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母亲的档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俊玲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俊玲,女,汉族,河北沧县人,1951年1月生,中共党员,1968年9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毕业,大学学历。现任自治区总工会副主席、党组成员。历任银南地区妇联副主任;青铜峡市副市长;银南行署卫生局局长;银川市城区党委副书记、区长;银川市新城区党委副书记、区长等职。本书《母亲的档案》写了朱俊玲的母亲的一生,写到了家人,写到了邻里和父母以及她的同学、亲友,并写了她自己的成长经历,文笔清新,记述详细,情节感人。确实是记述她母亲一生的一份很好的档案,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内容推荐

朱俊玲的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子女,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操劳一生;她帮助邻里,与邻里和睦相处,关心同事,热情厚道,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宁肯自己吃亏;她忘我地工作,一丝不苟,办事认真,讲政策、讲原则,入情入理;她心里装着家人,装着子女,装着邻里,装着同事,装着工作,唯独没有自己。她确实是一位好母亲、好居委会干部、好同志。本书《母亲的档案》写的主要就是这位平凡又伟大的母亲的一生。

《母亲的档案》值得一读,有机会接触这本书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从中定会有所收益。

试读章节

我的母亲刘淑荣,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县李云龙屯一个大户人家。我的外祖父刘汉卿刘老太爷是当地一开明人士,他和我党当时渤海军区的高层、回民支队的上层领导都是好朋友,在沧州地区具有很高的威望。他虽然是汉族,但是在回民中间威信很高。1999年我回了一趟老家,孟村的回族老人都还记得他老人家。他们告诉我,那时他们回民之间闹矛盾,都是由我外祖父调停。他们还告诉我,外祖父最主要的就是不怕吃亏,因此大家对他都很服气,他经常拿出粮食、钱财接济弱者一方。他老人家常说,吃亏是福,什么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做任何事情,都要把别人放到前边,把别人的恩情放到前边,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到前边。这也是我母亲经常教育我们的话,我们就是在外祖父传给母亲的这些思想的熏陶下长大的。

我的外祖母也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可是我见到她时她没有一点大家小姐的骄矜,也没有一点富家夫人的霸气,更没有有钱人家太太的奢侈。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勤劳、慈祥的老人,是一位很贤惠、很宽容的人,她的女红做得非常好,也极能勤俭持家,我小的时候到外祖母家,她每次都领着我去地里拾柴、挖野菜,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她的脚已经得病了,她用半只鞋底绑在脚上,一瘸一拐地还带着我去挖野菜。后来才知道那时她已经得了骨癌并且癌细胞已转移到脚后跟。可是那时家里人也并不知道她老人家得了骨癌,说是中医称之为“莲花足”的病,结果经县医院一诊断,就是骨癌。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位慈祥而又坚强的外祖母。她是在县医院去世的,当时她的腿虽然被锯掉,但是也没有阻止癌细胞的蔓延,很快就被夺去了生命。我记得外祖母去世的那个晚上,天很黑,母亲和大姨她们都在县城,我的一个远房舅舅骑自行车到我家把我驮上往我大姨家走,乡村的道路如果没有月亮那是很黑的,而且路也不平,去我大姨家要路过一处坟地,坟地里种了很多柏树,当时就听到柏树林里传出猫头鹰凄惨的叫声,舅舅就对我说:“你听这猫头鹰叫得多惨,你姥姥可能咽气了。”(那时我们老家有一个说法,听到猫头鹰的惨叫声就会有人死亡。)我听了感到很害怕,可能是紧张的原因吧,从我家到大姨家总共2里路,可我觉得路很长很长,我坐在自行车后面腿都坐麻了,到了大姨家下车后我都不会走路了。到了大姨家又把表弟也放到自行车上(那时的“双燕”自行车比较长)我们连夜就跌跌撞撞往我外祖母家李云龙屯赶,到了那里天已经亮了。我看到外祖母已经直挺挺地躺在那里,母亲、大姨、老姨、舅舅、舅母都哭成一团。一生勤劳简朴的外祖母就这样走了,我也很伤感,不自觉地也哭了起来。外祖母对我母亲的影响很深,我们总是能从母亲的身上看到外祖母的影子。但是在性格方面我觉得母亲还是像极了外祖父,他老人家的千练、豁达、开朗、善良、务实、有魄力等美德无时不闪耀在母亲的身上。

母亲虽然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但她的童年还是充满了艰辛。因为在她很小的时候,家乡就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于是她小小年龄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东躲西藏,脸上经常抹着锅灰,蓬头垢面,饥一顿饱一顿地到处跑反(我老姨当时还被抱在怀里)。母亲的脚是解放脚,她7岁就开始裹脚,但为了到处跑反躲避日本鬼子,就把脚放开了。因此后来我母亲的所有的脚指头都挤在了一起,有的脚指头甚至断了,脚也变形了。我的父亲和母亲是娃娃亲,订亲时父亲12岁,母亲只有8岁。在旧社会,男女双方不管多大一旦定了亲是不能见面的,因此,那时只要一听说父亲家的人到了外祖父家,母亲立刻就躲了起来。旧社会在我的家乡有两种风俗,一种是填房的风俗,就是把姑娘放在家里不出嫁,单等着谁家丈夫死了老婆,再把女儿嫁过去。我的大姨就是这样一直放到32岁才结婚,到了夫家就给四个孩子当继母。男一种风俗就是定“娃娃亲”而且是“亲上连亲”,我祖父和外祖父是表兄弟。我家、我外祖父家和我大姨家都是大户人家,但是都没定上地主或富农,据说是我家在辛亥革命之后,由于我的太爷抽大烟,就已经破落了。而我的外祖父在抗日战争之前,就把大部分土地都卖掉了,然后在北京、天津置办些产业。为了卖地外祖父的几个兄弟和外祖父闹了很大的矛盾,说他是败家子。外祖父后来又积极参与了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后把企业全部交给了国家,自己回到了家乡,由于生病,他很早就去世了。我那时年龄很小,但是我感觉外祖父这个人说话办事很公道,他对我特别好,认为我很聪明,经常说我“小丫头点水地动,反应特别快”。那时我大姨家的表弟和我差不多大,有时大姨和母亲一起回娘家,到了外祖父家,大人们也可能认为我比他大一点,也可能本身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给他吃,我在一旁看着,往往这时,外祖父就把我领出去,给我买一根油条或者一个包子。在那个年代这已是最好吃的东西了,因此我当时很感谢外祖父。以后很多年,我一想起外祖父,他老人家那刚毅、豁达、乐观的形象就出现在我的眼前。再就是外祖父说话很有水平,我外祖父家原先有一处房产,就在家对门,外祖父自愿捐出来给公家当合作社(就相当于后来的供销社),当时村子上很感谢,我亲耳听到外祖父对来人说:“要那么多房子干吗?够住就行了,财产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让这些财产为全村人服务,给全村人带来方便这不是大好事吗?”听了外祖父的话,村上的人很受感动,我也被感动了。直到1999年我和大弟、二弟回到李云龙屯,走到路口问路时,我们有意识不问表弟刘玉国的名字,而是问外祖父的名字,当时那里坐了很多人,老的少的都知道外祖父。他们问我们是刘老太爷的什么人,我们告诉他们我们是刘老太爷的外孙时,他们就立刻指着身旁的商店说:“这就是你姥爷家的房子。”我和弟弟们很惊讶,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人们还记得外祖父,而且这房子保护得这么好,真是不可思议。土改时,村里有一个外地派来搞土改的干部,看到我外祖父那么痛快地捐出了房子,就怀疑外祖父,认为外祖父家肯定还有藏起来的财产,于是就让外祖父家的长工站出来揭发外祖父,结果,长工净说外祖父的好话,而且还口口声声说自己说的是实话,说外祖父是他的大恩人,他一辈子都会感谢外祖父一家。事实也确实如此,外祖父、外祖母对长工家的任何事都当自己的事来办,长工把外祖父家的任何事也都当自己家的事来办,我亲眼看到外祖父、外祖母去世之后,长工一家都去帮忙,跑前跑后的,像一家人一样,舅舅有什么事都问他。

P12-17

序言

愿天下父母尽欢颜

俊玲先生和我在银南地区团委一起工作过十二年,之后,组织安排我到银南行署文化处、银南地区文联工作。俊玲先生先后到银南地区妇联任副主席、青铜峡市任副市长,后任银南地区卫生局局长,在一个地区工作,住在同一个家属院,算来三十个年头了。我对俊玲先生的工作、为人以及家人还是了解的。俊玲先生在百忙之中写出了《母亲的档案》这本书。当我接触该书初稿时,先是一种佩服,俊玲先生工作很忙,爱人又长年有病,需要照料,还要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写书,她的精神和毅力实在感人。继而我把该书反复看了几遍,觉得这是本好书。她写了她母亲的一生,写到了家人,写到了邻里和父母以及她的同学、亲友,并写了她自己的成长经历,文笔清新,记述详细,情节感人。看过之后感觉该书确实是记述她母亲一生的一份很好的档案,真实可信,感人至深。

俊玲先生的母亲我见过,那是在1974年俊玲先生从石嘴山调到银南地区团委工作后,她到吴忠看望女儿,我们见面的。之后凡是她来银南地区看望俊玲先生我们都能看到,因为俊玲先生的家就在我们机关的院子里。有时我们出差到石嘴山,也顺便去看看她老人家。她母亲待人热情、性格爽朗、做事利索、通情达理,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看完该书之后,又从中了解了更多她母亲的事。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子女,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操劳一生;她帮助邻里,与邻里和睦相处,关心同事,热情厚道,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宁肯自己吃亏;她忘我地工作,一丝不苟,办事认真,讲政策、讲原则,入情入理;她心里装着家人,装着子女,装着邻里,装着同事,装着工作,唯独没有自己。她确实是一位好母亲、好居委会干部、好同志,她的这些优点,在俊玲先生的身上都能表现出来。我觉得该书值得一读,有机会接触这本书的人都应该好好看看,从中定会有所收益。在此,我想借该书出版的机会谈点感慨。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再加上“左”的冒进、中苏关系的破裂、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国的‘家庭、中国的所有的人也同时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太多的艰辛。俊玲先生的家庭是我国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缩影。但凡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虽然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但我们的父辈、我们的母亲还有我们,都经历过那个困难时期,看完这本书后都会有同感,都会被拉起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都会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现在祖国强大,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各项建设事业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是来之不易的,是经过中国几代人流血牺牲、艰苦奋斗得来的。国富我富,国贫我贫,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我们现在再也不像那时我们的母亲为没有米下锅、没有钱看病、没有布做衣而发愁,但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那个困难时期和那段困难的生活,要十分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好生活。要紧跟着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加速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实现我国的长久治安,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写母亲,要读懂母亲。母亲是伟大的、无私的。由于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母亲大多没有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在平凡的、烦琐的工作和生活“小事”中度过一生,而她们的一生肩挑两副重担,既要干好工作,为事业奋斗,又要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再多的苦集于一身,她们不辞劳苦、迎难而上、默默奉献;她们把更多的爱倾注在子女身上,她们省吃俭用,节衣缩食,为了子女,她们舍弃了最爱。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舍不得花,有病也舍不得花钱上医院,为了子女,她们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她们给子女的爱从不讲任何代价,她们把子女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都看得无比重要、无比珍贵,感到无比自豪和满足。她们心中只有子女而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正如俊玲先生写母亲那样,在她的记忆中,母亲为了挣钱养家糊口,给鞋厂纳过鞋底,为邻居做过衣服、织过毛衣等等。而子女们为母亲给他们做的结实又合脚的鞋子、合身又好看的花裙子而感到无比幸福,去向别的孩子炫耀。正是母亲无私的爱、无私的奉献,子女们才得以在母亲的羽翼下得到庇护,得到哺育,得以茁壮地成长。为了子女母亲牺牲了多少欢乐,牺牲了多少爱情,牺牲了多少精力和时间,甚至生命。她们在哺育子女的煎熬中由青丝变成了白发,原来秀美白皙的脸庞被皱纹所覆盖,却不要子女的一丝回报,只要子女们生活的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满足、最大的快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作为子女,要理解母亲的一片苦心,要继承和发扬母亲的美德。

孝敬父母是人世间一大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父母为子女操劳一生,理应得到回报。作为子女要关心父母,疼爱父母,体恤父母,知恩图报。乌鸦都有反哺之情,何况为人子女,要经常和父母谈心,了解父母的喜好,主动给父母买件衣服、买件首饰、买双鞋、买件他们喜欢的小礼物,逗他们开心、快乐。要经常了解他们的疾苦,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消除烦恼,有病早医,无病保健,使他们健康长寿。在外工作的子女,要在周末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干点家务,唠唠家常,以消除他们的烦恼和孤寂。

现在社会和谐发展,人们的收入高了,生活条件好了,有条件陪同父母去观光旅游,让他们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了解祖国建设的新成果,了解社会的发展,享受快乐和幸福,享受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成果。人的一生,既漫长又短暂,为人子女要在父母健在之时,好好地孝敬,尽到做子女的责任,让父母开开心心每一天,不要在父母百年之后,留下终生遗憾。可以这样说,俊玲先生在孝敬父母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一些年轻人可能还体会不到这一点,只求向父母索取,当“啃老族”,还有个别的子女,在父母年老体弱多病时,拒之门外,不闻不问,不赡养父母;有的子女甚至为了父母的一点遗产而对簿公堂,反爱为仇。这样的不良现象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将会受到社会的唾弃和鞭挞。

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正气,让孝敬老人、关心父母、尊老爱幼的社会公德、家庭关德、公民的道德蔚然成风。愿天下父母健康长寿,欢心快乐,幸福百年。

是为序!

郎万海

2010.11.30

后记

利用业余时间拉拉杂杂地终于将自己的一点心思写完了,但是似乎又意犹未尽,总觉得我还有很多很多话要给母亲述说。母亲在世十多年来我似乎觉得母亲还在我的身边,关心着我,爱护着我。在我心情不好时还总是喜欢向母亲述说点什么,遇到什么高兴的事我也想向母亲述说,如今我终于以文字的形式把与母亲有关的我记忆中的一些事写了出来。当然母亲不认识字,我要到她的坟前,我要一字一句地念给我的亲爱的母亲听。啊!父亲就在母亲的身边,二老是会听到我的心声的。我要把我的文字化做泪水滴进坟墓,滴进二老的心里,我要把我的文字寄托给鲜花,让它化做滴滴甘霖渗入我父母的身体,使父母感受到我的一点一滴的思念。我希望我的深情厚意化做春风每到阳春三月就会吹绿父母坟头的小草。

去年的秋天也是十月,我去给父母亲扫墓,突然空中一声雁鸣,势头望去我发现一群大雁变换着队形出现在空中,紧接着就又出删了很多声音参差的雁,像这样一大群雁我很多年没见过了,那天真是太奇妙了!正在我眼嘹望它们时,它们刚好变幻成两个“心”字,从空中掠过,我一直泪眼婆娑地追视着大雁飞向远方,直到它们消失在遥远的天边……当时我想鸟儿是有灵性的,它们为什么在此时出现在此地的上空,是偶然的巧逢还是天赐的缘分。不管是什么原因,我真心地愿大雁传递深情。我想它们一定把我此时的心情,把我的祝愿,把我的兄弟姐妹的祝愿,把父老乡亲们的祝愿,把一切善良的人们的祝愿,把我们所有儿孙们的祝愿,带到了关注着我们的父母所在的天国。亲爱的父母——当你们看到我们姐弟及我们的后代都在努力奋斗,团结和谐,生活幸福,我想这是我们对你们的最大的告慰!

我写这本书时得到了宁夏轻纺工业局领导和同仁们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也承蒙我的老领导、老战友万海先生不惜拔冗为该书作序,我倍感亲切,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5: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