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深厚的人文知识,懂得祖国和世界历史和文化的概貌。也就是说,人文基础学科——文学、史学和哲学的知识,对于跨世纪人才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人文基础学科虽然不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和技术成果,但是,它们有助于人们高尚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健康审美能力的培育。具体内容包括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增订本序
原序
第一章 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1.人文始祖黄帝传说的启示
2.西周时期“人文”精神的发端
3.人文精神的文字载体
附录:关于中华人文精神的25种名著(篇)
第二章 刚柔相济——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
1.老子与“道法自然”
2.孙子论人的自觉性
3.《易传》关于“有对”之学的理论贡献
4.“有对”之学的丰富与发展
第三章 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1.“天人相分”的理论及其价值
2.义理之天与宗教之天
3.庄子论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章 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1.古代道德的人文理论
2.古代若干道德规范的分析
3.道德人文精神的发展与扭曲
第五章 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1.“和而不同”的理论意义
2.不同学派相互融合的举例
3.中华文化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举例
第六章 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1.“经世致用”与历史责任感
2.“经世致用”的丰富思想内涵
3.“经世致用”与知行学说
第七章 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1.中华人文精神遇到的新问题
2.中华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学术成果
3.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及其现代价值
附录
先秦哲学史上的“天道”与“人道”问题
世纪之交的孔子与儒学研究
我理解的人文教育观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