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清墓葬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周莎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人向来崇尚厚葬,帝王家有其如此。通常,每个帝王都要耗尽国库的一大部分来修建自己的陵寝。所以说,每个王都,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那里聚集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手工业等等。

散落于各地的石碑古冢,无不记录这墓主的人生轨迹,每一座墓冢及碑文都记录着一段故事……

内容推荐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历代墓葬,分别从时间上、地理上给予了详细的介绍。作者从考古学的视角,于2007至2008两年间把现存明清墓葬实地拍摄并记录下来,从中读出明清的陵墓制度与墓葬规则,重现明清时期的社会风貌。

目录

前 言/001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墓葬概述/001

史前社会墓葬/001

春秋、战国墓葬/002

秦汉墓葬/005

魏晋南北朝墓葬/010

隋唐墓葬/011

宋代墓葬/013

辽金元墓葬/014

第二部分 明清陵寝制度及墓葬规制/016

明代皇家陵寝/017

清代皇家陵寝/064

第三部分 北京地区的明清墓葬/126

崇文区/126

西城区/127

朝阳区/128

海淀区/148

丰台区/176

石景山区/183

门头沟区/192

房山区/200

昌平区/220

顺义区/229

怀柔区/232

通州区/234

大兴区/239

密云县/242

延庆县/243

后 记/245

主要参考资料/246

试读章节

           魏晋南北朝墓葬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割据,政权交替频繁。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连年争战,这一时期,大多数墓葬惨遭盗掘。帝王陵寝更是被盗的对象,由此改变了东汉时期厚葬的风气。

魏晋南北朝墓葬上承袭汉代,从考古调查来看,自魏晋以来,规模宏大、雕刻精致的画像石墓已较少见。贵族阶层的墓葬为砖室墓。和汉墓相比,墓室的平面布局简化,面积减小。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初期,流行在墓室中设置棺床。在长江流域的晋墓中,还伴有壁龛和供桌。设施均为砖砌成,使得墓室更像生活中的居室。

魏武帝曹操依照东汉的礼制,毁去殿屋,废弃陵寝制度。魏文帝陵以山为体,不封不树,不立寝殿,至此上陵礼被取消。晋代沿袭魏朝制度,从晋宣帝至晋惠帝以来,始终没有恢复上陵礼。西晋时期,墓中开始使用“镇墓兽”随葬,均为陶质,每墓置放一件。四足直立状。北魏墓中的镇墓兽成双,置于墓门的两侧,卧伏状。东晋时期,始恢复上陵礼,但恢复较前代略少。东晋各帝王的陵墓大多在半山腰凿挖墓坑砌筑,墓室较隐蔽,不起坟丘。各帝王入葬后,用铁法浇灌墓门,这种凿挖墓坑的方法有效地防止了盗墓。这个办法经南北朝、隋唐五代均很流行。南朝的墓葬沿袭东晋制度。依山而建,或起坟丘或不起坟丘,但起坟丘者占绝大多数。较为特殊的是南朝在陵前神道上设有瑞兽、石柱及石碑。墓室均为单室,室内有用模印画像砖拼嵌而成的大幅“竹林七贤”图和“白虎”、“狮子”等图案,在装饰方面独具特色。十六国时期统治者多为北方少数民族,他们依然保持自己的风俗而葬,采用深埋法而不起坟丘。因此此时期的墓在考古学方面发现得较少。北魏时期,鲜卑族与汉族相融合,统治阶级提倡汉化,陵墓制度出现了两族互融的新方法.代表墓葬有山西省大同北魏文明太后冯氏的方山永固陵及孝文帝的万年堂。墓室都分前后两室,显示了帝陵的特殊规模。永固陵继承东汉的陵制,坟丘之前设石殿。魏孝文帝实行改革后,规定以长陵为中心,内迁的鲜卑族人必须葬入此墓地,逐渐形成集体安葬陵区。北魏后期,墓中的两件镇墓兽分兽面和人面各一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在墓内置墓志。墓志是埋人墓中记死者姓名家世和生平事迹的石刻。因在志文后刻有韵体铭文,所以又称墓志铭。墓志多为方形或长方形,一般由底、盖两部分组成,底刻志铭,盖篆标题。两晋的墓志,或为石质,或为砖质,形状呈长方形,洛阳发现较早的西晋墓志则作碑形,可知其由墓碑演变而来。北魏后期,流行方形有盖的石质墓志。至隋唐后,成为定制。

魏晋后,墓碑盛行,一直延续下来。古代墓碑的结构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即碑首,有尖状和圆状,前者称圭首,后者称晕首。上面多雕琢以蟠龙、麒麟等瑞兽图案。下部常有一龟,它是龙生九子之一,好复重,名最质,称龟趺。墓碑上一般都有文字,上面主要记载墓主生平及事迹。《清通礼·凶礼》载:品官墓碑书某官某公之墓,妇人则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下及庶士碑文日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然而也不乏例外者;唐代女皇武则天,她死后给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并没有刻字,或许是她一生的功绩难以言表,立碑的同时不书写功绩,把千秋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P10-11

序言

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胜迹悠悠。难以数计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在这里留下了生活的印痕。走进历史,聆听历史的诉说。那些散落于市区及郊县的石碑古冢,无不记录着他们的人生轨迹。每一座墓冢及碑文都记录着一段故事。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修路架桥的同时触碰到诸多墓葬,人们也开始关注那些饱经沧桑、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名人墓葬。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的一句名言。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在君权至高无上的中国封建社会,身为“真命天子”的封建帝王们,没有一位不想长生不老,然而当死神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们延续生活的强烈欲望无法比拟。而作为帝王们万年吉地的陵寝建筑及制度伴随之出现,忠于皇帝的王侯将相,官僚臣工的墓葬制度也随之形成。

中国有着“事死者如事生”的传统。在建选福地的同时,以墓主生前享用的器物、金银作为随葬。他们渴望将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带到来世或另一个世界中,伴之永生。岁月的沧桑使我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令人欣慰的是,各地的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今年北京奥运会即将举办,与此同时,中国的历史文化更加引人关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历史的精华。

《明清墓葬》是对我国明清时期社会历史的见证,是极为丰富的墓葬文化艺术宝库,是我国特别是北京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物旅游资源。自燕国曾居北京西南大房山始,历金朝中都、明清两朝的北京城,既是历史的沿袭,也是文化的传承。浓郁的北京地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众多历史名人。像春秋时燕国明将乐毅、唐代大诗人贾岛、率领清军入关定鼎中原的睿亲王多尔衮及和嘉公主园寝等。在这里有亲王、公主、大臣、将军、太监、名人等,不论领导者,还是文人墨客,他们的墓葬就仿佛是天空中的满天繁星,为北京旅游资料增色。

《明清墓葬》的编写正是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我国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为了全面地反映明清墓葬的现状,笔者历经数载,将散落于各地的墓葬逐一进行拍摄。本书以实地考察为基础,结合北京史地相关资料,从中国墓葬制度角度出发,以史前社会至明清的墓葬发展为依据,对各个时期的墓葬进行总体介绍,并详细对北京及周边的明清墓葬进行考证,着重介绍了北京地区明清墓葬的遗迹及墓主的人物生平。按区(县)分布编写,便于读者及旅游者的参与。条目中对墓葬中人物生平予以详细叙述,便于读者了解历史,感受其中的文化氛围。使读者更清晰地感受历史渊源带来的文化魅力,对我国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使读者沉醉在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中。本书写作从现存明清墓葬人手,全书分三个部分,共设中国古代墓葬、明清陵寝制度及墓葬规制、北京地区的明清墓葬三方面编写。书中既有“十三陵”等一批大条目,也有大量供查阅的中小条目,如秀怀王墓、申懿王墓等。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明清墓葬现存状况,图文并茂,独具特色,便于读者阅读。

我著《明清墓葬》一书,就是为了抢救墓葬文化,将之传承下去。传承中华文明任重而道远。本书在编写中参阅了大量资料,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错误之处,望各界人士不吝赐教!

周莎

戊子年于北海琉璃阁

后记

一直都喜欢考古和考察古迹,也希望能整理出一本记录我国现存明清时期墓葬遗迹的小册子,让世人可以公允地了解这些墓地遗存的本来面目。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对我国尤其是北京地区现存墓葬遗迹进行实地考察并拍摄了大量图片,将明清墓葬资料汇集成条目,加以路线注释.供关心和研究明清墓葬的人们使用,以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明清墓葬》一书中,我将考察过的资料罗列编排,做了区县分类,为研究北京古迹、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资料。无论是建筑、园林、故居,还是陵墓,都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继承下去.保护下去,传承下去。

在编写此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史专家赵迅老师、齐心老师的辛勤教导,承乾考察队成员谢实莲、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韩铁梅也给予了大量帮助,使得此书得以出版,在此深表谢忱。

作者

戊子年于无逸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