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散文随笔20余篇,既有秉承其写意风格的抒情散文,也有忆旧抒怀、抨击时弊的感发类随笔,更有其散文随笔中最有流传价值的“书话”类随笔。这些文章鞭辟入里,汪洋恣肆,激情四射,颇具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纯净集--劳伦斯随笔/简单生活大师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D.H.劳伦斯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的散文随笔20余篇,既有秉承其写意风格的抒情散文,也有忆旧抒怀、抨击时弊的感发类随笔,更有其散文随笔中最有流传价值的“书话”类随笔。这些文章鞭辟入里,汪洋恣肆,激情四射,颇具可读性。 内容推荐 D.H.劳伦斯,英国作家和诗人。自幼习画、练习写作。在短短20年的写作生涯中,出版了12部长篇小说,50多部中短篇小说,多部诗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一些翻译作品。举办了画展,出版了绘画集,是英国现代文学艺术领域内罕见的文艺通才。身为作家,其小说创作风格跨越了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且均有建树,而在后现代主义理论观照下,其作品亦彰显新意,成为文学的常青树。其散文随笔鞭辟入里,汪洋恣肆,激情四射,颇具可读性。本书是劳伦斯的随笔集。 目录 夜莺 鸟语啁啾 花季托斯卡纳 诺丁汉矿乡杂记 自画像一帧 英国还是男人的国家吗? 恐惧状态 女人会改变吗? 妇道模式 哈代与艺术家的偏爱 本杰明·富兰克林 埃德加·爱伦·坡 纳撒尼尔·霍桑与《红字》 惠特曼 唇齿相依论男女 与音乐做爱 作画 墙上的画 《恋爱中的女人》自序 《三色紫罗兰》自序 书话 小说与感情 道德与小说 试读章节 严寒一直持续了数周,冻死的鸟儿越来越多,鸟的数量在骤减。田野里、篱笆下,死鸟横陈,一片残尸,有田凫,欧椋,画眉和红翼鸫。这些死鸟被一些看不见的食肉兽叼走了肉,只剩下血淋淋烂糟糟的外壳。 随后的一个早上,天气突然变好了。风向转南,温暖平和地吹向海岸。午后现出丝丝斜阳,鸽子开始缓缓地喁喁细语。鸽子的咕咕叫声仍有点吃力,似乎还没从严寒的打击下缓过劲来。但不管怎样,在路上的冰冻仍未融化时,鸽子们却在暖风中呢喃了一个下午。夜晚微风徐拂,仍然卷起坚硬地面上的凉气。可再到夕阳西下时分,野鸟儿已经在河底的黑刺李丛中喳喳细语了。 一场冰冻的沉寂后,这声音真令人吃惊,甚至让人感到恐怖。大地上厚厚地铺了一层撕碎的鸟尸,鸟儿们怎么能面对此情此景同声歌唱呢?在大地仍封冻着的时候,竟有如此银铃般的声音急速地划过暖空,这是怎么回事?不错,鸟儿们在不住地鸣啭,叫声虽然很弱,断断续续,可它却是在向空中发出清越的、富有生命力的声音。 意识到这个新世界,且是那么快地意识到它,这几乎令人感到痛苦。国王死了,国王万岁!可鸟儿们省略了前边半句,只剩下微弱盲目但充满活力的一声“万岁”! 另一个世界来了。冬天已去,春天的新世界来了。田野里传来了乌龟的叫声,猛一听还真让人打个冷战。泥土仍然在封冻中,这叫声让人觉着来得太早了点,再说田野上还散落着死鸟的翅膀呢!可我们别无选择。从那密不透风的黑刺李丛中,一早一晚都会传出鸟儿的啁啾。 这歌声发自何处?一段长长的残酷时期刚过,它们怎么如此迅速地复苏了?可这歌声真是从它们的喉咙里唱出的像泉眼里汩汩而出的春水。这由不得它们,新的生命在它们的喉咙里升华为歌声了,是一个新的夏天之琼浆玉液在自顾涨潮的结果。 当大地被寒冬窒息扼杀过后,地心深处的泉水一直在静静等待着。它们只是在等待那旧秩序的重荷让位、融化,随后它们又立即成为一个清澈的王国。就在冷酷无情的寒冬的毁灭性狂浪之下,潜伏着令所有鲜花盛开的琼液。那黑暗的潮水总有一天要退去。于是,忽然间,会在潮尾出现几朵飘飘悠悠的藏红花。它让我们明白,天地变了,变出了一个新天地,响起了新的声音,万岁!万岁! 不必去看那些尸陈遍野的烂死鸟儿,别去想阴郁的冰冻或难忍的寒天。不管你怎么想,那一切都过去了。我们无权选择。我们若愿意,我们可以再冷漠些日子,可以有所毁灭,但冬天毕竟离我们而去了,我们的心会在夕阳西下时不由自主地放声歌唱。 即使当我们凝视着遍野横陈的破碎鸟尸时,屋外仍然有鸽子在柔缓地啁啾,黄昏中,仍从树丛中传出鸟儿银铃般的鸣啭。就是在我们伫立凝视这惨不忍睹的生命毁灭景象时,残冬也就在我们眼皮底下退却了。我们的耳畔萦回着的是新生命创造的清亮鸣啭,我们听到的是鸽子奏出的温柔而幸福的鼓声。 我们无法选择世界,我们几乎没什么可为自己选择的。我们只能随着这极冷的冬天里血腥恐怖的脚步前行。但是我们绝无法阻拦这泉水,无法令鸟儿沉寂,无法扼杀林中鸽子的鸣啭。我们不能让这个富有创造力的美好世界停转,它不可阻挡地振作着自己,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月桂树很快就要散发出芬芳,羊儿很快会立起双脚跳舞,地黄连会遍地闪烁点点光亮,那时将是一个新天地。 它在我们体内,也在我们身外。也许有人愿意随冬天的消失而离开尘世,但我们却没有选择,泉水就在我们体内,清冽的甘泉开始在我们胸膛里汩汩涌动,我们身不由己地欢欣鼓舞!变化的头一天就断断续续奏出了一曲非凡的赞歌,它的音量在不可思议地增大着,把那极端的痛楚和无数碎尸全抛在脑后。 这漫长的严冬和冰冻只是在昨天才结束,可我们似乎觉得它早就结束了似的,回忆起来它就像是天地遥远的一片黑暗,就像夜间的一场梦,当我们醒来时已是现实的早晨。我们体内身外激荡着的新的生命是自然真实的。我们知道曾有过冬天,漫长而恐怖的冬天;我们知道大地曾被窒息扼杀,知道生命之躯曾被撕碎散落田野。可这种回顾又说明什么呢?它是我们身外的东西,我们对它来说也是不相干的。我们现在是,似乎一直是这种纯粹创造性的、加快涌动的清澈血浆。死亡,撕裂,对!它曾降落在我们头上,包围了我们。它就像一场风暴,一场大雾从天而降,它缠绕着我们,就像蝙蝠飞进头发中那样令我们发疯。可它从来没有真正成为我们最内在的自我。我们内心深处一直远离它,我们一直是清澈的泉水,先是沉静着,随后上涨,现在汩汩流泻而出。 生与死如此无法相容,真叫奇怪。在有死的地方,你就见不到生。死降临时,它是一片淹没一切的洪水,而另一股新潮高涨时,带来的全然是生命,是清泉,是欢乐之泉。非此即彼,非生即死,两者只能择其一,我们绝无法两者兼顾。 死亡向我们袭来时,一切都被撕得血红一片,没人黑暗之中。生命之潮高涨时,我们成了突突喷涌的清泉。全然不相容。画眉鸟儿身上的银斑闪着可爱的光亮,就在黑刺李丛中唱出它的第一首歌。如何拿它与树丛外那血腥一片、碎羽一片的惨景相联系?那是它的同类。没有联系,它们绝然不可同日而语。一个是生,另一个是死。清澈的歌声绝不会响彻死的王国。而有生的地方就绝不会有死。没有死,只有这清新,这欢乐,这完美。这是全然另一个世界。 P10-13 序言 这套散文丛书的名称很是别致,叫《简单生活大师译丛》。吾友王平兄决定收入一批拙译劳伦斯散文随笔。领了任务拟出选目后请他定夺,看是否符合本丛书的编选理念。王平肯定了选目的定位,其理由很简单又很有见地,可以说是对劳伦斯作品做出的崭新解读。他给我的信中说:“与当代社会甚嚣尘上的物质化追求相比,劳伦斯的生活理想或可归为简单,其所重仅在自然之美、两性之美及艺术之真诚。以此为线索构架本书,应该与丛书意旨非常吻合。” 这段话或可作为本书的短评。引用他的评论,并非说明我的选目如何与之所见略同,事实上是劳伦斯散文随笔基本上不过这几类,恰好符合本丛书的定位。但对劳伦斯的散文从“简单生活”的角度进行解读,这个角度本身确实是独特的:既是一个文学审美的角度,也是一个对生活进行审美切入的角度。而劳伦斯的写作从一开始就很简单、朴素、真诚,那就是:改变英国,改变英国人的生活态度。他说:“我得写,因为我想让人们——英国的人们——有所改变,变得更有脑子。”读遍全世界大大小小的作家有关“为何写作”的言论,狂放豪气的有,悲壮沉重的有,玄妙高蹈的有,而劳伦斯这个矿工出身的小学教师的回答应该是最简单质朴的了。在一个贵族和精英强势文化坚如磐石的旧英国,一个贫穷的小镇青年作家能如此“简单”地要改变英国点什么,这简单姿态该有多么不简单的激情、学养和志向所支撑,任何一个要从事写作和已经“功成名就”的作家都应该在这个当初年仅28岁的穷作家面前感到珠玉在侧、感到身为作家的良苦用心。 劳伦斯果然是“简单”的,这种简单贯穿于他的生活和写作。自打他立志当一个作家,他就简单地埋头写作,可说是心无旁骛,孜孜以求。也正因此,他才能在短短的二十年笔耕生涯中出版了十几部长篇小说,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多部诗集和散文集及翻译作品,还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并出版了绘画集,是英国现代文学艺术领域内罕见的文艺通才。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边缘作家,以自己非凡的天赋和作品的实力,最终赢得了“20世纪最伟大作家之一”的称号,在英国作家中与乔伊斯、福斯特、伍尔夫夫人齐名比肩。而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视野中,后三位作家则渐渐淡出,只有劳伦斯是一棵文学的长青树了,他居然成功地跨越了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个阶段,实属文坛奇迹。这样的成就(这个词应该说过于世俗,不如说成是种现象或结局),不能不说与他的生活态度和写作态度的“简单”有关。抱着朴素的写作信念,怀着一腔热情(和忧愤)专注地写作了二十年,期间无论怎样惨遭禁止和迫害,无论怎样贫病交加、捉襟见肘,都没有动摇过“改变”英国的写作初衷。这样简单的作家,坚守着“悲剧就是与苦难奋力抗争”的原则,坚决不与强势的官方妥协,宁可浪迹天涯;也不与高高在上的主流文学势力攀附,宁可孤芳自赏。最终留给世间的是一把穷骨头和硬骨头。所以,亨利·米勒曾发出“劳伦斯,我为你哭泣”的悲鸣。 不会长袖善舞,不会巧言令色,仅仅是意气行事,仅仅追求一种志同道合,他竟然与日后获得诺贝尔奖的大哲学家罗素从至交变交恶,仅此一例就说明劳伦斯是个怎样的性情中人。 这样的人不仅遭到官方的驱逐,还要自我放逐,浪迹天涯。从康沃尔到澳洲到美洲到意大利,贫病交加,经常一贫如洗,没有财产,只有几个旅行箱伴随他浪游。但每到一地他都能把租来的房子粉刷一新,用鲜花和简朴的挂毯装饰一番,自己种菜养牛烤面包,每一段流浪的日子都过得像安居乐业。他的写作生涯成了一种行为艺术,几乎与他的生活状态难分难解。 我乐读劳伦斯的各种传记,了解他流浪生涯的每个细节,其实是间接地体验一种生存方式,学习一种作家的生活姿态。这就是简单,质朴,真诚:对写作,对人际关系,最终是对自己的内心。这是成为艺术家的基本素质,正如劳伦斯告诫我们的那样:“无论要成为什么样的艺术家,某种精神上的纯净都是必须的。每家艺术学校的门上都应该写上这样的座右铭:‘保佑精神上纯净的人,因为他们身处天国。’”他还说:“这是所有艺术的开端,无论是视觉的、文学的还是音乐的:请在精神上纯净。”(《作画》) 劳伦斯达到了这种纯净的境界,尽管他生前惨遭多次禁书,文学界对他少有嘉许,甚至英国的文学圈里都没有他的一席之地,甚至他至死也不回英国,但他一直坚守着“为自己的艺术”的信条,追求着自己内心最向往的表达方式,终归是对得起自己。多少年后,他的同时代作家们渐渐淡出读者的视野,劳伦斯的作品青山依旧——当然这不是他当年的追求,这只是一种偶然的结果,他追求的只是对得起自己的信念,为自己的文学信仰活着,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志。做文学,要的仅仅是这种精神。没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了,劳伦斯以自已简单的生活态度简单地实践了自己简单的信念。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序。 俗话说“橘越淮为枳”。也有人说翻译是锦绣的背面。读黑马翻译的劳伦斯肯定不如直接读原文更能接近劳伦斯的本质。但黑马尽力了,应该说译文品相不俗,做到这一点,肯定不那么简单,尽管黑马的心很简单,那就是做个好翻译,翻译好应该翻好的作品。 让我们都活得简单些吧。 黑马 2008年6月1日槐香书房 书评(媒体评论) 他是侪辈最富想象力的作家。 ——E.M.福斯特 劳伦斯那种清晰流畅、从容不迫、强劲有力的笔调,一语中的随即适可而止,表明他心智不凡、洞幽烛微。 ——弗吉尼亚·伍尔夫 他是一个天才,居于英国文学的中心,在世界文学中也有他稳定的位置。 ——多丽丝·莱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