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08大选中,他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和贯穿始终的关键词!
一位美国政治和文化史上里程碑的塑造者!
一次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精彩演说,一朝变身政坛明星声名远播!
这不是壮如史诗般的神话,而是正在上演的奥巴马传奇!
从美国梦到总统梦;从一介草民到政界精英;期间的身份转变,传奇经历,映射出许多人生片段:复杂身世,少数族裔,单亲家庭,贫困境遇,迷失信仰,自我放纵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他在人生历程中,经历过家族、种族、血统、信仰及文化的挣扎;他在寻找认同的路上,遭过歧视,受过挫折,有过迷茫,尝过辛酸,但却奋斗不止,开拓眼界,提升智识,造就了自己的个人特质和人格魅力。
本书将带你全方位认识堪称美国有史以来“最黑的黑马”、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胜利者Mr Obama!全书从奥巴马的家族历史写起,详细披露竞选美国总统的背景和细节,真实记录这位新生代黑人政治家的人生轨迹:非同寻常的年少经历,自冕“问题少年”和“灌篮高手”的学生时代,改写哈佛校史的《法律评论》主编,两本政治类畅销书的前前后后,三次非洲寻根之旅,三年芝加哥社区基层工作经历,三年芝加哥大学高级讲师生涯,三年国会参议员历练,七年伊利诺伊州参议员生涯,民主党内国会众议员初选的一次败北,民主党全国大会上的一次激情演说,十五年与米歇尔共经风风雨雨考验的幸福婚姻……
2008美国大选,他不仅仅是一位参选人,更推波助澜起一场前所未有的运动,劈荆斩棘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
有意思的是,虽然我有多种族背景,却因此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美国人的身份。我的家族背景很复杂,因为我的外祖父母和我的母亲都有美国中西部的血统,他们所珍视的价值观的确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但我始终都坚持着一个美国人应该坚持的最基本的信念。美国种族繁多,各个种族就像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线凝聚到一起一样,编织成了色彩缤纷的绸缎。而我就是其中的一根线,就是不同种族融合的产物——我身上有黑人、白人、亚裔、拉美裔、印第安人等等的血统。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这种大熔炉似的生活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也是我深爱着这个国家的原因。
侯赛因·昂扬格·奥巴马:巴拉克·奥巴马的祖父;
阿古玛·奥巴马:巴拉克·奥巴马的祖母;
奶奶:侯赛因·昂扬格·奥巴马的第三任妻子
1988年,巴拉克进入哈佛法学院读书。在前往波士顿之前,他初次来到了自己的家乡肯尼亚。对他而言,此次家乡之行意义重大。在这之前他曾经在芝加哥从事了两年半的社区组织工作,他认为自己的生活需要一些改变。正如后来当他同父异母的弟弟伯纳德问他为什么想起来回家乡看看时,他说他也不太清楚其中的原因,但冥冥之中就是感觉回家乡寻根的时候到了。而且他发现这次来到非洲,感受到的远远不止家的感觉。巴拉克从小就没有父亲的陪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多种族身份的困惑一直伴随着他。因此对于这个身世复杂、经历坎坷的年轻人来说,这次家乡寻根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帮他找到了灵魂的归属。
巴拉克此前在欧洲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访问。在这三周内,他去了很多以前早已耳闻却一直没有去过的地方,然后发现自己先来到这里是个错误。他身上没有任何欧洲文化的烙印,在这里生活找不到任何的归属感。是的,他原本就不属于这里。他明白了自己先到欧洲来看看,只会让他更想去非洲,去了解自己的父亲和家乡。他两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夏威夷,留下了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后来他只见过父亲一次,那年他只有10岁。
离开欧洲后,他坐上了飞往非洲的飞机。他心中有了些许放松和解脱,但又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紧张,因为他即将面对那个让他魂牵梦绕却又知之甚少的家族。当飞机降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国际机场时,他受到了姑姑和他同父异母的姐姐奥玛的热烈欢迎。她们带他来到了家中,姑姑告诉姐姐说:“你一定要照顾好巴利,不要再让他迷路了。”巴拉克对于姑姑这种说法感到很困惑。奥玛解释说,对于那些离开家乡很久的人,即使人们知道他身在何方,但还是会说他迷失了回家的路。’后来家里的亲人和朋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巴利。就这样,巴拉克的灵魂之旅由此展开。
到达肯尼亚后,巴拉克见到了家族中的很多成员,有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们,有姑姑婶婶们,还有表亲和堂亲。通过别人对祖父侯赛因·奥巴马和他的父亲老巴拉克·奥巴马的回忆,他知道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故事,也明白了作为奥巴马家族的子孙后代意味着什么。为了更加了解祖父,巴拉克和姑姑、兄弟姐妹们一起坐火车去看望了奶奶,也就是祖父的第三个妻子。他们乘坐的火车所行走的铁路最初是由英国人在1895年修建的。这条线路是从印度洋沿岸的蒙巴萨市通往东海岸的维多利亚湖z长达600英里铁路的一部分。这次旅程对于巴拉克此次寻根之旅也意义非凡,因为从那以后他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的老家,那个被称为“四方宅院”的地方。巴拉克同父异母的姐姐奥玛和哥哥罗伊已经去过那里很多次了。奥玛告诉他,他一定会喜欢上奶奶的,因为她是个极具幽默感的老太太。她常年与爷爷生活在一起,所以需要这种幽默感。她将爷爷称为“恐怖老头”,还说之所以这样称呼他,是因为他是个极其苛刻、异常严厉的人。罗伊补充说爷爷会招呼大家一起坐在餐桌前吃晚饭,用精美的中国瓷器,就像英国人一样。但倘若吃饭时有人说错了话或用错了餐具,他就会拿着手杖去敲打他的脑袋。巴拉克的姑姑泽图尼则肯定地对他说,父亲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的,他的确很严厉,但同时,他也深受人们的敬重。
在阿莱沟这个村子里,爷爷家的宅院是村中最大的几处宅院之一。大家都知道他是种庄稼的好手,能让任何植物都生根发芽。姑姑说爷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在一位英国军官身边当厨师。在英国军队里工作了多年后,他学会了那边的种植技术,回家后就应用到了自家的田地里。
奥玛说,如果奥巴马家族中出现了什么麻烦事,基本上都是由爷爷引起的。爷爷是唯一一个让他们的父亲老巴拉克都畏惧的人。巴拉克觉得这个说法好像很正确,如果他将自己听到的_段段故事和只言片语拼凑起来的话,用这个说法去解释,一切似乎都变得明朗起来。
来到奶奶居住的村庄后,巴拉克最先见到的两个人是父亲的两个兄弟——他的叔叔尤瑟夫和萨伊德。萨伊德叔叔是爸爸最小的弟弟,他对巴拉克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告诉他,他早就听说了自己这个侄子有多么的出色。到达爷爷家的宅院后,巴拉克看到了这个他早已耳闻的“四方宅院”。院子里有一座低矮的房屋,屋顶覆盖着波纹状的铁皮。院子四周有坚硬的墙壁。院子里面种满了红色、粉色和黄色的三角花,还养了一些小鸡。高大的芒果树下喂养着两头奶牛。这时,一位头上裹着厚厚的围巾、身穿印花裙子的老年妇女从屋子里面走了出来。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面庞酷似叔叔萨伊德。她大声地和巴拉克打着招呼,说:“孩子,你来啦!”奶奶说的是非洲当地卢奥人自己的语言。她告诉巴拉克自己早就盼望着有一天能见到她亲爱的孙子,他的到来让她开心不已。她给了巴拉克一个热情的拥抱,就带着他走进了屋。屋里面到处摆放着家人的照片,其中包括他的哈佛校友,也就是他的父亲老巴拉克、哈佛毕业证书以及父亲的亲生母亲——祖母阿古玛的照片。喝过茶后,他还跟着家人去看了位于一块玉米地边缘的两座坟墓。其中一座坟墓埋葬着祖父,上面竖起了墓碑。另外一座没有墓碑,上面只是覆盖着一些瓦片。巴拉克的哥哥罗伊说,六年过去了,人们还是不知道这里埋葬的到底是谁。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里,巴拉克一直在切身感受着奶奶和村里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现在他仍然能清晰地记得所有的细节,他说:“那天的每一刻都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更重要的是,我能真实地感觉到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呼吸和说过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我生命的重量;感觉到我的生活圈正变得完整起来;感受到那个时刻,就在那里,在那个地方,我最终看到了自己。”P3-6
2004年7月27日,在民主党召开的全国大会上,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说:“今晚就我个人而言是个极为特殊的夜晚。因为我们必须承认,今天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台下的听众们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他的演讲。当演讲结束时,听众席上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兴奋地挥舞着自己的手臂,将帽子抛向空中,表达着自己激动不已的心情。就连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都站起来一起欢呼,许多人还禁不住手舞足蹈了起来。而那些不知情的人看到这种场面,一定会纳闷发生了什么大事。民主党人也都认为这是一场振奋人心的演讲。对于他们来说,这同样是个值得庆祝的夜晚。甚至连那些反对党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张新面孔、这位政坛新秀,刚刚带给大家的演讲真是精彩绝伦。许多人都禁不住开始打听,这个年轻人是谁?他来自哪里?现在美国政界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刻,他们都很纳闷为什么民主党会选择这个年轻人在这样一个重大的场合来做主题演讲。
那晚的演讲稿是由巴拉克亲自撰写的,并且在整个演讲过程中,他都没有借助电子屏幕来帮助自己回忆。他介绍自己时是先从自己的父亲开始的。他的父亲出生在肯尼亚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长大成人。祖父一直在英国人家庭里担任管家和厨师。他对自己的儿子有着很高的期望。巴拉克就这样对着听众们娓娓道来,讲述自己的父亲如何通过自己勤奋的学习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前来美国——这个神奇的国家留学的机会。对于父亲家乡的人们来说,美国是一个充满了自由与机遇的国家。在那个七月的夜晚,巴拉克还告诉激动的听众们,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自己的外祖父一直坚持在钻油平台和油田上工作。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他应征入伍。战争期间,外祖母一边抚养着他们的孩子,一边在轰炸机组装车间上班。他还讲述了外祖父母是怎样从堪萨斯州西迁到夏威夷州,以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与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他们同样望女成凤。而巴拉克的父母则是在夏威夷大学读书期间相识的。他们之间不仅仅有着共同真挚的情感,还有着对这个伟大国家的坚定信念。巴拉克还说,美国人民的自豪感建立在一个很简单的基础之上。《独立宣言》中对此有一个概括,即“这才是真正的美国智慧,坚信自己的国民有着朴素无华的梦想,坚信点滴的奇迹终会出现在身边。”那晚的演讲毫无疑问地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从伊利诺伊州推向了全国的政治舞台。如果说在这之前美国人还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那么现在他已经变得家喻户晓了。
巴拉克·奥巴马说他的故事只有在美国才会成为可能。他还补充说,在美国,许多像他的父母和外祖父母一样的普通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取得成功。他的故事是好运、努力和良好教育结合在一起的结果;他的故事还展现了民族的融合以及他多种族的背景。当他正确地理解并接受了自己这种背景之后,便一直深以为豪。
在美国历史上,许多政要都出身不凡,有着十分显赫的家庭背景。但对于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的巴拉克·奥巴马来说,这绝对不会成为可能。从这个方面来看,他显然不符合美国的政治发展模式,但他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引人瞩目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出色的口才、直率的做事风格以及一流的沟通能力都可以与亚伯拉罕·林肯、约翰·肯尼迪或者罗伯特·肯尼迪之类的人物相媲美。
巴拉克·奥巴马已经成为美国政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非洲名字“巴拉克”在阿拉伯语中是“上天福佑”的意思。但这个名字经常会被人读错或遭到取笑。然而,他似乎真的像被上天赐福了一般,他告诉大家,他生来就是为大众服务的,生来就注定会成为一个领导者,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成为美国总统。
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打动了普通民众的心。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大家必须共同坚守对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如果我们不能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我们的梦想又怎么可能会实现呢?
——南卡罗来纳州举行初选前的集会上,该州查尔斯顿市的一名教师在见过奥巴马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美国政坛迎来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正在美国蓬勃开展。这场运动意味着,无论你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打电话还是挨家挨户地敲门,是身穿宣传T恤、别宣传徽章,还是在汽车保险杠上贴纸条,你都可以参与其中。这场运动意味着,为了听到候选人的讲话,有人愿意冒着酷暑严寒,在狂风暴雨中站立几个小时——因为会场太过拥挤,人们往往不得不站在会场外面或是去会场的隔壁房间。这场运动意味着,人们觉得只有自己在党内初选中投票还不够,他们必须使出浑身解数鼓励邻居们也这样去做。这场运动意味着人们纷纷从家里面走出来,亲临现场,投下自己庄严的一票。这是一场稳步开展的运动,它的发展势头让所有的民意调查者、媒体记者和支持者们都大为震惊,让过去从未参加过投票选举的人都跃跃欲试,想要参与其中。而在这场蓬勃发展的运动背后,有一个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就是巴拉克·奥巴马。
全美各州都有无数的年轻人热情参与到这次总统选举当中,他们志愿服务,他们投票选举,让这场史无前例的总统选举更添异彩。对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来说,这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2008年2月11日出版的一期《时代周刊》专门刊登了一篇针对美国年轻人的封面文章,名为《为什么年轻选民又感兴趣了》。文章中说,在过去,选民年龄越大越有可能参与投票;而选民越年轻,他们投票的几率就越小。从1972年到2000年这段时期,每一次总统选举进行时,年轻选民的数量都会有所下降。但根据《时代周刊》的报道,在2004年总统大选中年轻选民的数量开始大为增加,今年更像‘正在开展一场青年运动一样。年轻人觉得他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优秀的领导人——以及他们在领导人的选择上所起的作用——变得极其重要。”文章中还说到,巴拉克在其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也让他受益颇深。-几十年来,从来没有人在参加总统竞选时像巴拉克这样吸引了那么多的年轻人去投票。事实上,他在爱荷华州的胜利几乎全要归功于25岁以下的选民。随着新罕布什尔州和内华达州竞选活动的展开,年轻选民的支持依然帮助他保持了领先优势。根据2月26号在南卡罗来纳州的统计,参议员希拉里在65岁以上的选民中占有微弱的优势;但在30岁以下的选民当中,巴拉克的优势却更加明显,分别支持他们二人的人数比例甚至超过了3:1。
……
一次政治运动,一个无畏的希望
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用他们简单的信条给出了答案。这一信条凝聚起一个民族的精神:是的,我们能!
——巴拉克·奥巴马
2006年11月,巴拉克·奥巴马第一次与朋友和顾问们会面商讨要不要参加总统竞选。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他获得党内提名的希望渺茫,但肯定的是他参加竞选会给人们带来的激动。虽然大家认为他会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要筹集大量竞选资金,而且可能会对家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此外,他还要成立自己的竞选委员会,但权衡之后,大家认为他的优势和参选后的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巴拉克确实是美国政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协调各方、启发众人、激励大家的能力也开始为人们所熟知,没有人会忘记他在2004年7月民主党全国大会上那场震撼人心的演讲。也许他获胜的希望并不大,但没有人能拒绝他的魅力,或拒绝他成为民主党候选人的机会。2007年2月,在与朋友、顾问以及妻子米歇尔讨论过多次后,他正式宣布参加竞选。从竞选开始的那一刻起,一路上他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有过坎坷,甚至还犯过错误。但他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出色口才、坚定的决心和不竭的动力,还有他激情洋溢的演讲都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开始初露锋芒。宣布参选一年后,很多人都认为巴拉克势不可挡,在党内初选和选民初选中他都处于领先地位。在2008年2月13日《纽约时手艮》上刊登的一篇时评中,作者亚当·纳古内写道,“如果在一场竞选中,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候选人会取得胜利,而且这名候选人的确获得了最终胜利,也就是说一切都与发展势头相符,那就意味着在未来的选举活动中,选民们会受到早期竞选结果的影响。”但还是那句话,巴拉克并不能十拿九稳地击败对手希拉里·克林顿,获得民主党提名;也没人知道他能否最终击败可畏的对手——参议员麦凯恩,而麦凯恩已经在3月4日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所有这一切还需要拭目以待。2月19日,当巴拉克带领他的竞选团队来到了威斯康辛州进行总统初选的时候,他面对着大约由17000名支持者组成的欢呼着的听众们说:“今晚我们依然在征途之上勇敢前进。此时我们都知道,再也不会有人批评我们说,我们的希望只不过是海市蜃楼。在美国东南西北所有的州县,在我们敬爱的祖国的中心地带,我们已经取得了胜利!我们给了年轻人一个可以相信未来的理由,我们让人们参与到可以让他们重燃希望的选举中。我们还将民主党人、无党派人士和共和党人,黑人和白人,拉美裔和亚裔美国人,小州和大州,红州和蓝州都联合在了一起。我们所有的人都团结在一起,这就是美利坚合众国!”
因为巴拉克·奥巴马的出现,美国政坛正在经历一个激动人心的伟大时代。这一切都意味着改变;意味着一个新方向,一股新力量;也意味着全世界可能会对美国产生新的看法;这还意味着无畏的希望。对于很多人来说,支持巴拉克·奥巴马就等于去感受他们很久都没感受过了的或从未感受到过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等于支持一个有能力把美国入团结起来,并让美国在世界上的形象焕然一新的候选人。在马里兰州的初选开始之前,众议院的议员利亚·卡明斯在巴尔的摩的一次集会上介绍巴拉克时说过一句经典之言,他说:“这次总统大选,奥巴马不仅仅是一位参选人,他还代表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运动,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
我相信,我们已经迎来了新一代续写美国的伟大传奇故事的时刻。如果我们能做到深谋远虑,勇往直前,我们就能告诉我们的子孙后代,正是我们实现了中东和平……正是我们解决了气候变化问题,并保证足以摧毁全人类的核武器没有落人歹人之手……正是我们战胜了全球的恐怖分子,为那些被世人遗忘的角落带来了和平曙光……正是我们使美国焕然一新。这个国家曾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漂泊者们的驻足之地,他们在这里找到了机会,找到了自由,找到了希望。但只有我们才能让美国的辉煌重现!
——巴拉克·奥巴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