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寺、塔、亭,历史悠久,形式、格调独特,无论是在建筑艺术方面,还是在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方面都有重要的地位。
寺在中国不计其数,大致可分为宗教性寺庙和纪念性祠庙两类。其中,宗教性寺庙占绝大多数,又分佛教寺院、道教宫观、伊斯兰教清真寺、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等。纪念性祠庙一般是用以祭祀先祖或名人,也有的是依据民间传说而建造的。这些寺庙或表现对鬼魂与神灵的崇拜,或表现对前人的感恩与怀念情怀。
塔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出现的,它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后的新创造,在漫长的文明、文化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亭是中国古建筑中形式最为多样,造型最富变化,分布最为广泛,风格最为灵活的一种。它在宫殿、坛庙、寺观、宅第、园林等建筑群中,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书为“中华文化丛书”之一,介绍了我国著名的一些寺、塔、亭。
“中华文化丛书”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在不长的篇幅内,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传说、趣闻,突出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兼顾多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适合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中外大众读者阅读。
本书为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寺、塔、亭。
雷峰塔
关于塔,中国有一个名为《白蛇传》的传说,被称为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可谓妇孺皆知。故事发生在宋代绍兴年间(1131~1162年),峨眉山上有位蛇仙,叫白娘子,她思凡下山,收留了一条名叫小青的青蛇为侍女。她们化作一对貌美无比的姊妹来到风光秀丽的杭州西子湖畔,遇见了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许仙。白娘子与许仙两人一见钟情,遂由小青撮合,结为夫妻,就在杭州住了下来。许仙原本是药店的伙计,而白娘子凭借仙术能医治百病。他们便自己开了一家药店,结果白娘子悬壶济世,口碑甚佳,渐渐地在杭州一带出了名。后来,杭州金山寺的一个叫法海的和尚见到许仙,说他身上有妖气,说凡是讨了妖怪做老婆的人身上必有妖气,便把他押在金山寺里。
白娘子和小青来到金山寺寻找许仙,却落入法海的圈套。经过几番搏杀,白娘子终因身怀六甲败下阵来,被法海装入金钵,埋在雷峰山下,并用石头在上面砌成七级宝塔,名日“雷峰塔”。法海留下一句话,说:“西湖水不干,雷峰塔不倒,白蛇就别想再返回人间。”结果,小青蛇得以逃脱。在过了若干年后,小青蛇再次下凡,斗败了法海,雷峰塔随之倒塌,白娘子终于得救。而法海终因破坏他人的幸福婚姻而遭报应,被玉皇大帝下令捉拿。法海身穿黄色的僧衣,东躲西藏,最后逃进海底蟹腹中不敢出来。后来,许仙与白娘子终能团圆,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而那位法海和尚则永远留在蟹壳中成为被人们吃掉的东西。蟹黄的黄颜色就是法海黄色僧衣的颜色。雷峰塔因为有过这样一段动人故事,而被赋予了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内涵,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雷峰塔在1924年9月25日真的轰然坍塌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文人鲁迅先生为此著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讲述了鲁迅先生小时候从他祖母那里听到的这个神话故事及他的真实感受。
雷峰塔于2002年得以重建。新建的雷峰塔就在遗址之上,完全按照原来的模样和大小建造。它的总高度为71.679米,共由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专门为保护遗址而建的塔基呈平面八角形,建筑面积3133平方米,外饰汉白玉石栏杆。塔基总挑高9.7米,分上下两层,将遗址完完整整地保护了起来。塔身的设计沿袭了雷峰塔被烧毁前的平面八角形楼阁式造型,高45.8米,共分五层,保留了宋塔的贯有风格。用于装饰的塔刹高16.1米,塔顶采用贴金工艺。它的外形取材于雷峰塔地宫中出土的银质金涂塔的顶部五重相轮,远处望去,金碧辉煌,再现出佛塔的庄严。
大雁塔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有座闻名中外的塔,即大雁塔。说到大雁塔的名字的缘由,可以从中国历史上唐朝时的一位名叫玄奘和尚所写的《大唐西域记》里找到出处。故事发生在古印度摩揭陀国的一座寺院,寺院里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历史上,佛教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吃素,小乘佛教允许吃荤)。那时候,寺中缺柴少米,和尚们饥一顿,饱一顿。有一天,是菩萨的布施日,和尚们到了中午还没有饭吃。忽然天空传来一阵大雁的鸣叫声。有个小和尚急忙跑出寺外抬头看,只见两行大雁排成一个“人”字形,朝东南方向飞去。小和尚目不转睛地望着雁群,自言自语地说:“今天师兄师弟们没有食物充饥,菩萨如果有灵是应当知道的。”话音刚落,奇迹发生了。只见领头雁悲鸣数声,然后从长空直落而下,投身死在小和尚面前。小和尚顿时惊呆了,他大喊一声:快来看啊!众和尚听了小和尚的讲述,遥望天空快要消逝的雁群,再看看脚下余温尚存的坠雁,个个嘘唏不止,潸然泪下。他们马上醒悟过来,原来这是菩萨显灵。于是,他们在大雁落下的地方将大雁埋葬了,并修起了一座塔,取名叫雁塔,而且从此改信大乘佛教,不食荤了。
玄奘于628年从唐朝国都长安出发去西天取经,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天竺,也就是如今的印度。他在印度跟随名师,潜心研究佛法,成为有道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的途中,曾亲自瞻仰了雁塔圣迹。643年,玄奘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国。玄奘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命人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在洛阳亲自接见了玄奘。此后,玄奘专心投入了翻译经卷之中。据史书记载,在唐贞观二十二年,即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在西安南郊修建了以“慈恩”命名的寺庙,并请玄奘担任慈恩寺的主持,特令在寺内修了翻经院(用以翻译佛经。玄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翻译出了1300多卷佛经,成为研究印度半岛古代文化的重要史料)。652年,玄奘上书皇帝,请求在慈恩寺内建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像。皇帝准奏,敕令按照玄奘描述的式样修建了雁塔。雁塔成为存放经卷和舍利的地方。这座塔因建在慈恩寺内,也叫慈恩寺塔。另有一个传说,说当年玄奘西天取经之时,在戈壁沙漠中的葫芦滩上迷了路,一直在葫芦滩里打转。就在他坐在沙滩上长叹,为带来的食水已经用完而发愁之际,忽然飞来一大一小两只雁,玄奘对大雁恭敬地致礼后说道:“我乃大唐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经,迷路于此。神雁若能引我出葫芦滩,回到长安定为你们修塔致谢。”两只雁听后频频点头,继而将玄奘大师引出葫芦滩。从天竺取经回长安后,玄奘不忘诺言,修建了雁塔。雁塔之名究竟出于哪个传说,如今难以断定,权当听故事罢了。
P75-79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丰富的内涵,不仅充分表现出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统一性,而且有着非常明显的多民族特点。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即使是在多次的政治纷乱、社会动荡中,都未曾被分裂和瓦解过;它的民族性则表现在中国广袤疆域上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而在悠久历史长河中,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中华文化又吸收了许多外来的优秀文化。它的辉煌体现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里,它的魅力涵盖在中医、饮食、民俗、建筑中。数千年来,它不仅滋养着炎黄子孙,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国家兴起了学汉语热,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也以每年近万人的速度递增。近年来,一些国家还相继举办了“中国文化节”,更多的外国朋友愿意了解、认识古老又现代的中国。
为了展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我们策划、编撰了这套“中华文化丛书”(外文版名称“龙文化:走近中国”)。整套丛书用中文、英文、法文、日文、德文、西班牙文,向中外读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来自不同领域的百余位专家、学者的笔下,这些绚丽的中华文化元素得到了更细腻、更生动、更详尽、更有趣的诠释。
整套丛书共分36册,从《华夏文明五千年》述说中国悠久的历史开始,通过《孔子》、《孙子的战争智慧》、《中国古代哲学》、《科举与书院》、《中国佛教与道教》,阐述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与思想、哲学发展的脉络;通过《中国神话与传说》、《汉字与书法艺术》、《古典小说》、《古代诗歌》、《京剧的魅力》,品味中国文学从远古走来一路闪烁的艺术与光芒;通过《中国绘画》、《中国陶瓷》、《玉石珍宝》、《多彩服饰》、《中国古钱币》,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绚烂与多姿;通过《长城》、《古民居》、《古典园林》、《寺·塔·亭》、《中国古桥》,回眸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璀璨与辉煌;通过《民俗风韵》、《中国姓氏文化》、《中国家族文化》、《玩具与民间工艺》、《中华节日》,追溯中国传统礼仪、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通过《中医中药》、《神奇的中医外治》、《中华养生》、《中医针灸》,领略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与精深;通过《中国酒文化》、《中华茶道》、《中国功夫》、《饮食与文化》,解读中国人“治未病”的思想与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通过《发明与发现》、《中外文化交流》,介绍中国科技发展的渊源与国际交流合作之路。
这套丛书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作者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在不长的篇幅内,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丰富的历史、故事、传说、趣闻,突出知识性、可读性和趣味性,兼顾多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很适合对中华文化有兴趣的中外大众读者阅读。
参加本套丛书外文版翻译工作的人士,大都是多年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学者,校译者多为各国的相关学者。在本套丛书出版之际,谨向这些热心参与本项工作的中外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感谢。
本套丛书由中国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和中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2009年9月,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参加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书展。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份凝聚着中国出版人心血的厚重礼物能够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