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薛进军编著的《低碳经济学》是第一本以低碳经济为研究主题的经济学理论专著,她汇集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探讨低碳经济的理论、方法和政策本书的主旨是:第一,动员国际研究力量,进行国际性的比较研究;第二,本书希望抛砖引玉,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低碳经济理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交流低碳经济研究的成果,共同创立低碳碳经济学;本书的起点和着眼点在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比较和研究各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经验,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为此,本书侧重于介绍和探索,致力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方法和经验性的分析研究,提供一些实际经验和可操作的政策工具。
《低碳经济学》是第一本以低碳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创新性经济学理论专著,由罗马俱乐部成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低碳城市的设计者等国际知名学者执笔,跨越多种学科,从低碳经济的定义、低碳增长模型、计量方法、测量指标、低碳国际贸易、碳关税、低碳能源、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设计等多方面,较系统地探讨低碳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20世纪50年代冷战时期美苏的经济竞争诞生了增长经济学,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兴起产生了发展经济学,70年代的人口爆炸和环境问题衍生出环境经济学。这一次,由地球温暖化问题和新能源革命引发一场低碳产业革命,必然催生“低碳经济学”,推进低碳经济学走上大学讲坛。
《低碳经济学》由薛进军编著。
第一篇 低碳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 低碳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 低碳经济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三节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
第二章 低碳国民经济学
第一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本和收益
第二节 为什么需要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尽卓参与
第三节 一个公平的国际协定的要素
第四节 中国实行MCCC的可行性问题
第五节 国际承诺的重要性
第六节 中国和全球领导地位
第三章 低碳经济哲学
第一节 新科技老思维
第二节 开放性
第三节 可持续性
第四节 差异化和协调
第五节 新世界观和日常生活
第六节 陆地生态系统的有限性
第七节 生物圈的复原能力
第八节 新的生活方式
第九节 容错性、创造性和变化
第四章 低碳可持续发展学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久远的向往
第二节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中实现当代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低碳经济切中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要害
第四节 将低碳经济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第五章 低碳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为什么中国政府需要公开承诺2050年减排目标
第二节 中国气候政策变化(1998-2009年)
第三节 中国绿色现代化与减排路线图(2006-2050年)
第六章 低碳增长经济学
第一节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第二节 低碳经济增长模型
第三节 结束语
第七章 碳排放测算的卡亚模式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碳排放测算的卡亚模式
第三节 日本的案例
第八章 低碳经济计量学
第一节 气候变化减缓的综合评价
第二节 IPAC模型
第三节 IPAC-AIM/技术模型
第四节 中国的低碳发展情景
第九章 低碳国际经济学
第一节 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学属性
第二节 一个理论框架和全球解决方案
第三节 一个示例性的测算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十章 低碳环境经济学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资源、贸易及环境影响
第三节 资源的国际相互依存和环境影响
第四节 环境公平和效率
第五节 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环境影响
第六节 讨论和总结
第十一章 低碳国际贸易学
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二节 碳排放与国际贸易的经验分析
第三节 政策含义与结论
第十二章 低碳关税理论
第一节 中国被征收碳关税的可能性分析
第二节 碳关税的合理性、合法性与操作性
第三节 碳关税的经济影响
第十三章 低碳财税学
第一节 日本能源税的特征
第二节 能源税收及其用途
第三节 能源税制会计的低碳改革
第四节 总结
第十四章 碳排放与就业的经济学
第一节 减排对就业的影响
第二节 推动减排的两种路径
第三节 激进减排的就业代价
第四节 减排应瞄准重点行业与地区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五章 低碳经济指标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想的低碳社会
第三节 低碳社会与资源问题
第四节 幸福指标
第五节 Ecotopia指标
第六节 低碳社会评价的应用
第七节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
第八节 总结
第十六章 低碳商务模型
第一节 商务模型的概念
第二节 商务模型重要性和社会效用
第三节 低碳经济的商务模型
第四节 日本的低碳经济模型
第五节 中国的低碳经济模型
第六节 小结
第二篇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十七章 低碳经济政策
第一节 国内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
第三节 国际合作
第四节 结论
第十八章 低碳社会计划
第一节 日本关于低碳社会的议论及方案定位
第二节 日本的低碳社会方案
第三节 技术选择之外的低碳社会推进策略
第四节 构建低碳社会我们需要做什么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九章 低碳城市建设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第二节 可持续社会的模型:存量型社会
第三节 向存量型社会转换情境
第四节 结论
第二十章 低碳绿色成长战略
第一节 绿色成长政策的推进背景和过程
第二节 绿色成长国家战略和绿色成长5年计划
第三节 绿色产业的新发展
第四节 绿色成长政策的成果和未来的课题
第二十一章 低碳经济的市场机制
第一节 碳排放量和效率指标
第二节 德国的碳排放和可再生资源
第三节 按行业分类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备
第四节 远景前瞻
第二十二章 低碳能源发展
第一节 气候变化问题正从环境问题演变成更宽泛更复杂的议题
第二节 中国中长期能源需求及碳排放情景
第三节 中国的低碳能源发展道路
第四节 政策建议
第二十三章 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与碳排放拐点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收入差距与碳排放差距
第三节 破排放库兹涅茨曲线
第四节 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的关系
第五节 结论与今后的课题
第二十四章 经济发展差异与碳排放差异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数学推导
第三节 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经济发展差异与碳排放差异
第五节 结论
后记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