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礼记/国学今读大书院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汉)戴圣
出版社 蓝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与变迁,记录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论述如何以礼正确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等。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习俗、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本书对所选取《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做了注释和翻译,并通过现代的解读和经典的事例加以说明,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把握,使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故纸堆,而成为联结古今、传承文明的传家宝。

内容推荐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其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等人的一些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其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习俗、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目录

曲礼上

曲礼下

檀弓上

檀弓下

曾子问

文王世子

礼透

礼器

郊特牲

内则

玉藻

大传

少仪

学记

乐记

杂记下

祭义

经解

哀公问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坊记

中庸

表记

缁衣

问丧

服问

间传

三年问

儒行

大学

冠义

昏义

乡饮酒义

射义

燕义

聘义

试读章节

【原文】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日:“贲①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日:“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日:“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②称道不乱,者不?在此位也。”盖仅有存者。

射之为言者。绎③也,或日舍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日:“为人父者,以为父鹄④。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候,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注释】

①贲:大败。②旄期:旄,通耄。年龄八十、九十的称耄:百岁的称期颐。③绎:抒发。④鹄:箭靶中心部位。

【译文】

孔子在矍相的场地上举行射礼,来观看的人挤得好像一堵墙一样。行过乡饮酒礼后。司正改称司马射礼时,孔子让子路手持弓箭出来邀请射箭的人,说:“打败仗的将军,丧失国土的大夫,贪图财产求别人做父亲的不准进入。其余的人都进来。”离去的大概有一半人,进来的也有一半人。孔子又让公罔之裘、序点举起酒杯对大家说话。公罔之裘举杯说:“二三十岁时能孝顺父母敬爱兄弟,六七十岁时能爱好礼,不随波逐流,修身养性以到终年,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站到射位上。”这时离去的大约又有一半。剩下的有一半。序点又举杯说:“爱好学习永不懈怠,爱好礼仪矢之不变,八九十岁乃至百岁,仍然言行不乱,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站到射位上。”结果只有很少的人留了下来。

射是抒发的意思;也有说是舍处的意思。抒发的意思。就是指各自抒发自己的志向。从而思想纯正、身体正直,手拿弓箭稳定牢固,视力集中,瞄得很准,就能射中箭靶。所以说:做父亲的。就将射箭时的箭靶作为自己当好父亲的目标;做儿子的,就将射中箭靶作为自己做好儿子的目标:做国君的,就将射中箭靶当做自己做好国君的目标;做臣下的,就把射中箭靶当做自己做好臣下的目标。射箭的人身份不同,因此,各人都把自己射中作为符合各种身份的箭靶作为目标。因此,天子举行大射之礼。又称做“射侯”。“射侯”的意思,就是争取做诸侯的意思。射中了靶心就能做诸侯,射不中靶心就不能做诸侯。

【原文】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进爵,绌地是也。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①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注释】

①桑弧蓬矢:桑木做的弓和用蓬草做的箭。

【译文】

天子将要举行祭祀,必定先在泽宫中演习射礼。泽是宫名,是利用射箭在诸侯推荐的士中选择助祭人士。在泽宫比射之后,然后又到射宫比射。射中的人就能参与天子的祭祀,没有射中的人不能参与天子的祭祀。不能参加天子祭祀的人要受到惩罚。并削减推举诸侯的封地。能参加天子祭祀的人将受到奖励。并增加推举诸侯的封地。所以提升爵位、减损封地都是根据射箭结果而定的。  因此生了男孩之后,一定要在门口挂着代表他的桑木的弓和六根用蓬草做的箭,用来向上下及四方发射。天地四方是男子有所作为的广度空间。因此男子必先立这个志,然后才敢享用谷物,谷物就是进食的意思。犹言得先做事,然后才有饭吃。

【原文】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已,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日:“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①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注释】

①正鹄:鹄是箭靶,“正”是鹄的中间部分。

【译文】

比射这件事,包含“仁”的道理。射箭要先使自己的思想纯正、身体端正,只有自己做到思想纯正和身体端正,然后才能射箭。射箭。没有射中目标,不要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应该回过头来寻找自身的原因。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是不与人争胜的;如果有所争的话,那一定是比赛射箭吧I比赛射箭时,君子要揖拜谦让升堂,射后,下堂再共同饮酒。这就是君子的争胜吧!”

孔子说:“射箭的人射箭的目标是什么?耳朵注意听什么?按照音乐的节拍射,每次发射都能正中箭靶的中心,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啊!至于那些不肖之辈,他们怎么可能射中目标呢?”

《诗经》说:“射箭射中靶心,以祈免喝你的罚酒。”祈,是求的意思,祈求射中,求得免喝罚酒。酒是用来养老人的,或是用来奉养病人的。祈求射中以免喝酒,也就是推辞别人对自己的奉养。

【解读】

“射箭的人,前进、后退、转身都要符合礼的要求。思想要端正,身体要挺直,然后手拿弓箭就稳定牢固;手拿弓箭稳定牢固,然后才能谈得上射中目标。从射箭过程中的动作举止就可以观察到人的道德品行了。”这里讲的虽然是射箭的一些技巧方法,但同时也适用于做人做事。做人时也需要思想端正。站得正,立得直。不做亏心事。这样的人在做事时就能心地坦然,就能切中目的。取得成功。从做事的动作举止中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为人,以及他的品德如何。可见。“礼”不仅适用于某一方面,而是各个方面都适用,而且道理是相通的。从某一方面表现出来的“礼节”,就能看出你这个人到底怎样?因此,不管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把“礼”抛在脑后,应该时时处处都想着“礼”,用“礼”来严格要求自己。

【事例】

有句成语叫做“有的放矢”。射箭的人,都以明确的靶心作为射击的目标。而在现实的社会中,社会压力的巨大,怎样才能调整自己,选择好自己的目标是最重要的。在历史的一些战役中,采取有的放矢的战术往往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有的放矢平叛乱

汉高祖刘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和韩王信的叛乱之后,不久淮南王英布又兴兵反汉,刘邦决定亲率大军前去平叛。开战之前他向大臣问策,汝阴侯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薛公。薛公料定英布必定会采取三种策略中的其中一种来对抗平叛。第一种情况是:英布东取吴,西取楚,北并齐鲁,将燕赵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固守封地以待征讨,此乃上策。第二种情况是:东取吴,西取楚,夺取韩、魏,保住敖仓的粮食,以重兵守卫成皋,断绝入关之路,此乃中策。第三种情况是:东取吴,西取下蔡,将重兵置于淮南,此乃下策。并且薛公还说:英布乃一介武夫,目光短浅,必定会采取下策。陛下可以率大军长驱直人,前去讨伐。刘邦听后认为薛公所言一语中的,于是在公元前196年亲率十万大军讨英布。英布果然东取吴,西取楚,然后又重兵防守淮南。刘邦事先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军事准备,等待时机成熟,立刻挥师疾进,英布落荒而逃,蓄谋已久的叛乱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淮南王英布的叛军实力相当强大,但是刘邦及其谋臣在开战之前就已经预料到战争的结局。可谓“未战而庙算胜者”。这对于戎马一生、南征北战的刘邦来讲,不足为奇,原因就在于他深知“未战而庙算”的重要性。由于谋臣的周密谋划,使得刘邦有的放矢,成功平息了淮南王的叛乱。

P374-378

序言

《礼记》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典章制度名物的书籍,自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一直被整个封建社会奉为礼治的圭臬。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汉代把孔子删定的典籍称为“经”,其弟子及后学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经”的解释。到西汉前期关于传礼经的著作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礼记》一书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删节整理上述著述而编订成的。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因《小戴礼记》立有学官,故将小戴本专称了《礼记》,并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地位上升为经,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与变迁,记录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论述如何以礼正确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等。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习俗、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还结集了如《中庸》、《大学》、《礼运》等蕴涵深邃思想内容的学术论文,它们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名作,影响极其深远,其中《大学》和《中庸》两章更位列“四书”,堪称经典中之经典。

礼,是体现儒家“仁”与“德”的各种社会规范,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是维系社会人群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是我们传统文化中色彩最浓厚、影响最深远的重要内容,在时下浮躁而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甚至粗率地一概否定传统文化的风气之下,对正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现代中国人来说,礼文化仍有我们批判地借鉴,甚至批判地继承的成分。无论就个人生活习惯的培养,行为品格的塑造。或是对中国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研究,《礼记》都应该是一部必读的经典。

诚然,《礼记》中有些封建糟粕,如强调建立在亲亲尊尊基础上的等级制度、繁饰礼乐、靡费财物的丧服制度与祭祀制度,以及宣扬男尊女卑等,这些对于近现代社会来说,早已失去了它们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对于今人已经成为无用的东西了。对于这些,读者当予以分析鉴别,仅可作为历史知识去了解。而《礼记》中许多说得很好的有关学习、教育、生活、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对今人仍有教益,很值得认真研读。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说,不学礼就没法立足于社会,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如果我们给礼赋予现代意义的诠释,如我们把“八荣八耻”作为礼的灵魂,那么一个不讲礼的人,他就不足以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曾国藩也曾说过:“先王之道,所谓修己治人,经纬万汇者何归乎?亦日礼而已矣。”所说的修己治人、经纬万汇,那就是指小至个人修养,大到治国平天下,都应该包括在礼中,由此可见礼的内涵和外延,范围真是广泛而浩大,学习礼、实践礼也真是太重要了。

本书对所选取《礼记》中的重要篇章,做了注释和翻译,并通过现代的解读和经典的事例加以说明,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加深对这部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把握,使经典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故纸堆,而成为联结古今、传承文明的传家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