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通俗的兵家攻防秘笈。全书十三章,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介绍了兵家的产生、发展、流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第二章,介绍了古代最为著名的9部兵法及其著者;剩下的章节为第三部分,介绍了11种兵法及其作战案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面埋伏(兵家的攻防秘笈) |
分类 | |
作者 | 朱健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通俗的兵家攻防秘笈。全书十三章,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介绍了兵家的产生、发展、流派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二部分是第二章,介绍了古代最为著名的9部兵法及其著者;剩下的章节为第三部分,介绍了11种兵法及其作战案例。 内容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斗争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研究致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为“诸子百家”之一。 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本书的兵家思想运用范畴已经超越政治军事方面,涉及经济、管理等诸多领域,为广大读者领略中国古代兵家精妙思想提供一个很好的读本。 目录 第一章 何谓兵家 兵家的产生和发展 兵家的流派 兵家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 兵之大家 孙武与《孙子兵法》 吴起与《吴子兵法》 孙膑与《孙膑兵法》 姜尚与《太公六韬》 司马穰苴与《司马法》 李筌与《太白阴经》 李靖和《李卫公问对》 广泛流传的《三十六计》 许洞和《虎钤经》 第三章 计与战 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信鬼神信自己 运筹于帷幄之中 知己同时要知彼 善战者可胜在敌 第四章 力与智 吾宁斗智不斗力 兵不厌诈对不对 智谋的运用之妙 攻心为上的设计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为何要先礼后兵 第五章 利与害 杂于利害的智慧 以患为利的智慧 利害之间的转化 利害随时势而变 饵兵勿食的智谋 千万别利令智昏 第六章 迂与直 走远路还是近路 避开敌人的锋芒 伐交与迂回进攻 牵着对手鼻子走 第七章 奇与正 以正合,以奇胜 扩大自己的优势 奇策要分清形势 在正奇之间变通 第八章 顺与逆 立于不败的智慧 故意地顺应对手 用兵像流水一样 因其势而利导之 第九章 虚与实 避其实而击其虚 隐藏自己的实力 浑水之中好摸鱼 以虚声而致实用 无中生有的策略 第十章 动与静 一动一静的韬略 处乱不惊的智慧 动而不迷的智慧 以逸待劳的策略 第十一章 缓与疾 兵贵神速的要诀 缓慢也可以制敌 以缓济疾分化敌人 静坐山顶观虎斗 第十二章 势与能 不同时宜不同势 借势四两拨千斤 不同势下的勇怯 归师的正反成败 第十三章 明与暗 战场上的明与暗 因其敌间而用之 离间挑拨的计谋 备受争议的“死间” 试读章节 自古知兵非好战 中国兵家虽然以战争胜利为追求,但同时又清醒地认识到:兵械是凶器,战场是尸体横列的地方,因此非到不得已,不能通过战争解决纷争。 孙子首先提出“慎战”思想,他认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干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战败,“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为确保社稷安稳,将帅不能把战争当作赢得功名富贵的工具,而必须要有一种“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使命感。 救乱诛暴,平定天下才是用兵的目的。 关于这一思想的起源,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少瑜先生所指出的:春秋末兵儒墨并起,三家有共同特点,如爱人、非战(攻)、重视贤人作用等。兵家与儒家的仁爱、复礼并无直接冲突,只是没有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两家均继承了西周以来重“德”、重民心向背的思想,尤其强调汤武、姜尚等讨伐桀纣、救民于水火的战争的正义性质。因此,两家在许多方面能有共同认识。 儒兵两家的共性首先表现于刑兵正义观上。儒家主张复三代之礼,赞美汤武革命的正义性,一般反对以暴力服人。兵家也主张战争的正义性质,前文已有介绍。 正由于这一点,兵家的观念可以为儒家所接受,儒家的观念也可以为兵家所接受。战国末西汉初成书的《司马法》、《吴子》及《六韬》、《三略》等兵书中浓厚的儒家倾向证明了这一点,宋代的《武经七书》则把这一结合推向最高峰。此种影响极为深远。后世人们常把深明大义、不穷兵黩武而又饱读诗书、文雅风流的“儒将”当作为将的最高境界。 兵家认为,拯救纷乱、诛伐暴虐的,称之为“义兵”,统帅正义者可以称王。敌人侵犯我,不得已起而抗争的称之为“应兵”,这种反抗侵略、保卫家园的军队一定获胜。 与此相对应,如奋争之意、愤恨之情不足,则不能取胜。因愤怒而发动战争的,称之为“忿兵”,士兵心怀怨恨则要失败。贪图他国土地,看重别人财物的,称之为“贪兵”,士兵贪婪,必然要被攻破。依仗国大人多,想向敌人显示威风的,称之为“骄兵”,士兵骄纵自得,就会被消灭。 因此,用兵打仗,不是自己有什么偏好,而是以此来诛杀暴虐、讨伐逆乱。兵有各种,要懂得根据其不同的性质,采取不同的应对办法。用兵必然要择将,将既已择,那就要赋予威权,放手使用,决不能轻易干涉。这是“出师”的第一步,也是胜利的基础。 公元前633年冬天,楚成王和诸侯共同包围了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援。 先轸说:“报答宋襄公的恩德,稳固晋国的霸业,就在此一举。” 孤偃也说:“楚国刚刚得到了曹国,又和卫国新近订立婚姻盟约。如果讨伐曹国和卫国,楚国肯定会出兵援救,这样宋国的威胁就可以解除了。” 晋文公接受了他俩的意见,组织三军向原城进攻。晋文公只准士兵们携带十天的粮食,规定在十天的作战中,不管能否攻下原城,到时都必须撤军。晋国大军压境,向原城进攻。十天期限已到,晋军还未攻下原城。晋文公如约下令撤军。晋军撤退时,一名从原城跑出来的士兵说:“要是再攻三天,原城就陷落了。” 晋文公的谋士们也劝说:“原城粮食将尽,将士精疲力尽,再攻下去原城就陷落了,现在撤军太可惜了!” 但晋文公坚定地说:“我与士兵约定打十天仗,现在十天已过,如不撤军,我就失信于士兵。再用三天的确可以攻下原城,但城虽得手,我却失信于士兵,实在是不值得!” 晋国军队如约撤退了。 原城的人听说这个消息,心悦诚服地说:“像晋文公这样重信义的君王,我们能不归顺他吗?”于是原城向晋国投降,晋文公将原城封为赵衰的领地。第二年春天,晋文公准备进攻曹国,向卫国要求通过其国境。卫国不同意借路,晋文公便绕道南渡黄河进攻曹国,得胜后又转攻卫国,很快打下了卫国的五鹿。 卫成公请求与晋国结盟,晋文公不同意。卫成公又想投靠楚国,但卫国人民说:“像晋文公这样重信义的君主。我们能不服从他吗?”于是卫国人民放逐了卫成公,投靠了晋国。 晋文公伐原重信义,得原之后又意外地得到了卫国,以“信义”为“箭”,连得两果。就连孔子也赞叹说:“攻原得卫,信义使然。” 在兵家看来,获胜的手段有两大类:文的和武的,晋文公选择的是前者,以最能征服人心的“信义”,达到了攻城略地的目的。战争必然要诉诸于武力,优秀的军事家们往往不能不凭借武力而实现自己的意图,武力仅仅是手段,不是目的;战争的目的是征服,征服城池容易,征服人心难,只要征服了人心,城池就容易得到。 对于依仗人多势众征伐的“强兵”,要以谦逊的态度使其顺服;对于因愤怒兴师动众的“刚兵”,要以言辞使其顺服;对于背弃礼义、贪图利益的“暴兵”,要以欺诈之计使其顺服;国家危险、众人疲惫,借机起兵作乱的“逆兵”,要以威权使其顺服。 只要方法得当,以仁义之师讨伐不义,就如同放开江河水浇灭萤火一样。自己占据有利地形,在下有不测深渊的悬崖边上将敌手推下去,那是一定会成功的。 因此说,荒居远处的人如不顺服,那么就要完善文教德化使他们归顺。如果完善了文教德化,还不能使他们归顺,那就要命令将军出兵,用武力使他们归顺。 P45-4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