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套书之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为《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之“三国故事”,是一本理想的三国历史入门读物。汉末黄巾起义失败后,州郡豪强割据争锋,董卓进京废少帝独揽大权,王允巧施妙计借吕布铲除董卓。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欲闯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屯田,势力迅速壮大。小霸王孙策在江都也雄心勃勃,声名渐起。
这次与读者见面的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前三种问世已有四十多年,后两种也有三十年了。2002年,曾经出版了新的合卷本。这次以美绘本出版,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阅读这部传世名著。除了内容上未作任何修改以外,林先生在语言上的一些独特用法和处理,也都保持原貌,显的是让大家原原本本地领略其特有的风格。不同的是,原来的刘继卣先生等画的黑白插图这回换成了彩色插图,版式上也做了新的设计,作为一次尝试。
董卓进京
黄巾起义失败以后,各州各郡的刺史和太守成了最有势力的人。他们手上有军队,又霸占了一块地盘,都变着法儿地争权夺利,搜刮百姓。这些人里面,要算并州(在山西省一带)刺史董卓的力量最雄厚了。
董卓是临洮人(临洮在甘肃省岷县),长得又高又胖,带兵打仗有一套。打黄巾的时候,他立“功”封侯,地位一个劲儿往上升。有一天,董卓忽然接到大将军何进派人送来的一封信。他看完信,忍不住咧开大嘴,嘿嘿地乐出声来。原来何进在信里说:汉灵帝刚刚病死了。他想趁机除掉把持朝政的宦官,让董卓带兵到洛阳来帮着他。信上还嘱咐董卓,进京以前,先上一个请求杀宦官的奏章。
董卓寻思着,杀几个宦官费得了什么事?自己这次能带兵进京,日后还许能掌握朝廷大权呐!他赶紧派人送奏章到洛阳,又连夜整顿好人马,急急忙忙朝洛阳进兵了。
没想到刚走到半道上,迎面来了一帮逃难的老百姓,一边走一边嚷嚷说,洛阳出了大事啦:先是大将军何进给人杀了,后来宦官也给杀了,新立的皇帝让人劫走了!董卓吓了一大跳,着急地打听起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呐?
原来汉灵帝有两个儿子。大的刘辩。十四岁,是何进的妹妹何皇后生的;小的刘协,九岁,是王美人生的。汉灵帝喜欢小儿子,想把他立为太子,又怕何进不好对付,一直没说出来。到了临死前,他才把刘协托付给宦官蹇硕(jiǎn-shuò)。哪知道何进早就准备好了。汉灵帝一死,何进马上主持着让刘辩即位,就是少帝。刘协被封为陈留王,何皇后成了太后。蹇硕刚想动手,被何进发觉给灭了门。
何进想趁这个时候,把宦官一网打尽。可是何太后怎么也不答应。何进正愁得没法,司隶校尉袁绍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袁绍说:“依我看,不如把外面的兵马召进来,吓唬太后一下,就说各地都要求杀宦官。太后一害怕,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何进听了连连点头说:“这个办法好。各地的兵马,数董卓最厉害,就让他先进京吧!”这么着,何进才给董卓写了那封信。
其实,这一来等于给宦官通了消息。董卓给朝廷的奏章,宦官张让、段珪[guī)他们哪有看不见的?何进正盼着董卓的人马进京,张让、段珪已经安排好了。他们假借太后的命令让何进进宫。何进稀里糊涂地刚一进宫,就给绑上砍了头。何进手下的将士听说大将军让宦官杀了,一下子就炸了。大伙儿由袁绍和袁绍的异母兄弟袁术带着,把皇宫围起来,非要把张让几个杀了不可。张让、段珪急得慌忙逼着少帝和陈留王连夜逃到宫外,往北跑到了黄河边上。
袁绍和袁术带兵杀进了皇宫,没找见张让、段珪,就朝宦官开了刀。将士们急红了眼,见一个杀一个,也不分个好歹。有的小伙子不是宦官,可因为没长胡子,也给当成宦官杀了。这么胡劈乱砍地杀了两千多人,才想起不见了少帝和陈留王。有的将士和大臣又往黄河边上追过去。
董卓听说事情乱到这步田地,心里急成了一团火:这会儿再不迎上去,天大的机会不就错过了吗?他狠劲儿一甩鞭子,带人直奔黄河,跑得别提多快了。
这时候,张让、段珪已经给逼得跳了黄河。大臣们正陪着少帝和陈留王往回走,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迎面跑来一大队人马,眨眼的工夫,就把他们挡住了。好家伙!尘土扬起了半天高,战旗把刚出来的太阳都遮住了。少帝吓得“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大臣们也吓得直打哆嗦。这时候,一个身体肥胖、满脸黑胡子的将军骑马跑到少帝跟前。大臣崔烈不认识董卓,壮着胆子喝了声:“你,你是谁?敢来惊动皇上。快滚开!”
董卓的嗓门儿可比崔烈大得多。他瞪圆了眼睛,大声说:“什么?叫我滚开?哼,你不想要脑袋啦?”又转过脸对少帝说:“皇上不要害怕。我是董卓,特地保护皇上来啦!”
大臣们听了,心里都连连叫苦。有个大臣结结巴巴地说:“如……如今,乱……乱子已经平定,外面的兵……兵马就不必进……进京了。”董卓又把眼一瞪,说:“你们这帮大臣,把朝廷弄到这步田地,还不说自己没能耐。我董卓拚着命赶来保驾,谁敢不让我进京?”大臣们都只好闭上嘴,不敢少帝吓得“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出声了。
董卓问少帝这一回乱子是怎么起来的。少帝哭哭啼啼他说了半天也说不明白。董卓又问陈留王,陈留王倒比少帝说得明白点儿。董卓就一直跟在陈留王身后边,心里打下了主意。
原来董卓这次进京,身边只带了三千名将士。他想要在朝廷上掌大权,靠这点儿力量不够。进了洛阳以后,董卓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吩咐几个心腹将领在深更半夜悄悄地把人马带出城去,等到大天白日,再大张旗鼓排着队回到城里。接着就放出风来说,这些人马都是董卓刚从外面调来的。这么一连好几天,把京城里的大臣全给唬住了!谁也闹不清董卓的人马到底有多少。有说五万的,有说十万的,有说数也数不过来的。何进手下的将士也让董卓收编过来,成了他的部下。
董卓又寻思着把少帝废了,改立陈留王为皇帝,那样朝政就可以自己说了算了。别的大臣们同意不同意,董卓不在乎,他只想到了袁绍这个人。袁绍是京城里豪门大族的头儿,顶有实力,不能小看。董卓派人把袁绍请来,对他说:“皇上是天下的主人,应当挑选个最贤明的。我看陈留王比少帝强得多,打算立他。你说怎么样?”袁绍刚要张嘴,董卓捋了捋胡子,嘿嘿笑了几声,又说:“其实,汉家的气数早已经完了,现在就先立上他一个吧!”
袁绍说:“少帝是长子,理当即位。他又没有什么不好。您无缘无故把他废了,我看人心不会服。”董卓没想到袁绍会顶他,又使劲儿把眼一瞪说:“大权在我手里,我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们谁敢不听!”他拔出宝剑,指着袁绍说:“你看看,我的剑还不快吗?”袁绍不吃他这一套,握着腰里的剑把儿对董卓说:“难道天下只有您一个人厉害吗?”说完,头也不回地就往外走,把董卓气了个干瞪眼。董卓赶紧派人打听袁绍的去处,打算好好地治治他。去打听的人回来说,袁绍已经逃到冀州(相当于河北省中南部、河南省北部、山东省西部)去了,董卓这才放了心。
第二天,他把文武百官都叫来,宣布要改立陈留王。当下他就逼着少帝退位,封为弘农王。陈留王登基,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己当了太尉、相国。为了稳住人心,他把朝廷上有名望的人都封了大官。连袁绍,董卓也让他做了渤海(郡名)太守。这么一来,朝廷上就有很多人都向着董卓了。只有何太后哭得死去活来的,口口声声地骂董卓欺负她孤儿寡母。董卓一听就气了,派人送去一壶毒酒,把何太后毒死完事。 董卓为了显示一下自己是个治国的能手,还想重用一些名士,说要把过去依靠外戚和宦官的毛病改一改。他听说蔡邕从前为了反对宦官差点儿送了命,就派人去把他找了回来。三天里头,蔡邕连升三级,做了侍中(官名,在皇帝左右)。
董卓虽说请了一些有名望的人来做官,可是他根本不懂得怎么跟这些人打交道。笼络自己的将士,他倒是有一套土霸王的办法。他放这些刚进京城的将军和士兵随便抢财物,抢美女。洛阳城里一条街挨着一条街,买卖人家挺多;还有不少皇亲国戚,贵族富豪。董卓的将士闯进去,见什么抢什么,还有个名目,说这叫“搜牢”,就是保护治安的意思。这么“保护”下去,谁受得了哇?将士们把抢来的财物美女交给董卓,他就分给他们一部分,好让大伙儿享受享受。他还叫人刨开了汉灵帝的坟,把里边藏的珠宝都拿出来分了。这么一来,将士们都竖起大拇指夸董卓真够意思。 有一天,董卓带着人马,耀武扬威地出了洛阳,到了阳城(在河南省登封县东南),正赶上老百姓在祭祀神灵。大街上男男女女又是唱又是跳,别提多热闹了。董卓马上命令士兵把这些老百姓捉起来,男的杀了,把头砍下来挂在战车两边,女的都装在车上带回去。他带着将士们,又浩浩荡荡地回到了洛阳城。将士们连喊带吆喝,有的还唱着得胜的歌儿,真跟打了一场胜仗似的。董卓下令把人头烧掉,把妇女分给士兵们做了奴婢。
朝廷上有了这么一个想杀就杀,要抢就抢的魔王,闹得老百姓怨气冲天。各州各郡的首领也都把董卓看成是大祸根。他们打算联合起来,一起来讨伐董卓。P1-5
这次与读者见面的是林汉达先生所著《中国历史故事集》的五种美绘本,《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前三种问世已有四十多年,后两种也有三十年了。2002年,曾经出版了新的合卷本。这次以美绘本出版,主要是为了让读者更方便地阅读这部传世名著。除了内容上未作任何修改以外,林先生在语言上的一些独特用法和处理,也都保持原貌,为的是让大家原原本本地领略其特有的风格。不同的是,原来的刘继卣先生等画的黑白插图这回换成了彩色插图,版式上也做了新的设计,作为一次尝试。
时光匆匆,逝者如水。当年,我编辑这套书的情景历历在目,然而当回首一顾的时候,竟不觉过去了三十多年,现在只能靠回忆来与今天的读者交谈了。
林先生写的这部历史故事书,从20世纪60年代出版以来,一直拥有大量的读者,获得了几代人的好评。我在1978年担任本书责编以后,陆续收到几百封读者来信,老老少少、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表示对这部书的喜爱。近年来,虽然市场上新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但是林汉达的历史故事仍然留在人们视线和记忆中。有些读者认为,林汉达的《中国历史故事集》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历史故事书,当年自己看这部书长大,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后代能继续看这部书。
我想,凡是读过此书的人都不会对这种说法感到惊奇。中国历史悠久又深厚,那么多人物、事件,写起来是个难事。林汉达先生用丝线串珠的办法,把人事历程连接起来,既重点突出又不使中断,上勾下连,大故事套着小故事,浑然成一体。还有那带“北京味”的语言,讲起来如道家常,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引人入胜,便是这套书的必然结果,读者们大都以为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实际上林先生是满嘴浙江话的南方人。他高超的组织艺术和语言技巧,完全是出于他对读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对祖国语言的精确把握。可以说,没有真功夫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没有踏实心态,像现在有些作者那样浮躁和粗糙,也是绝对不会精耕细作的。
这套书所以长销四十多年不衰,在于它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对于向少年儿童普及历史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作用。
很可惜,林汉达先生在“文革”中的1972年去世,他为少年朋友“一个朝代写一本”的夙愿没有实现。我在1978年接手编辑后,修订再版《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新编了已写完而未出版的《东汉故事》,又根据林先生50万字遗稿《三国故事新编》缩写改编成《三国故事》。至此算是把林先生已写到的内容编完出版了。在这项工作中,林夫人谢立林老人,林先生的儿子林文虎和夫人谢文漪,曾任林先生秘书的贾援先生,都给予了我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应该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感谢。
很多读者对这套书未能完成感到惋惜,在来信中希望续写续编下去,“毛遂自荐”者也有数位。当年我本想物色合适人选与我共同完成这件事,却因工作变动而中止。好在历史是常存的,历史读物是长青的。在退出编辑日常事 务之后,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我想今后的机会会有,希望也不至于落空。让我们在希望中共勉。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