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有痕(从苏联到俄罗斯亲历)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唐修哲//孙润玉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岁月有痕——从苏联到俄罗斯亲历》是作者夫妇合写的第三本书。本书既不是游记,也不是论文集,只是他们亲身经历和采访的一些事件的记录和回忆。全书收集了60多篇文章(有3篇在另两本书中刊登过),其中大部分是唐修哲在苏联学习以及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当记者和首席记者时的现场采访写真,一部分是他们两人一起采访时的记录,还有一部分是孙润玉单独采访和调研的作品。

内容推荐

几十年来,新华社驻外记者从世界的各个角落发回大量第一手的独家报道,但他们在驻外采访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却少有人知。

“对历史的回顾,是我们对生命与情感历程的唤醒与重温。”回溯20年难忘的经历,大大触动了我们心灵的记忆,思路逐步打开,我们决定把在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以及叶利钦时期采写的作品重新整理、汇集到一起,作为我们所经历的这段历史的见证。

目录

前言/001

(一)赫鲁晓夫时期/001

 1.跨出国门/002

 2.激情燃烧的留学岁月/004

 3.“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008

 4.赫鲁晓夫反斯大林引起的震动/011

 5.初出茅庐/014

 6.战斗在“反修”第一线/021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029

 1.拨乱反正/030

英雄的妈妈有过反华言论吗/030

为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中国“平反”/034

千秋功过,人民自有评说——访斯大林故乡/037

中国女排的“破冰之旅”/045

莫斯科体育馆内响起了中国国歌/047

 2.病夫治国/051

柯西金下台派生出一篇全国好新闻/052

为柯西金送行/058

迷恋个人迷信的勃列日涅夫/061

附一:“驸马爷”受审记/066

附二:“乘龙快婿”今何在?/069

(三)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时期/073

 1.鲍文来华“搭桥”、“探路”/074

 2.红场上的新冢/082

(四)戈尔巴乔夫时期/087

 1.出师不利/089

反酗酒——戈尔巴乔夫上任后的第一把火/089

乌克兰的一场核风波/95

 2.采访“禁区”/99

第一次踏进苏共中央大厦/99

与苏联军队的一次亲密接触/103

访黄色凹地——谨以此文悼念逝去的母亲/115

参观苏联战略导弹基地/117

苍穹为你敞开了大门——访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121

附:成败在此一举/125

克格勃稍稍撩起神秘的面纱/129

克格勃的变迁/135

 3.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142

10个阶段70年/142

著名新闻界人士评已故领导人/146

十月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综述/149

 4.来自“左”和右的挑战/153

戈尔巴乔夫是“挥泪斩马谡”吗?/153

引入注目的论战/156

 5.苏美领导人三次会晤/160

一场“人权战”——美国总统里根访问苏联/161

地中海的波涛——苏美首脑马耳他会晤/167

无可奈何花落去——苏美领导人最后的一次峰会/176

 6.别了,苏联!/178

“8·19事件”始末/178

红旗落地目击记/190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192

哈萨克纪行/200

震撼世界的1991年/206

附一:舆论失控/218

附二:街头政治/223

附三:从总统到平民——访下台后的戈尔巴乔夫/234

(五)叶利钦时期/241

 1.换了人间/242

心系俄罗斯/243

再访白俄罗斯、立陶宛和乌克兰/253

 2.庆祝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270

郁金香花今开更红/270

俯首山向英雄致敬/274

《红场——伟大胜利的见证》/277

卫国战争老战士的珍贵回忆/280

他随同朱可夫元帅走完战争全程/282

 3.社会百态/286

暗杀、暗杀、暗杀/286

倒卖军火的俄罗斯老妇人/299

俄罗斯人对奥姆真理教的反思/301

公园里的“核恐怖”事件/302

杜达耶夫家族布下疑团种种/305

俄罗斯的新行业——“包装”政治家/3D9

总统的女儿当上老爸的顾问/312

高稿酬丑闻扯出丘拜斯/317

“新俄罗斯人”面面观/322

 4.“新沙皇鲍里斯”/325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俄罗斯总统选举记实/325

叶利钦心脏手术的前前后后/345

约旦国王侯赛因葬礼上的“不速之客”/351

(六)友谊常青/357

 1.友谊是相互的奉献/358

 2.特殊演员的不寻常演出/361

 3.岁月无情人有情30年后重相逢/364

 4.她始终眷恋着中国/368

试读章节

1.跨出国门

1954年8月,我们在北京俄语专科学院留苏预备部经过将近一年的培训,终于踏上了去苏联学习的“征途”。中国高等教育部部长杨秀峰亲自到前门火车站为我们送行。在满洲里,我们这批身穿整齐划一服装的数百名中国留学生,换上了专程前来迎接我们的苏联列车,向列宁的故乡驶去。我们紧靠在车窗旁,目睹着荷枪实弹的苏联边防战士从眼前闪过,一种复杂、矛盾的心情油然而生,既有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又有对祖国亲人的依恋,更有对异国留学生活的茫然和企盼。

火车经过贝加尔湖时正是白天,一望无际的湖水在太阳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白光。列车在湖畔一个小站停了下来,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拥向车门,争先恐后地向湖边奔去。贝加尔湖是欧亚大陆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湖,中国古代称之为“北海”。原来,这就是2100多年前苏武牧羊的地方。俄罗斯作家契诃夫是这样形容这个蓝色“天然之海”的:“……湖水纯清见底,山色圣洁旖旎。无论是烟雨蒙蒙的春天,还是白雪皑皑的冬季,来这里,你都会触摸到贝加尔湖如诗如画的秀丽,你也会感受到贝加尔湖伟岸磅礴的大气。”看到湖水如此清澈透明,有的同学忍不住掬起一捧清凉的湖水,有滋有味地品尝了起来。不知哪位同学哼起了“贝加尔湖是我的母亲,它温暖着流浪者的心……”当大家正在被眼前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和歌声所陶醉时,火车的汽笛声突然响起,车又要开了。

列车继续在西伯利亚大铁路上奔驰,当它在新西伯利亚车站停下来时,天已经黑了。我们来到用鲜花装饰着的月台上,一群年轻的苏联学生专门到车站来欢迎我们这些来自友好邻邦的客人。停车的时间很短,来不及举行仪式,热情的苏联朋友便带领着我们在月台上和车站里参观。几位主人把我们引到一块大理石的浮雕牌前停了下来,说出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列宁”。只见浮雕牌上刻着:“1897年8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流放西伯利亚时曾在这鄂毕站停留过。”尽管当时我们掌握的俄文词汇并不多,但是牌子上的字还是看懂了,原来,列宁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到过这里。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它始建于1891年,1916年全线通车,20世纪30年代完成全部复线工程。这条被称为俄罗斯“脊柱,,的大铁路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连接到一起,大大缩短了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运输线,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伯利亚大铁路更为苏联打败德国和日本法西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西伯利亚大铁路总共跨越7个不同时区、3个地区、14个省份,几乎相当于地球周长的1/4。从满洲里到莫斯科需要6天6夜的时间。1897年列宁流放到这里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建成。现在,除赤塔以东的卡雷姆斯卡亚站到远东地区的达利涅列钦斯克(原名“伊曼”)间3000公里为复线内燃机车牵引外,其余均实现了电气化。当时我们乘坐的列车经过的若干个路段,尤其在苏联的欧洲部分已经由电力牵引。对于我们这些初出国门的青年人来说,能亲身乘坐电力牵引的火车,已经足以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了。

尽管沿途风光无限,但还是嫌火车速度太慢。

莫斯科,终于到了!

2.激情燃烧的留学岁月

每个年近古稀的人都有过自己的青春年华,也有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的青年时代基本上是在苏联度过的,记忆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与这个国家联系在一起的。5年的留学生活留下了太多的回忆,落在作者笔端的只是那些印象最深、最难忘的往事。

1954年至1959年我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学习的那5年是中苏友好的极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上万名中国青年在苏联的高等院校、军事领域、科研部门和厂矿学习、进修和实习。仅1959年这一年,就有1300多名留苏学生完成学业回国。

远离祖国和亲人的留学生活是漫长的、艰苦的,游子是会思归的。但每当我们感到彷徨、迷惘的时候,总能从苏联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关心、鼓励和帮助。是友谊的力量帮助我们度过了那漫长的留学岁月。

岁月飞逝,人事沧桑,这种友谊也成了“历史文物”,但它是无价的。

开学前,我们住进了斯特罗门卡学生宿舍。我的寝室里共住进6人。除了我,另外5人都是比我高两个年级的学长,他们中间3个俄罗斯人,1个吉尔吉斯族人,还有1个是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同一个房间里容纳了4个不同民族的青年,这里真是个多民族的小集体。

室友奥列格·库兹涅佐夫是一个热心、活跃、健谈的青年。人住的第一天晚上,他问我中文“晚安”怎么说。熄灯后他就用中文不断重复着“晚安”、“祝你晚安”、“明天见”……在新朋友的祝福声中,我慢慢进入了梦乡。他的班次比我高,功课也很忙,但在同住一个寝室期间,他总是不知疲倦地帮我改俄文练习,要我与他一起唱俄文歌来纠正发音,还特地背俄罗斯民间童话来锻炼我的听力。一次深夜,他已躺下睡觉,可是当他发现我对正在朗读的那首普希金的长诗不甚了了时,便从床上坐了起来,为我逐句分析……P2-5

序言

我们是20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我们的大学时代是在苏联歌曲《喀秋莎》、《红莓花儿开》和《小路》的乐曲声中以及苏联文学的熏陶中度过的。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唐修哲在莫斯科学习和工作了7年多,亲身经历了中苏关系由暖变冷的全过程。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一直待在国内。

1978年,我们先后被派到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工作。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由于中苏关系不好,采访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但在有限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努力扩大交友面,利用一切机会外出采访,捕捉并记录了当时苏联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采写了不少海外风情。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1986年12月,我们再次来到莫斯科。在此期间,我们经历了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和“公开性”,也经历了后来的政治和经济改革失控、苏共垮台和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开放和公开性,为我们的新闻采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条件,也为新闻报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莫斯科工作的这5年,我们和莫斯科分社全体同仁一起,写了大量的消息、报道、综述和内部参考。

苏联解体时,我们都已年过半百或已接近退休年龄。回国后,原以为与莫斯科的“缘分已尽”,再也没有机会重返第一线。也许是命运的安排,1995年2月,《光明日报》聘请孙润玉任该报驻莫斯科记者站首席记者,唐修哲应聘为该报和上海《解放日报》驻莫斯科特约记者。这时已是叶利钦执政时期。当我们乘坐的波音767在谢列梅捷沃2号机场降落时,莫斯科的严寒依旧、机场依旧、夕阳依旧,但它已成了俄罗斯的首都。在3年任期内,我们又亲眼目睹了俄罗斯在社会大震荡和制度大转轨的进程中派生出来的社会百态,体验到了广大群众在剧变中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重振国威的雄心。这次我们开的是“夫妻店”,撰写的稿件几乎难分你我,虽然分别署名,但不少消息或通讯大多是一起采访、分头写作;或是分别采访,联合写就的。

1998年回国后,我们开始了真正的退休生活,在北京的寓所里,正式当上了“寓公”。世纪之交,我们来到美国探亲,住在东部城市波士顿。夏日的薄暮时分,我们坐在后院凉台上休憩,品尝着波士顿郊区的幽静和退休生活的悠闲。当然,闲谈中不由自主地会回忆起往日的奔波和逝去的流金岁月,同时也自然而然地会把我们所见到的美国和俄罗斯作比较。在我们印象中,美国再庞大、再富有、再先进、再文明,但是与俄罗斯相比,似乎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这里所指的不是历史沉淀的厚重与浅薄、也不是文化古迹的丰富与贫瘠,而是一种触摸不到的东西,那就是人情味的多与寡。不错,美国缺少的正是这种人情味。这时,我们突然萌发出写一本记录我们从苏联到俄罗斯亲身经历的新书的念头。

最初,只想谈谈普通的人民之间的友谊,说说我们俩人的莫斯科的情结。长期生活在这个国家,经常感受到苏联(俄罗斯)人民对中国人的友好情谊。在里加,一位普通的汽车司机曾向我们打听过,伟大邻邦中国是如何保护文物古迹的;在第比利斯机场,一位青年搬运工人送给我们一个盛酒的鹿角,用格鲁吉亚赠送贵宾的礼品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在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大学的汉学家曾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过苏中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和该校图书馆的中文藏书;在莫斯科的高尔基文化休闲公园,聚会在那里的老战士曾紧紧地执着我们的手,回忆起当年参加解放中国东北战争时的情景……

2002年3月,中央电视台为制作《世纪回眸》节目,专门到我们家进行了采访。唐修哲在介绍自己亲眼目睹苏联解体的过程时,谈到了苏联人民的友谊,并向他们讲述了与《克里米亚真理报》编辑部的记者们30年后再相逢的故事。电视台记者听后十分感动,又专门到新华社采访了他。以上两次采访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四套《见证·亲历》栏目《中国记者的前沿故事》中播出,收到很好的效果。

电视台在介绍《中国记者的前沿故事》节目时写道:“几十年来,新华社驻外记者从世界的各个角落发回大量第一手的独家报道,但他们在驻外采访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却少有人知。

报道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长篇通讯《开城的记忆》是怎么在老记者徐熊笔下诞生的?科威特分社记者吴毅宏如何在伊拉克士兵的枪林弹雨中死里逃生?莫斯科分社记者唐修哲和俱孟军是如何亲眼目睹苏联一步步走向解体的?战地记者们面对无处不在的危险又会流露出什么样的真情实感?亲身经历者的生动叙述,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把你带进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场。”

正如《见证·亲历》栏目所说,“对历史的回顾,是我们对生命与情感历程的唤醒与重温”。回溯20年难忘的经历,大大触动了我们心灵的记忆,思路逐步打开,我们决定把在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以及叶利钦时期采写的作品重新整理、汇集到一起,作为我们所经历的这段历史的见证。

《岁月有痕——从苏联到俄罗斯亲历》是我们夫妇合写的第三本书。第一本《苏联见闻》于1985年底写就,1986年4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汇集了我们在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发表过的一些通讯、报道和文章。由于当时中苏两国关系尚未正常化,许多问题十分敏感,因此纳入其中的大多是中性的游记和见闻,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1991年底苏联解体,我们作为新华社常驻苏联的新闻工作者,亲历了克里姆林宫易主和苏联解体的全过程并及时报道了在此期间发生的历次重大事件。为了使广大读者能了解这一世纪性的变化,我们应新华出版社之约,特地从5年来(1986年12月至1991年12月)所撰写的稿件中选出68篇汇集成《克里姆林宫易主纪实》一书并于1993年10月问世。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岁月有痕——从苏联到俄罗斯亲历》收集了60多篇文章(有3篇在另两本书中刊登过),其中大部分是唐修哲在苏联学习以及在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当记者和首席记者时的现场采访写真,一部分是我们两人一起采访时的记录,还有一部分是孙润玉单独采访和调研的作品。为了更具有现场感,我们基本上用的是第一人称。

苏联地跨欧亚,幅员广阔,有15个加盟共和国,它们既有各自的绮丽风光,又有独特的传统习俗。我们虽未能访遍所有的共和国,但足迹所至,已能感受到不同地区的民族特征和风貌。莫斯科的大剧院、列宁格勒的俄罗斯博物馆、乌克兰的弗拉基米尔大教堂、阿拉木图的图书馆、塔林海滨的歌咏场……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苏联是文学泰斗云集的地方,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举世闻名的诗人普希金、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无产阶级文豪高尔基……我们拜谒他们的故居,仿佛回到了泰斗们生活的年代,重温历史,总能从中得到启发和裨益。

苏联是人才辈出的国度,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乌兰诺娃的芭蕾、列宾的画,塔科夫斯基的电影,还有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个太空人加加林……用一个网友的话说“俄罗斯这个国家站在世界文学、艺术、科学顶峰的名字多得可以排队”。

苏联又是“出新闻”的地方。对外国记者来说,尽管在莫斯科生活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他们宁愿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一次又一次地到莫斯科来常驻。用他们的话来说,因为“MocKBa Tянет”(莫斯科吸引着、牵扯着)。中国记者又何尝不是如此!

可是,要把这里的所见所闻都容纳到一本书里是不现实的。《岁月有痕——从苏联到俄罗斯亲历》既不是游记,也不是论文集,只是我们亲身经历和采访的一些事件的记录和回忆。  应该承认,人到古稀之年还决定合作写书是要有一番勇气的。命运给予了我们丰富的经历,我们之中一个先后在苏联学习和工作了20年,另一个加起来也有12年。因此,总想将这些经历写出来,供读者增添一些对这个北方邻国的了解。

我们非常赞赏作家陈祖芬的一句话:“人用尽一生的力气,其实往往也只能做好一件事。”我们俩人的确是“用尽一生的力气”仅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致力于对苏联(俄罗斯)的报道和研究。至于这件事是否“做好了”,还有这本书是否“写好了”,还有待读者的鉴定。

由于时间跨度太大,手中掌握的资料太少,当年留下的剪报也早已发黄,因此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请读者多多谅解。

这里特别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欧中亚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马列主义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学者和教授们,他们有关苏联演变、联盟解体和叶利钦时代的研究成果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同时要特别感谢北京大学易杰雄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冯绍雷教授、《解放日报》副主编陈大伟和新华社前副社长高秋福,感谢他们在我们写作过程给予的鼓励与帮助。还要感谢出版社能协助我们出版这本拙著。

作者

2006年12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