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性诗学一直在讨论诗的对象和内容,而西方诗性诗学却一直盯着诗的源泉。中国的诗性诗学根植于大地,西方的诗性诗学却悬在虚无飘渺的空中。中国的诗性诗学以人为本,西方的诗性诗学以神为本。中国的诗性诗学是人文的,西方的诗性诗学是神学的。
本书主要向你探讨了中西文学的不同之处,对丰富文学研究方法、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音乐专区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 电子书 | 中西比较诗学新探/新世纪人文论丛 |
| 分类 | 电子书下载 |
| 作者 | 史忠义 |
| 出版社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
| 介绍 |
编辑推荐 中国诗性诗学一直在讨论诗的对象和内容,而西方诗性诗学却一直盯着诗的源泉。中国的诗性诗学根植于大地,西方的诗性诗学却悬在虚无飘渺的空中。中国的诗性诗学以人为本,西方的诗性诗学以神为本。中国的诗性诗学是人文的,西方的诗性诗学是神学的。 本书主要向你探讨了中西文学的不同之处,对丰富文学研究方法、拓展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均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目录 引言 概貌篇 第一节 中西早期诗歌的主要特征及潜在诗学的趋向 第二节 “诗言志”的多重性与“摹仿说”的多义性 第三节 西方诗性诗学的多义性与中国诗性诗学的内涵 1.西方诗性诗学的基本概念 2.中国诗性诗学的发展 3.中西方诗性诗学的简略比较 第四节 中西方审美性诗学的比较 1.西方从假朗加纳斯到黑格尔的崇高思想 2.中国“道法自然”与“中和为美”的两大审美原则 3.“神似”、“神思”和“入神”审美性诗学的发展线索 4.中西方审美性诗学之纲的简略比较 第五节 中西方的诗学体系及其比较 附:毕达哥拉斯数论与中国易学“数”论的异同 功用篇 第一节 柏拉图与墨子、商鞅、韩非“非诗”思想的比较(附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 第二节 孔子的“诗教”说与亚里士多德的“Catharsis”说(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关于诗的认识价值的比较) 第三节 孔子之后中国诗文的政治教化传统与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的情感、伦理和审美教育传统 第四节 席勒的“审美教育”功用说、曹丕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和狄尔泰的本体论功用思想 第五节 艺术的忏悔功能 第六节 近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的艺术功用观 价值篇 第一节 真与虚构 第二节 文与诗 第三节 言 第四节 “道”与“逻各斯” 第五节 诗学与艺术哲学 附:文学、摄影等艺术活动之本质的再思考 第六节 “象”与“境”和时与空 第七节 语言、言语、言说、话语、意象与语象和物象的词义辨析 个案篇 第一节 道家文学与浪漫主义 1.发生学比较 2.题材学比较 3.诗学比较 第二节 符号学的悖论与审美体验 第三节 “作者之死”与“诗人之死” 第四节 “文体学”或“风格学”?斯皮策的风格研究与刘勰的“体性” 管窥篇 第一节 泛对话原则与诗歌及文学批评中的对话现象 第二节 互文性与交相引发 第三节 艺术要前进:二元背反矛盾的出路 第四节 存优创新 第五节 先进的人文思想和文学艺术也是生产力 结束语 文学是永恒的事业——驳后现代主义者的“文学终结论”并由诗学发散开来 中西诗学基本思想概略 参考书目 史忠义学术研究及著译目录 |
| 截图 | |
| 随便看 |
免责声明
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本站自身不存储、不制作、不上传任何内容,仅对网络上已公开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展示。
本站不对所转载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负责,所有内容仅供学习与参考使用。
若您认为本站展示的内容可能存在侵权或违规情形,请您提供相关权属证明与联系方式,我们将在收到有效通知后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或屏蔽。
本网站对因使用或依赖本站信息所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承担责任。联系邮箱:101bt@pm.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