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英雄史诗式的宏伟巨著。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尊重生命、追求和平。
本书是各界公认的优秀译本,由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翻译家翻译。书中双色精美插图营造轻松阅读氛围,注音、注释使阅读无障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争与和平(上下名家名译双色插图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宝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三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英雄史诗式的宏伟巨著。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尊重生命、追求和平。 本书是各界公认的优秀译本,由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翻译家翻译。书中双色精美插图营造轻松阅读氛围,注音、注释使阅读无障碍。 内容推荐 《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1863至1869年间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英雄史诗式的宏伟巨著。作品以四大家族的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到1820年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战争与和平两方面来表现俄国人民与拿破仑侵略者、俄国社会制度与人民意愿之间的矛盾,肯定了俄国人民在战争中的伟大历史作用,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大画卷。 目录 第一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二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三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卷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尾 声 第一部 第二部 试读章节 第一部 一 “您好,公爵,热亚那和卢卡不过是拿破仑家的领地罢了。可是我要警告您,如果您还不告诉我,我们已经有了战争,如果您还敢掩饰这个基督叛徒的一切罪恶和暴行,我就要和您绝交,您就不再是我的朋友,不是我的‘忠实的仆人’,像您说的那样。哦,您好,您好,我知道,我吓着您了,请坐下来谈吧。” 这番话是大名鼎鼎的安娜·舍列尔在一八0五年七月接待第一个前来赴晚宴的达官要人瓦西里公爵时所说的。她是皇后身边的女官和心腹。 “我的上帝,多么厉害的责难啊!”进屋来的公爵答道,他一点也没有因为这样的接待而感到不安。他穿着绣花的礼服、长筒袜和低口鞋,佩着几枚勋章,扁平的脸上带着明朗的表情。 他的法语说得那么文雅,他的语调那么温和宽厚,那种法语不但是我们的祖先用来说话的,而且是用来构思的,而那种语调又是在社交界和宫廷中阅历深厚的要人所特有的。他走到安娜面前,向她俯下洒过香水的光亮的秃头,吻了吻她的手,然后安闲地坐到沙发上,与安娜交谈起来。 瓦西里谈话总是懒洋洋的,好像演员在说老戏中的道白。反之,安娜虽然四十岁了,却仍十分兴奋而冲动。 做一个热情的女子,已经成为她的社会职责。有的时候,她虽然不愿意这样做,但为了不辜负熟人们的期望,她还是做起了热心人。那不断流露在她脸上的、被制约的笑容,虽然和她憔悴(qiao cui)的面容不相称,但就像被溺(ni)爱的孩子所表现的那样,她似乎知道自己可爱的短处,可是她既不愿意、也不能够矫正,而且也不觉得需要矫正。 她与公爵谈了政治,谈了今晚要来的客人,还谈到了她无比尊敬的女皇。最后,在一段沉默之后,她向公爵凑近了一些,露出亲切的微笑,似乎借此表示,政治的和社交的谈话已经结束,而知心的谈话现在要开始了。“我常常想,人生的幸福有时候分配得多么不公平。为什么命运给了您两个这样好的孩子,您的小儿子阿纳托利不算在内,我不喜欢他,”她竖起她的眉毛不容辩解地加上这一句,“但是您,说实话,就是不赏识他们,所以您不配做他们的父亲。” 瓦西里公爵皱了皱眉头。“我怎么办呢?”他终于说了,“您知道,为了他们的教育,凡是父亲能做的,我都做了,但是他们两个都成了傻瓜。伊波利特至少还是一个安分的傻瓜,而阿纳托利却不知天高地厚。这是他俩唯一的区别。” “您从来没有想到替您放荡的儿子阿纳托利娶亲吗?据说,老姑娘们都有替别人做媒的嗜(shi)好。我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这种弱点,但是我心目中有一个姑娘,她和父亲住在一起,生活很不幸,她就是鲍尔康斯卡娅公爵小姐。” “哦,您知道吗?阿纳托利一年要花掉我四万卢布。”他说,显然难以克制住他不快的思绪,他沉默了一会儿,“如果这样下去,五年以后怎么办呢?这就是做父亲的好处。您的那位公爵小姐,她有钱吗?” “她的父亲很有钱,可是也很吝啬(lin se)。他就是那位有名的鲍尔康斯基公爵,他在先帝在世的时候就退役了,外号叫‘普鲁士王’。他人很聪明,但是脾气有点古怪,让人难以接受。那位可怜的小姐非常不幸。她的哥哥是库图佐夫的副官,不久前才娶了丽莎·梅南,他今天也要来这里。” “听我说,亲爱的安娜,”公爵说,“帮我做成这件事情吧,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仆人。她是大家闺秀,又有钱,这都正是我需要的。” “别着急,”安娜说道,“我今天晚上要和丽莎谈一谈,这件事也许能办成。” 二 安娜的客厅里,人渐渐多了起来。彼得堡最上流的显贵们都来了,他们的年龄和性格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来自同一个社会阶层。瓦西里公爵的女儿——美女海伦也来了。她穿着舞会的礼服,佩着女官的徽章。年轻、娇小的鲍尔康卡娅公爵夫人也来了,她是彼得堡最迷人的女人,去年冬天结的婚,现在因为有身孕一般不在盛大的交际场所露面,但仍参加小规模的晚会。瓦西里公爵的儿子伊波利特带来了由他引见的莫特马尔,到场的还有莫里约神父和其他许多客人。 娇小的公爵夫人提着提袋,迈着碎步,摇摆着身体绕过桌子,开心地整了整衣服,然后在茶炊旁的沙发上坐了下来,仿佛她无论做什么,对她自己和身边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愉悦。 “这位娇小的公爵夫人,是个多么可爱的人啊!”瓦西里公爵对安娜说。 在娇小的公爵夫人来到后不久,进来一个身材魁梧的、胖胖的年轻人,他剪短了头发,戴着眼镜,穿着浅色的时髦裤子、棕色的燕尾服和高褶(zhe)领。这位胖胖的年轻人,是叶卡捷琳娜朝代鼎鼎有名的高官、而此刻正奄奄一息地躺在莫斯科的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他还没有在任何地方工作过,他是在国外接受的教育,这次刚刚从国外回来,是初次进入交际场所。安娜向他点头招呼,这是她对她客厅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人的礼节。虽然用的是最低级的礼节,但是看到彼埃尔进来,安娜的脸上还是显出了不安和恐惧的神色,因为彼埃尔的神情和客厅中所有的人都不相同,他聪明而又害羞,专注而又自然。 与彼埃尔交谈了几句之后,安娜又去履(lu)行她女主人的职责了,她谛(di)听着,注视着,如同一个纺织厂的监工,不断地调节机器和工人们的节奏。她走到沉默的或说话太多的团体那里,说上一句话,使谈话的机器重新开始不快不慢地正常运动。但在做着这一切的时候,她仍表现出了对彼埃尔的恐惧。这是彼埃尔在俄国参加的第一个晚会,因为他一直在国外接受教育。他知道这里聚集着全彼得堡的知识精英,他总是害怕漏掉他可以听到的聪明的谈话。他打量着聚集在这里的人们,等待着特别智慧的言论。最后,他走到莫里约神父前,等待着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 安娜的晚会进行得很热闹。所有的客人分成了三个小团体。在第一个团体里,男性客人较多,中心是神父;在第二个年轻人的团体中,中心是美女海伦,以及鲍尔康斯卡娅公爵夫人;在第三个小团体里,中心人物是莫特马尔公爵和安娜。 安娜先献上子爵,然后献出神父,作为两道极其美味的菜肴来招待客人。莫特马尔子爵在谈论昂吉安公爵的被害经过。子爵说,昂吉安公爵死于自己的宽宏大量,而拿破仑的怨恨是别有原因的。 “到这边来,亲爱的海伦。”安娜对坐在稍远处另一组的中心人物海伦说道。 海伦公爵小姐微微含笑,站起身来,脸上始终带有从她进入客厅时起就一直带有的那种绝色美人的微笑。海伦的确太漂亮了,她身上不仅绝无卖弄风情的意味,而且相反,她仿佛在为自己那种不容置疑、足以征服一切的美貌而感到不好意思。 “多美的人啊!”看见她的人都这么说。她在子爵对面坐下,仍然带着那种不变的微笑注视着他,这时,子爵仿佛被一件不平凡的东西所惊倒,他耸了耸肩膀,垂下了眼睛。 “夫人,在这样的听众面前,我真担心自己的本领啊。”他微笑着说。 在海伦之后,娇小的公爵夫人也离开茶桌走了过来。 子爵很动人地说着当时流行的故事,说是昂吉安公爵秘密地去巴黎约会乔治小姐,正巧碰上了她的情人拿破仑;拿破仑见到公爵时,突然犯了他常犯的昏厥症,公爵并没有乘机杀死拿破仑,但拿破仑后来却处死了公爵,以此报答了公爵的宽宏大量。 故事很动人,也很有趣,特别是说到两个情敌突然相互认出对方时,妇女们似乎全都兴奋了起来。 “妙极了!”安娜带着问询的神情转过头去望着娇小的公爵夫人,说道。 “妙极了!”娇小的公爵夫人把针插在手工活上,好像是在表示,故事的有趣和美妙使她停下了工作。 子爵重视这种沉默的赞美,他感激地微笑了一下,又开始要往下说了;但这时,安娜突然发现,她时刻注视着的那个年轻人和神父的交谈太起劲、太响亮了,便连忙赶到危险的地方去帮忙。果然,彼埃尔和神父谈起了政治局势的问题,这让安娜感到很不高兴。她不想放过彼埃尔和神父了,为了监视他们,她将他们领进了那个人多的团体。 这时,客厅里又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就是年轻的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公爵,也就是娇小的公爵夫人的丈夫。他浑身上下,从烦闷疲倦的眼神到从容不迫的步履,都和他那位娇小的夫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来,他不仅认识客厅里所有的人,而且还对他们感到厌烦。在所有这些让他感到乏味的人们之中,最使他感到厌倦的似乎就是他的妻子。他做了一个有损他漂亮面孔的怪相,然后就背对着她了。他吻了吻安娜的手,然后眯起眼睛扫视了一下在场的人。 “您要随军打仗去了吗,公爵?”安娜问道。 “库图佐夫将军要我做他的副官。” “您的太太丽莎怎么办呢?” “她住到乡下去。” 打从安德烈一走进客厅,彼埃尔就没有从他身上移开喜悦、友爱的目光,这时他走到安德烈身边,拉住他的手。 “哦!您怎么也到大交际场里来了!”安德烈公爵对彼埃尔说。 “我知道您回来。”彼埃尔回答,“我要去您那儿吃晚饭,可以吗?” “不行!”安德烈说,但他通过手上的动作使彼埃尔明白这是不需要问的。 他想要再说几句,但这时,瓦西里公爵和他的女儿站起身来告辞了,他们要去出席一家使馆的招待会。海伦公爵小姐轻松地按住衣褶,从椅子中问走过,笑容更鲜艳地呈现在她美丽的脸上。当她从彼埃尔身边走过时,彼埃尔用一种近乎狂热的惊喜目光看着这位美人。 “真漂亮。”安德烈公爵和彼埃尔都这样说。 瓦西里公爵走到近旁,他抓住彼埃尔的手臂,转身对安娜说: “替我开导开导这头熊吧,他在我家里住了一个月,可我还是头一次见他在社交场合露面。年轻人最需要的,就是有聪明女人在场的社交场合。” …… P1-5 序言 列夫·托尔斯泰,一座令人景仰的圣山,人们将他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继古希腊文学、莎士比亚之后的第三个高峰;《战争与和平》,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它是托尔斯泰三部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最早的一部。 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生于图拉的雅斯纳雅·波利亚纳庄园,幼时便失去父母,在姑妈的监护下成长,接受着典型的贵族式家庭教育,16岁时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后又转至法律系,但因迷恋社交、迷恋哲学阅读而淡漠学业,终在1847年退学,回到划归他所有的他母亲的遗产——雅斯纳雅·波利亚纳庄园,并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光。1851年,他以志愿兵的身份去高加索地区服兵役,参加过与当地山民的战斗,两年之后被提升为准尉。克里米亚战争时,他又自愿来到塞瓦斯托波尔,在要塞中任炮兵连长,表现十分勇敢。1856年,他以中尉衔退役,此后游历了西欧诸国。回到庄园后,他先后进行了一些旨在解放农奴的改革,但因得不到农民的理解而收效甚微。1862年9月,他与莫斯科一位医生的女儿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别尔斯结婚,从此过起恬静、淡泊的庄园式家庭生活,并开始专心致志于《战争与和平》的写作。经过6年艰苦、细致的创作,《战争与和平》终于在1869年问世,并获得巨大的成功。但在这之后,托尔斯泰却开始对生活的意义感到怀疑,对贵族的生活方式感到厌恶,由此开始了漫长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过程。在《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复活》(1889—1899)以及众多的小说、剧作和论文中,托尔斯泰卓越地表达了他对社会的批判,宣传了他的以博爱和不以暴力抗恶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从而达到了俄国,乃至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顶峰。1910年11月10日,对庄园生活深感绝望的八十余岁的老人托尔斯泰,终于离家出走,试图彻底地抛弃惯常的生活。几天后,老人因在旅途中染上肺炎而病逝在梁赞至乌拉尔铁路线上一个名叫阿斯塔波沃的小站上。 根据托尔斯泰的遗嘱,他的遗体被运回故园,安葬在雅斯纳雅·波利亚纳的一片树林中。童年时,列夫·托尔斯泰曾与他的哥哥一同在这片树林中寻找过传说中那种能带来幸福的“绿色魔杖”。如今,走进这座已辟为博物馆的托尔斯泰故居,沿着幽深的林中小径,可以一直走到托尔斯泰的身边。托尔斯泰的墓上没有十字架,更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片萋萋的芳草,但这无疑是一座丰碑,简朴然而永恒。 《战争与和平》,仅从小说的题名来看,这就是一部史诗。自人类出现以来,战争与和平便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如同生与死、爱与恨之于个人生活一样。托尔斯泰的小说广泛地描绘了自1805年至十二月党人起义前夕俄国社会生活的画面。这里的“战争”,是指1805~1812年间俄罗斯与法兰西之问断断续续的战争,直到库图佐夫率兵彻底击退拿破仑;这里的“和平”,是指这段时间里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从贵族阶级的舞会、出猎,到普通士兵的战斗生活和农民的日常劳动。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家庭,青年时代又长期生活在上流社会的社交界中,他写起这一阶层的生活、刻画起这一阶层人士的心理来,可谓得心应手;他刻意接近下层人民,主动地去体验平民的生活方式,使他又具有了一般贵族所没有的对人民生活的熟悉和理解。托尔斯泰长期在军中服役,并担任过下级军官,这使他能生动地写出战场上的细节,使他能比别人对战争及其意义和性质有更深的理解。可以说,无论是对“战争”还是“和平”,托尔斯泰在写作这部巨著前都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和深刻的体验。他在写作《战争与和平》之前即已创作出的、后为他赢得广泛声誉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和军事题材的小说《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就可以分别被视为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方面生活体验的集成,是史诗《战争与和平》的铺垫。 《战争与和平》以库拉金、罗斯托夫、鲍尔康斯基、别祖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为情节主线,恢弘地反映了19世纪初期的俄国社会生活。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让他的五百余位人物来回穿梭其间,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作者歌颂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拿破仑入侵的人民战争的正义和胜利,并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置于战争的特殊时代,通过其言行和心理,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说中出现最多的是四大家族以及与四大家族有各种联系的贵族人物,他们被作者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为趋附宫廷、投机钻营的库拉金家族,他们漠视祖国的文化,在国难当头时仍沉湎于寻欢作乐;一类是另外三大家族,尤其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接近人民、在危急关头为国分忧的人物,他们甚至能挺身而出,为祖国献出一切。在赞美这一类型的贵族精华的同时,作者也描写了普通人民中的杰出代表,这些普通的官兵在战争中体现出的朴实勇敢、高尚忠诚的品质,与那些身处高位却卑鄙渺小的贵族统治者恰成鲜明的对比。 《战争与和平》对战争的大场面描写是无与伦比的,作家在短短的一两个章节中,就能将数万人拼搏的战场描写得有声有色。作家又能在几段看似简单的叙述性文字中,准确地交代出一个个关键的政治事件和历史转折过程。与此同时,托尔斯泰又能深入进多个人物的内心,让客观的历史画面描写与微观的人物心理历程相互媲美。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性格发展合情合理,他的这一艺术手法,后来被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为“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概括出的托尔斯泰的另一杰出的艺术才华,是其“道德情感的纯净”,这一点在《战争与和平》中也有突出的体现。通过彼埃尔、安德烈等人深刻的内心反省过程,我们似乎能看到托尔斯泰苦苦追求自我灵魂净化的轨迹。与对道德情感的描写相关的,还有托尔斯泰的道德学说,即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在托尔斯泰的晚年时最终形成的,但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如博爱、不以暴力抗恶等,在《战争与和平》中已有了鲜明的体现,如作者通过卡拉塔耶夫的形象就宣传了他的勿抗恶思想。列宁曾评价说托尔斯泰及其创作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而我们也可以说,《战争与和平》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托尔斯泰本人追求道德完善之心路的一面镜子。 托尔斯泰是不朽的,《战争与和平))也同样是不朽的。一个多世纪以来,《战争与和平》几乎已被翻译成世界上每一种文明语言,拥有数不清的版本和读者。早在20世纪之初的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托尔斯泰的小说就已被介绍到中国(《托氏宗教小说》)。抗战时期,由郭沫若翻译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卷)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此后至今,又有多种全译本出现,使几代的中国读者得以在托氏的巨著中神游。 然而,洋洋四大卷一百余万字的这部巨著,也让一部分读者难以卒读,尤其在生活节奏空前加快的今天。于是,我们出了这个缩译本。这个工作是冒险的,因为托尔斯泰的作品几乎是字字珠玑,原本是不必删削一个字的。而我们斗胆做不可为之事,所奉之原则为:不破坏原著结构,不损害原书中的主要形象,只将小说中的次要情节、次要人物删去,力求保持原书的“原味”。比如,对原著中的某些“经典”场景,如安德烈战场负伤倒下后对天空的凝望以及由此而悟出的生命的意义和战争的无谓,彼埃尔与安德烈在夕阳辉映中的渡船上关于人生和人生意义的谈话,安德烈去娜塔莎家做客时来回路上两次路见老橡树不同的所见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的心理状态,娜塔莎坐在窗口对明月的遥望和她的遐想,娜塔莎与濒死的安德烈的相见,等等,我们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按照原著翻译出来的。有了这些原韵,再加上连贯的情节,我们希望能让读者读到一部简短但完整的《战争与和平》,与不朽的托尔斯泰做又一次短暂而又深刻的交流。 方非 书评(媒体评论) 《战争与和平》是我们时代最浩瀚的史诗,是现代的《伊利亚特》。 ——【法】罗曼·罗兰 托尔斯泰伯爵的近作《战争与和平》发表以后,他在公众的心目中便断然占据了首屈一指的地位。 ——【俄】屠格涅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