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在查病房时接到了某日刊记者的来电,我在电话里说:“我正在查病房,稍后再给你回电话。”但这名记者却执意要我马上抽出时间来与他交谈,并对我说:“我现在很忙,咱们就现在谈吧。”
我心想:“谁不忙啊”。尽管我对这名记者的口气感到有些气愤,但我还是在查完病房后给他回了电话。他要我发送几份文件,我说文件暂时不在手头上,要回到家之后才能发,他却又冷冰冰地说:“我一会儿还要出去,你现在就发过来吧。”说完他就挂断了电话。听着听筒里的嘟嘟声,我的脸都涨红了。
我十分好奇这个一点礼貌都没有的家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记者这份工作的,他哪来的那么大架子。我越想越恼怒,但在理智尚存的情况下,我在电脑的文档里打了几个大大的“忍”字,我想,我没有必要和这种人计较。我尽量站在这个记者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也许他真的很忙,比我忙多了,我再忙也只是在一所医院里转悠,而他可能在几天之内要飞往好几个国家;我只是他众多采访对象中的一个,他把握不好语气和态度,也应该值得理解。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就好受多了。
电话联络属于同步性沟通,双方在通话的过程中,也许会谈到一些让某一方猝不及防的话题,而同步性的对话形式,又让人做不出瞬间的合理反应,于是人们习惯于将问题放到稍后来解决,这也许是为留出考虑和准备的时间,也许只是一个推托的借口。
记者的电话是我完全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对记者突然的无礼言行,我没能做出正当的反应。为了医院的宣传目的,我不能直接挂掉电话或者发脾气,只能恭敬地附和。就是因为这样,急剧上升的压力让我一度怒火中烧。
我有一种习惯,就是在给别人打电话之前愿意先发一条信息,了解一下对方目前是否忙碌。但有些时候,对方只是在MSN上回复我一条“忙”,或干脆对我置之不理。虽然对方或许真的处于忙碌的状态,但这样冷冰冰的回应还是让人心里不太舒服。
后来我也逐渐地习惯了将MSN的状态设置成“忙碌”或者是“脱机”,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一直都保持在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自我防备的手段,是对不可预知的外界活动的一种逃避。
有一位高中学生跟我说,他有一阵子在MSN上总是看不到朋友们上线,他以为他们都不再用这种东西了。结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次在网吧里竟看到他们都登录了MSN,不过他还是看不到他们上线,后来他才知道自己是被朋友们单独“隔离”了。
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朋友的事,结果却受到这样的“礼遇”。就因为这次“隔离”事件,他的情绪一落千丈,他变得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在我对他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在他身上潜在的忧郁症隐患。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