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由林欣浩所著,是一本妙趣横生的哲学入门读物,彻底揭开哲学艰涩难懂的面具。
一本用小说的笔法写出来的哲学书,以小说的手法把读者引向西方哲学的众多经典问题,幽默和睿智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一次轻松的哲学之旅,彻底揭开哲学艰涩难懂的面具,走进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
高超的分析技巧、贴近生活的故事,全新的哲学写作方式,充分展示了哲学家思考的旨趣所在。
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休谟到康德,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一代代哲学家不断思考,并对我们的世界做出形形色色的阐释,而哲学却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那么,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他们在重复没有意义的活动吗?显然不是。
这本林欣浩所著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从哲学家们庸常或天才的生活轨迹入手,为我们呈现了绝大多数人惰于思考却不得不一直面对的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哲学家们的探索过程与他们自身的行为相映成趣,在哲学家们享受纯粹“思维的乐趣”的同时,也为我们充分展现了哲学的真正旨趣所在。
这是一本有趣的哲学简明史,也是人类最厉害的天才们自我折磨的历史。
哲学家们只想在思考中寻找终极真理,但在他们的争吵中,世界却意外地被改变。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走进这些天才们的精神世界,做一次轻松幽默的哲学之旅吧。
1787年,一群美国人在费城的一个房间里日夜不停地争吵。他们要做一件造福千秋万代的事情——为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设计一部宪法。
应该说,他们的工作非常成功。因为到今天两百多年以来,这部宪法几乎没有大的变动,美国的制度也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效仿的对象。
但可能很多人想不到,这部宪法还有一个奇特的副作用——它能彻底改变我们对西方哲学的看法。
关键是它的陪审团制度。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从英国继承而来,历史也不短了,但要让咱们看来实在是古怪至极。首先“陪审团”是一个误导人的翻译,英文原词没有“陪”的意思,原意大约是“临时裁决委员会”。在法庭上陪审团是负责裁决的主角。法官才是陪衬,只能做做解释法律、引导庭审之类的服务工作。
让我们难以理解的是,美国陪审团的成员都是普通老百姓。法庭对他们的学历水平、法律知识几乎没有任何要求。一个小学水平、没学过法律的人,也能有权决定犯人是不是有罪。
所以在美国,一个亿万富翁该不该破产的命运可能就掌握在一个不爱读书不爱思考只喜欢喝啤酒看脱衣舞的蓝领工人的身上。咱们这里肯定会有不少人觉得,这不是乱弹琴嘛!
但在美国人看来,这种制度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保证每个案件的裁断都符合大众的道德观。这能避免法律人士凭着专业优势玩弄法律条文,也能用来对抗失去民心的恶法。所以至今被大多数美国人所接受。
这事儿对哲学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另一个历史事件。
就像我们的圣贤是孔子一样,西方人也有自己的圣贤,就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人生比较简单,概括起来就两句话:
他喜欢问别人问题,然后被判死刑了。
P3-4
哲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在古希腊时代,哲学连物理都包括在内。现代哲学的研究范围虽然缩小了,但也包括伦理哲学、政治哲学、科学哲学等分支学科。但是——
这些问题我们通通都不关心。这本书里也不会写。
这本书很自我,我们只关心两个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我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
宗教能回答这些问题,但它的答案我们不信。我们要用理性的方法,也就是哲学的方法去探索答案。
结果如何,咱们走着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