教育,在社会秩序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会因为地位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教育;而在自然的秩序中,人人平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取得人品,无论是什么人,只要他具备了良好的品格就说明他已经受了很好的教育。对于出自我门下的人,我并不在意他们做什么职业,我只教给他一项技能,那就是生活。从我这里走出去的人,首先是一个人,知道怎样做人,如何尽他的本分,即使是命运也无法改变他的地位。 人的地位问题是我们真正要研究的,所有人中,谁能忍受生活中的幸福和灾难,谁就是受了最好的教育。所以,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言传,而在于身教。教育自生命的诞生开始,人们不能单单地只想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教他在成年以后如何保护自己,如何经受住生活的考验,要教育他不把富贵、贫穷看得太重,要教他如何在冰天雪地或炎炎烈日下生存。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怎样防止他死去,而是教他如何更好地生活下去。 我们所谓的文明人习惯于用智慧、传统去教导婴儿,殊不知正是这些习惯在束缚、遏制着婴儿。当他们出生时,人们习惯把孩子的手脚束缚起来,因为害怕自由活动会让孩子长成畸形,而这种残酷的束缚却深深地影响了孩子的脾气和性格。他们只会感到愤怒和痛苦。这种荒谬的习惯就来自于美貌的母亲们轻率地摆脱了喂养婴儿的责任,而将他们交给保姆,保姆们为了保全孩子的手脚,就会把他们束缚起来,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受到伤害,但是按照习惯来看,这并不是保姆的罪过。 由于孩子是由保姆喂养,于是与保姆的关系自然亲近起来,亲生的母亲们为了摆脱这种疏远,就会教唆孩子们轻视保姆,把她当做仆人,或者在喂养期限满了的时候,就把她们辞掉,这样,母亲们就以为孩子们会忘掉保姆,而与她们亲近,然而这种冷酷无情的做法并不会让孩子们学会孝顺,只会教给他们忘恩负义,使得他们以同样的方法轻视自己的亲生母亲。 毫无疑问,这个话题对于指导如何教育孩子非常有益,但也让人觉得沮丧。所以,做母亲的人一定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亲自哺育自己的孩子,每个家庭成员都相亲相爱,这样家庭生活就会变得融洽。社会风气也会好转起来。如果母亲们不给予孩子很好的照料,那么这种血缘亲情就会慢慢地从孩子们的心里消失,孩子的心就会死去,我们的教育从这里开始便脱离了自然。 当然,也有一些妇女不是不关心孩子,而是过分关心,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娇弱,母亲们的谨慎把孩子们以后所要经历的苦难全部积聚在他们要行走的路上,渐渐地他们就会被各种危险和灾难侵袭,最终沦为母亲们溺爱的牺牲品。 所以,遵循自然的法则吧,按照它规定的轨道行进,让孩子们得到锻炼、磨砺,让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痛苦和烦恼,经过这些考验,他们的生命会变得更加顽强。 作为父亲,他担负着对人类、社会和国家的三重义务:对人类来讲,他有生育人的义务;对社会和国家来讲,他有培育合群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的义务。他不能推卸这三种义务中的任何一项,否则便是有罪,他会为忽视这些神圣的义务而心酸、悔恨。 然而,有些有钱而忙碌的父亲会找一些人来替他完成应尽的职责,那就是去雇佣一个教师。那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放在首位的就是,他一定不是一个可以出卖的人,如果一个人为了金钱去做这个教师,那么他就不配拥有这个职业,所以他能做的只有拒绝。曾经有一个很显贵的人请我去教他的儿子,但我拒绝了,我为我的谨慎高兴。因为我深刻地了解教师责任的重大和自己力量的渺小,所以无论何人请我接受这个职务,我能做的只有拒绝!P1-7 序言 卢梭(1712—1778)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学论著,也是他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此书写于1757年,在1762年出版,由于书中惊世骇俗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就遭到禁止,它的作者也因此遭受迫害被迫流亡。18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封建社会面临土崩瓦解,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急切需要从思想上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爱弥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卢梭阐述他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巨著。 卢梭的《爱弥儿》要求打破教育要以成人的能力和需要为标准的传统,在教育史上掀起了一场影响巨大的革命。卢梭从他的自然哲学观出发,主张对儿童实行“自然教育”,培养资产阶级王国的“新人”即自然人——爱弥尔。他主张让儿童接受自然教育、劳动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教育,因此他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和判断力,又有劳动者的体格和手艺,而且还品德高尚、博爱仁慈。 在知识教育方面,卢梭主张学以致用,不学那无用的东西。在教学内容上,卢梭坚决反对书本诵习和空洞的文字说教,要求儿童接受大自然的教育,进行劳动实践,既锻炼自己的体格,又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以掌握真正的有用的知识。 欧洲历来有“成长小说”这种体裁,但《爱弥儿》和与之同时代的很多重要小说一样,更多的是一部说理的“哲理小说”。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一窥这种在文学史上有过重要地位的小说形式的特点。同时,虽然《爱弥儿》中所展现的卢梭关于儿童教育的观念不乏偏颇之处,如把感官教育、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爱情教育等截然分开实施。有些教育理念在现实中也确实难以操作。譬如一个学生一生只能有一个老师,而这个老师也只能教这一个学生等等,但他的这种从自然出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却是对后世世界各国的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一部小说而广泛影响人类教育,说明该作之价值:无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妨展卷一读,从中体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