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意深刻、构思独创、取材宏富,理论发明与实证阐发俱佳。它不仅恢复、深化了中国诗学的原有格局及其特征,而且注意到了它的普适性意义,并为与西方哲学、诗学的对话与互动,创造了真实的条件。
本书对汉语古代诗歌及其理论、汉语现代诗学、文学基础理论、语言哲学意义理论及哲学相关理论等研究有重要启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书名 | 声情说(诗学思想之中国表述) |
分类 | |
作者 | 刘方喜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介绍 |
编辑推荐 本书立意深刻、构思独创、取材宏富,理论发明与实证阐发俱佳。它不仅恢复、深化了中国诗学的原有格局及其特征,而且注意到了它的普适性意义,并为与西方哲学、诗学的对话与互动,创造了真实的条件。 本书对汉语古代诗歌及其理论、汉语现代诗学、文学基础理论、语言哲学意义理论及哲学相关理论等研究有重要启示。 内容推荐 作为诗学思想之中国表述,本书以“声情”这一极具民族特色的诗学范畴为基点,以“有限性一超越性”、“体一用”、“天一人”为基本理论模式,对语言活动中“形式”与“意义”关系这一世界性难题,从诗学、语言学、美学、哲学等层面作出了“中国式解答”。“声情”乃是与“意象”具有同等重要性的汉语诗学的基本范畴,与“神韵”一起构成了汉语诗学的形式范畴系统,而声情茂美、意象丰富、神韵灵动则是汉语诗歌基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精神特性。本书对汉语古代诗歌及其理论、汉语现代诗学、文学基础理论、语言哲学意义理论及哲学相关理论等研究有重要启示。 目录 序 导言 诗学思想之“中国表述”与“哲学表述” 第一章 “文”与“一体三用”初辨 第二章 “声情”与“意象”范畴述 一、“声情”述 二、“声气”述 三、“意象”述 第三章 “文”之“美”述 一、魏晋至唐: “文”同积玉, “韵”比风飞 二、明清: “文”之道不逾“声”、“色”二种 第四章 “文”之“能”述 一、引言 二、声情和合论述 三、声气和合论述 四、意象、情景和合论述 五、意象与声情和合论 六、今人“声情”、“意象”研究略评 第五章 “情”、“文”关系与“一体三用”再辨 一、“情景交融”辨 二、“声情并茂”辨 第六章 诗经学“永言”与“言之不足”疏 一、“言之不足”:汉语诗学形式理论之逻辑起点 二、“作诗所由”疏引 三、“言之不足”与“永言”疏 四、“因诗为乐”疏 五、“声成文谓之音”疏 六、语音成文规则的现代语言学分析 七、“情发于声”、“乐象”疏 八、“作诗所由”论串解 第七章 “意”与“兴”辨 一、“意”之“所道”与“所以道”辨 二、“意”之“浅”与“深”暨“辞达”辨 三、“意”之“指向性”与“意动性”暨“兴”辨 四、“意”之“可解”与“不可解”暨“诗无达诂”辨 第八章 “文”之“神”述 一、引言 二、“象外之象”: “形文”之“神”述 三、“声外之音”: “声文”之“神”述 四、“文”之“神”合论 第九章 “意无穷”与“兴”再辨 一、“意无穷”: “文”之生成的归结点 二、“意”之“封闭性”与“开放性”暨“兴”再辨 三、“文”之“美”、“能”、“神”和合论 第十章 易经学“系辞”与“言不尽意一意无穷”疏 一、引言 二、“言不尽意”:中国语言哲学之逻辑起点 三、诗易会通与诗歌意象论 四、“意无穷”:中国语言哲学之逻辑归结点 五、“言不尽意”与“意无穷”合论 第十一章 “道”、“文”关系与“一体三用”三辨 —、引言 二、“道”与“一体三用”关系论 三、易经学“道”之“粗一精”、“有一无”辨 四、诗家与道家“有—无”论之贯通 五、“未形一有形一无形”与“不尽意一尽意一意无穷”合论 第十二章 “指与物化”与“辞后意”辨 一、“文”之自然生成论: “指与物化”与“意随笔生” 二、“中”排“外”引: “文”之生成论 三、“指与物化”辨: “与天和”还是“与人和” 四、“辞后意(意随笔生)”辨:诗之“意义”生成论 五、“指与物化”与“辞后意”合论 六、“意”辨小结 赘语 与西方语言哲学初步的思想对话 |
随便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