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心灵鸡汤,品一出《史记》,从而了解 “古今之变” 的关键,探求出历史动态发展变化的层面……,传道,授业,解惑。古为今用,是一套对中国学生真正有用的人生讲义。本书一方面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哲学,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为自己积淀成功的人生。
《史记》记史翔实,文笔优美,蕴涵识人、辨事、明理的大智慧,但因成书年代久远,编纂方法严格,采用文言记录,令当今不少读者望而却步。本书从原书中精选出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变文为白,编排为“成功做人篇”“智慧做事篇”“和谐处世篇”三部分,以期这部史学巨著能走进平常人的阅读视野中。
“仁”是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德。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仁、义、礼、智、信”,“仁”处于首位,可见, “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仁”提倡以人为本、尊人爱人,其精华在于“爱人”。
爱人,是伟大人格的基本品质。我们从商汤身上可以看到这一点。商汤外出,偶然看见一人从四面布设大网,准备捕杀鸟儿。这对于一般普通老百姓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事儿,不就是捕猎吗?这样做太正常了,而且,当时的人大多以狩猎为生。可商汤见了,觉得这样做太残忍,简直是赶尽杀绝呀!于是他让那人“去其三面”,并祈祷说: “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至此,商汤的“仁”尽现我们眼前。
商汤的“仁”不仅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也得到了四方诸侯的认同和拥护,他们纷纷感叹: “汤德至矣,及禽兽。”是啊,商汤对鸟儿都如此仁慈,更何况是对人呢?事实上,商汤对人确实非常仁慈。据史料记载:商汤建立国家以后,国家遇到了大旱,官员建议商汤用人牲来占卜祈雨。商汤听后大怒说: “我祭祀祈雨本来就是为了人民,怎么能牺牲人民来祈雨呢?”后来,商汤让人剪掉自己的头发和指甲来祭祀上天,祈求降雨。
其实,商汤“网开三面”时并没有想到要表现自己的仁爱,去赢得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但就是这无心的“仁爱”之举让他赢得了广大老百姓及四方诸侯的心,以至于拥护他推翻夏桀的暴政,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大概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爱是双向的。一个人只有真诚地关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相反,如果一个人不爱别人,又怎么能得到别人的爱呢?
P3-4
《史记》是中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历经十多年写就的一部历史巨著,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记述了中国三干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干五百余字。它以“本纪”叙帝王,以“世家”载诸侯,以“列传”记人物,以“书”述典章制度、社会经济、天文地理等,以“表”排列大事,网罗古今,包括百代,创立了贯穿古今的通史先例,成为后世正史的典范。
《史记》记史翔实,文笔优美,蕴涵识人、辨事、明理的大智慧,但因成书年代久远,编纂方法严格,采用文言记录,令当今不少读者望而却步。鉴于此,我们从原书中精选出那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变文为白,编排为“成功做人篇”“智慧做事篇”“和谐处世篇”三部分,以期这部史学巨著能走进平常人的阅读视野中。编撰本书时,我们在“名师讲谈”部分做了深入的剖析,在“闲话人生”里引入了一些寓意深远的小故事,在“心灵捕手”里做了贴合现实生活的解读,旨在让广大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原著精粹,领悟博大精深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