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特级教师,著名教育家,家长信任、学生信赖的班主任——李镇西!本套书是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实录。本套书以日记的形式,以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爱心与民主教育为主线,真实记录了一个优秀班级的成长历程,记录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其父母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困惑与茫然、痛苦与坚持、眼泪与欢笑,有情节、有反思、有悬念。朴实的文笔,隽永的语言,闪烁着睿智光芒的警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生的爱……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作为高二(3)班、高二(1)班主任以及高二(3)班语文老师时在高二年级上学期所写的日记。
本套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实录。绝对的真实是本套书的生命。本套书以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爱心与民主教育为主线,真实记录了一个优秀班级的成长历程,记录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其父母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困惑与茫然、痛苦与坚持、眼泪与欢笑,有情节、有反思、有悬念。语言朴实、隽永,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学生的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它是一段生活的定格,一串记忆的珠宝,一份情感的珍藏,一束青春的花朵。
本书是李镇西老师作为高二(3)班、高二(1)班主任以及高二(3)班语文老师时在高二年级上学期所写的日记。对后进生的转化以及对学生“早恋”的引导与教育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本书适合初、高中教师,学生,广大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阅读。
9月13日 星期二
上午,继续通过随笔与部分同学谈心。
下午,王晓丹老师给我来电话:“李老师,我现在在学校外面办事。刚才余情给我请假,要求出校门,说是她胃疼需要上医院。我要她父母给我打个电话,结果她找了一个并非他父亲的男子给我打电话。所以,我就没有同意她出校门。我担心她没有去上课,你能不能现在去教室看看她在上课没有?”
我说:“我马上去看!”
来到教室,余情果然不在教室。我心里一惊,这孩子会到哪里去呢?
后来碰到铁皮鼓,他给我说起余情的情况,他说余情一方面表现出很纯真很阳光的样子,但另一方面与异性交往很密切,令人担忧。他还说,值得关注的还有文思宁和黄雅韵。
我想起开学不久和余情的一次闲聊,当时她胃疼得很,我刚好那时也胃疼,所以我还和她开玩笑说“同病相怜”。那次聊天,感觉她的确很单纯,很阳光。她很坦率地说她上课坐不住,最多能够集中20分钟的精力,要我严格要求她。第二天晚自习,她说她胃疼得厉害要请假去医院打点滴,我想都没多想就同意了。现在看来,那次说不定也是撒谎呢!铁皮鼓说她很不注意与异性同学的交往,这让我想起了昨天晚自习时,她很亲热地帮同桌的男生穆松涛整理衣领和头发,俨然是一对情侣。
我第二次在课间去教室,看到她正在教室里,便把她叫到了办公室。我问她刚才哪儿去了,她说上学期期末历史会考没有及格,刚才参加补考去了。我心里稍微放心了。然后很严肃地问:“你刚才为什么要给王老师撒谎?叫你让父母打电话,你却随便叫一个成年男子给王老师打电话!”
她低下头,说:“王老师非要我让父母打电话,可我又联系不上,只好…
我和她面对面坐着,惊讶地发现,她真是“全副武装”:头发染过,耳垂上戴着耳钉,手指上戴着戒指,每个手指甲都染得红红的,而且每一个指甲上都画着花儿,手腕上也戴着饰品。我忍不住说:“中学生是不能戴首饰的,你难道不知道?”
她赶忙取耳钉。
我说:“你说你这一身打扮,还像不像中学生?我不反对爱美。但明明是少女,却打扮成少妇,总不能说是美吧?”
我一下意识到这话说得过分了,赶忙说:“我的意思是,中学生的美应该更朴素自然。”
我直截了当地批评她:“作为女同学,与男生交往应该注意分寸,这不是封建,而是自尊。没有什么比尊严更宝贵的了。李老师真是把你当我的女儿了,因此为你担心。也许你现在是单纯的,没有想那么多,但是以你现在与异性同学相处的方式,我就很担心你以后上当吃亏呀!从你的穿戴看,我很难相信你会把精力全部用在学习上。我真想不通,你父母每年花那么多钱送你到这里来,究竟是为了什么?”
她快流泪了,说了一句:“李老师,其实我心里很难受。”
我相信她这一句是真话,但马上要上课了,我只好对她说:“这样,晚上吃了晚饭,你到我办公室来,我们好好聊聊,好吗?”
晚上,余情如约来到办公室。
我先问了她下午究竟是想出学校去做啥,她说,她的确是想出去玩儿。我当即肯定她的诚实:“无论犯了多大的错误,只要诚实,老师就会原谅。今天下午王老师和我最生气的就是你撒谎。爸爸妈妈给你送到这里来,如果我们对你不负责任,那不就是辜负了你爸爸妈妈了吗?尽管下午李老师批评你比较严厉,但真的是很想你有进步呀!”
她说不觉得严厉,老师批评得对,是自己错了。 我问她刚才下午为什么说心里很难受,她说:“我其实很想进步,很想学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心是浮躁的,所以很难受。”
“从这一点上,我看到了你的上进心。”我说,“李老师推心置腹给你谈三点。第一,一定要多想想,自己到这里来是为什么?既然选择了普通高中,就意味着还是想考大学的,而现在的高考竞争十分激烈,如果自己不上进,两年之后完全可能被高考淘汰,那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我给她分析了近几年的高考形势,强调了一切都在于自己,否则今后将追悔莫及。
“第二,你的穿戴打扮,我觉得是不妥的。”我刚说到这里,她就伸出手指头说:“我已经刮掉了!”我看,果然十个手指甲都刮干净了。
“这就好。”我继续说,“我今天下午说了,中学生应该有更加朴素自然的美。本来是一个非常清纯的女孩子,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成年妇女的形象呢?而且过于成人化社会化的穿戴有时还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把精力用于学习。可以这样说,全力以赴学习的同学,是无暇考虑个人打扮的。或者说,我们可以从一个学生的穿着上看出他学习用功的程度。”
她说她妈妈很迁就她,不同样式的衣服给她买了很多。我一惊,她妈妈怎么如此溺爱孩子呢?
“最后一点,你一定要注意和男同学之间交往的分寸。”
她点头,说:“我就是性格太活跃了,有时和男生相处可能有些把握不住分寸。”
我说:“我相信你不是真正的谈恋爱,但是由于和男生交往过于亲密,可能会引起别人的误解,这也会给你造成一些烦恼。一个女孩子,如果与异性交往过于随便,即使是你无心——我相信你是很单纯的,也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希望你理解李老师,我完全把你当作我女儿,因此给你说这番话。”
她表示理解和接受,说:“我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我想上进,可就是静不下心来,很浮躁。这怎么办呢?”
我叫她给自己每一天都安排一个时间表,每一时段做什么都要明确,让“事情”逼迫自己静下来。“如果你每一分钟都觉得有事可做,心自然就沉静了。”
P34-36
学生进入高二了,我的教育又遇到一个技术性的难题:我同时当两个班的班主任,而且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我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学生每一天的时间都被学习挤得满满的,我甚至连找他们谈心的时间都很难找到了。
但我多次说过,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不能设想,离开对学生心灵的关怀,还谈得上什么真正的教育?于是,我选择了给学生书面交流的方式——有时候是直接给他们写信,有时候是在他们的随笔后面写批语。其实,就教育方式而言,有时候交谈并不是心灵沟通的最好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书面交流便成了师生对话的合适途径。对学生来讲(尤其是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样做既避免了面谈的局促不安,又能与自己信任的老师进行有效心灵交流。对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建立并保持书面联系,意味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这种交流,班主任可以比当面谈话更全面、更真实、更细腻地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从而更主动、更准确、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引导。
从故事性的角度说,这个阶段的“可读性”似乎不那么强,但在我来说,遨游在学生的心灵,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何况,这样做也是将我的心灵融进学生的心灵。不只是我在感染和影响学生,学生同样也在感染和影响着我。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我们的教育应该有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平等,更多的科学,更多的个性,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历程。
非常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精神历程,因为某种意外戛然而止——具体的原因,我不便公开说,但我要声明的是,这与“人际关系”无关。总之最后的结果是,我不得不离开学生们,我一直希望陪伴他们到高中毕业的愿望未能实现,这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这一套日记的结尾似乎有些平淡,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浓墨重彩那么激动人心那么催人泪下……这也是正常的,因为我是在忠实地记录生活,而不是在编电视连续剧。就任生活自然地流淌吧!虽然离开了这批学生,我依然在关注他们,直到现在他们已经进入大学,我还和他们有着联系。
“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在2008年北大新生入学典礼上发表演讲时说:“要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些令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每个教育者不妨问问自己:我的生命中有这样的日子吗?我可以非常骄傲地说: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有许许多多“令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
这,就够了。
李镇西
2008年12月10日
百万字的班主任工作日记(2004年8月~2006年2月)终于整理完毕。还有些情况需要向读者说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算是后记——
写工作日记是我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了,在实践中成长,而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写作中的反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忠实于实践和思想的日记成就了我。任2007级班主任期间,我照样写了很翔实的日记,记录学生的进步、班集体的建设和我的成长。我原来没有想过把这些日记出版,但在科学出版社的张展先生的劝说下,我把那一个班的日记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整理,奉献给所有关心我和关注教育的读者。
我先是任2007级3班的班主任,后来又同时兼任2007级1班班主任。但非常遗憾的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这两个班最终我还是没有教到高三毕业,这实在是非我所愿。但是,这两个班的学生后来一直和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正如我给他们的教育多少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一样,他们对我的帮助也促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并更加科学而民主地实践我后来的教育。我永远感谢我的历届学生!
本书的部分内容曾经于2005年6月出版过,为了保持日记的完整性,这次重新出版,但我做了一些修订,因而在内容上还是有些不同。前次出版的时候,学生都以真名出现,这也是学生的强烈愿望,但这次整理的时候,我经过反复思量,最终还是决定所有学生都用化名,不过,除了学生的姓名是化名之外,所有内容绝对真实。当然,有些涉及学生隐私的内容我还是经过了一些技术处理。对此,我想读者是能够理解的。
我请书中的几位主人公写了点朴素的文字,连同我的日记一起呈现给读者。学生的文字当然有不少情不自禁的过奖之词,但感情是真诚的,而且读者借助他们的眼睛看我和我的教育,也别有味道。我在这里向付锐、杨晓梅、李鑫、王光贤、严忠孝表示感谢!
李镇西
2008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