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养生智慧主要记录在《四部医典》中,《四部医典》是一部对藏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奠基之作,是了解藏医药学的必读书籍和医药经典,也是研究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都把它作为行医指南,其学术地位相当于中医的《黄帝内经》。本书的养生思想就是《四部医典》的浓缩和精华,包括藏民族独特的饮食、起居、精神以及治病养生经等,处处体现藏地养生的经典和智慧。不仅为您提供了藏医的养生密码,还为您展示了藏族的医疗文化,其中带有民族特色的图画鲜明地表达了藏民族的生活,令人看了兴趣盎然,既是一种享受,又能从中获得科学有效的养生知识。
本书行文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不失为一本优秀的养生读物。
药师佛,藏语音“桑给眉拉”,曾经发了十二誓愿,希望解除众生的一切病痛。绵延至今,藏医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古中国和古阿拉伯医学的精华而自成体系,见解独到。本书既辑录了藏医从饮食、起居上调理身体的方法,又介绍了密宗修习之道,还有稀有珍贵的藏药奇方,为您破解藏医养生的密码。
藏密金刚护目法
藏密金刚护目法这种“神功”可以保护我们的眼睛永远保持5.0以上,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试试。
“做功”的方法是:端正姿势,站、坐、卧皆可,闭目放松,观想自己刹那变成金刚空行母,具足大慈大悲之像。再闭目观想双目一片区域,由心中发出“哄”的音声,观想这咒音在震动眼部区域,这是由心念,嘴里并不发出声音来。就这样一边观想一边念咒语,咒语的念法可快可慢,快则想机关枪一样急促有力,慢则拉长声尾,柔长绵绵。在观想的过程中,眼前会出现变幻莫测的光影,眼区会有发热的感觉,这都是正常现象,是眼部区域在改善的表现。练习到眼部感觉非常放松时,就可以停止。停止时搓热手掌,擦脸若干次,再轻揉双眼,慢慢张开眼睛即可。
但要注意的是:练习过程中,意念不要过重,要轻轻柔柔地观想眼睛区域;当意念过重时,会产生头晕或头部发热的感觉,请立刻停止练习,按摩放松一下,或散散步,待感觉消失后再练习。
养生祛病功法—一五行掌
五行掌是山西五台山流传下来的养生祛病功法。五行掌包括预备活动和推、拓、扑、捏、摸五种功法,可根据病症或根据四季养生,选练相应功法,也可按顺序全套练习。动静兼练、刚柔相济、虚实变换、松紧相辅、运动全面。具体功法如下:
首先要做功前预备活动。要宽衣松带,全身放松;轻轻叩齿36次,舌在口内搅动36次;分3次吞津,以意念送至脐下丹田处;以手指梳头数次,双掌相对搓热,然后干洗面36次。五种功法的做法是:
1.推法
属木,与肝相应,默念“嘘”字。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下垂,屈腕,掌心向上,指尖相对,靠近小腹;以鼻缓缓吸气,意念暗示清气从两足大趾沿大腿内侧的肝经上升至两胁;与此同时,两手如托物状,缓缓上移,至胸前与肩平行时吸气尽;随呼气默念“嘘”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由两胁沿肝经降至足大趾;同时反掌,掌心向前,指尖向上,随呼气双手缓缓向左前方推出,左脚随之向左前方迈出一步,呈弓步,重心在前屈的左腿上,右腿伸直;至呼气尽时反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向下收回至小腹前,同样伸左腿屈右膝,重心后移至右腿上,再开始吸气,如此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换右脚向右前方迈出一步,并重复5~10次。
做推法时,动作宜缓慢,配合柔和自然的呼吸,目光注视双手,屈腕稍用力,使指尖有麻酥酥的得气感,意念暗示气血沿肝经循行路线升降,吸气时大趾微微上翘,容易得气。
2.拓法
属火,与心相应,默念“呵”字。预备姿势及动作基本同推法,但吸气时暗示清气从小指内侧沿心经路线至胸中;呼气时默念“呵”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心经散至小指,同时,推出的双掌如拓碑帖状,由左向右缓缓移动,至呼气尽时,直腰双腿下蹲,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双手向下收至小腹前;再开始吸气如初,并重复5~10次;收回左腿,再出右腿,从右向左拓,也重复5~10次。
做拓法呼气时,除默念“呵”字外,要意守掌心劳宫穴和小指尖内侧的少冲穴,并使手指伸直用力上翘,以产生酥麻的气感,腰要正直,躯干随双手左右升降做圆运动。
3.扑法
属土,与脾相应,默念“呼”字。预备姿势同推法;随吸气左腿屈膝,尽量上抬大腿,足尖向下,暗示清气从足大趾内侧沿腿内侧的脾经上升至腹部;同时左手屈肘,掌心向上,五指并拢自然微屈,以肘为轴,从小腹右侧向上、向左画弧运动,至与视线平时,吸气尽,掌心转向面部。
随呼气默念“呼”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大腿内侧的脾经下降;同时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左掌转向前方,向左、向下画圆,降至小腹前,又反掌向上,叠于右手背下;再吸气时,换右手右腿,动作同开始,如此交替地做5~10次,再后退做5~10次。做抃法时,手、眼、头、腿、呼吸、意念要配合好。
4.捏法
属金,与肺相应,默念“丝”字。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呈弓步,左臂向左前方伸,掌心向上,五指收拢如捏球状;右臂抬起,向后屈肘垂腕,掌心向下,五指亦如捏物状,屈肘40度左右,手置胸前,使肩、肘、手相平;随吸气,伸左腿,屈右腿,重心右移,臀向后坐;左臂屈肘收回,右臂在左臂上方向左前方伸出,两掌相对经过后,双双反掌,左掌向下,右掌向上;同时,暗示清气从拇指经臂内前缘的肺经吸人肺中;随呼气,左臂向前伸出,右臂屈肘收回,腿也呈前弓后箭,重心移向左前方,同开始动作;同时默念“丝”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肺经散至拇指;如此反复5—10次后,再换右臂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也往复5~10次。
做捏法时,动作应缓慢轻柔,身躯前后移动,而胸腰则左右扭转,以扩大肺活量。
5.摸法
属水,与肾相应,默念“吹”字。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大步,呈前弓后箭步,两臂自然下垂,肘微屈,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置于小腹左前方平脐;随吸气,双手由左向右、向后收回,做画圆的抚摸动作,收至右下腹时吸气尽;同时左腿伸直,右膝屈曲,重心后移至右腿上,左足尖微微上翘,足跟着地,暗示清气从足心涌泉穴沿大腿内侧的肾经上升至腰部两肾;随呼气默念“吹”字,暗示浊气尽出,清气沿肾经降至涌泉穴;同时双手向左,向前摸出,意守掌心,手指微微上翘,以产生气感;同时屈左膝,伸右腿,重心前移至右腿上;呼气尽时,再开始做前面的动作;如此反复做5~10次,再换右腿向右前方迈出,亦做5~10次。
做摸法时,双掌与地面平行画圆,如磨豆腐一般,高不过脐,腰部随呼吸及双掌动作转圈,躯干要保持正直,这可加强对肾俞等穴的意守。
以上动作虽然简单,却能使脊椎和上下肢各关节都得到充分活动。因此五行掌既可用于养生保健,也可用于康复医疗,其应用范围是很广的,可作为辨证施功的基本功法。P136-138
早在远古时期,海拔4000多米的苦寒之地——青藏高原上就有藏族先民繁衍生息,为什么藏族人民能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养天地之灵气,焕发出勃勃生机,体格彪悍强健?这得益于藏族人民独特高明的养生密码,即藏医养生大智慧。
藏医、藏药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对祖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贡献之一。藏医药学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是藏族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藏医学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例如藏药多取自高山氧气稀薄环境中生长的耐寒动的植物等。另外,在西藏,由于佛教思想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强大精神力量,因此藏医学自奠基时期便具有了浓厚的藏传佛教的色彩。
藏医养生的精髓在于追求和谐,顺应自然,藏族人更懂得与自然的沟通。他们生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征服自然、破坏自然。他们对纯净的湖水、雪白的高山,对太空、对飞鸟都充满了无限的感情。他们一直过着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他们认为人是因自然而生,所以人也要依自然而生活和养生。
藏医养生智慧主要记录在《四部医典》中,《四部医典》是一部对藏医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奠基之作,是了解藏医药学的必读书籍和医药经典,也是研究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历代医家都把它作为行医指南,其学术地位相当于中医的《黄帝内经》。本书的养生思想就是《四部医典》的浓缩和精华,包括藏民族独特的饮食、起居、精神以及治病养生经等,处处体现藏地养生的经典和智慧。不仅为您提供了藏医的养生密码,还为您展示了藏族的医疗文化,其中带有民族特色的图画鲜明地表达了藏民族的生活,令人看了兴趣盎然,既是一种享受,又能从中获得科学有效的养生知识。
本书行文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不失为一本优秀的养生读物。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心与帮助,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王杰、张艳芬、周珊、杜莉萍、何瑞欣、齐艳杰、齐红霞、李伟军、曾桃园、赵广娜、魏清素、赵红瑾、王鹏、李文静、李佳、罗语、张保文、许长荣、李良婷、史慧莉、闫晗、王艳、黄亚男、曹博、杨青、上官紫微、徐娜、聂小晴、李娜、蔡亚兰、欧俊、于海英、杨艳丽、姚晓维、潘静、王艳明、杨英、武敬敏、陈小婵等。
阅读是一种享受,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