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亡关头的太行山区,国共携手,根据地军民前赴后继,誓死御侮,以热血和生命铸就太行精魂。
“大东亚圣战”的兵员和物资基地,处处成了侵略者的坟墓。太行山反“扫荡”战斗最悲壮的一幕终于拉开。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一座普通小山村展示出了不可战胜的民族尊严。一场戏唱了六十多年,告慰逝者,激励后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太行英魂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韩征天 |
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族危亡关头的太行山区,国共携手,根据地军民前赴后继,誓死御侮,以热血和生命铸就太行精魂。 “大东亚圣战”的兵员和物资基地,处处成了侵略者的坟墓。太行山反“扫荡”战斗最悲壮的一幕终于拉开。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一座普通小山村展示出了不可战胜的民族尊严。一场戏唱了六十多年,告慰逝者,激励后生。 内容推荐 “大东亚圣战”的兵员和物资基地,处处成了侵略者的坟墓。 太行山反“扫荡”战斗最悲壮的一幕终于拉开。 在敌人的屠刀面前,一座普通小山村展示出了不可战胜的民族尊严。 一场戏唱了六十多年,告慰逝者,激励后生。 同样深重的民族灾难,使他们从异国他乡而来,披坚执锐、义无反顾。地战死在了这块陌生的土地上。 诗人以愤怒的铁拳拒敌,将诗篇散落在大山上。 在提到太行山时,一位老将军动容地说了十二个字:子弟兵的母亲,八路军的摇篮。 邓小平主政太行局,根据地建设掀开新的一页。 目录 第一章 不欢而散的握手 第二章 国难当头 第三章 夜幕下的毒箭 第四章 太行山上一小村 第五章 太岳来的急电 第六章 砥柱立中流 第七章 激战前夜 第八章 将星悲殒 第九章 摧不垮的长城 第十章 太行山上阿里郎 第十一章 散落在大山上的诗行 第十二章 战火中的号角 第十三章 太行红嫂 第十四章 英雄的故乡 第十五章 彭德怀夜点名 第十六章 愤怒之山 第十七章 关山度若飞 第十八章 尊严不可战胜 后记 试读章节 接近安平村时,岩松义雄的心突然有些烦乱。 吉普车在崎岖的村路上巅簸着。扬起的尘土,像一片黄色雾霭弥漫在天地之间。透过车窗望去,素有“米粮川”之称的河东大地却是一片疮痍。田野里,人迹罕见,已经泛黄的麦子在杂草的簇拥下,显得有气无力。再远一些的地方,是一片不大的杨树林。稀疏的枝干暴晒在烈日中,更使人感到了暑气的憋闷。 这是1942年5月4日。日本华北方面军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正式谈判,将在这天进行。 为了这次谈判最后的成功,日军华北方面军派出了一个高规格的代表团。他们是华北方面军参谋长安达二十三中将、驻晋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中将和参谋长花谷正少将。议题也是双方事先商量好了的,共有四项内容: 一、5月5日在安平村会见: 二、撤销双方一切(敌对的)通告: 三、(日军)解除对山西军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 四、山西军恢复停战协定时的状态。 5月3日,安达和岩松义雄一行提前来到了距吉县县城最近的一个日军据点,等待他们已经紧锣密鼓筹备了很长时间的“对伯工作”的最后分晓。 “对伯工作”是由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垣亲自制定的,并得到了日本天皇的批准,由岩松义雄的前任筱冢义男和日军第一军原参谋长田中隆吉直接组织实施。该计划的得名,是因为阎锡山与日军的首席联络代表阎宜亭是阎锡山的侄子。此外,阎锡山还有一个重要的谈判代表叫梁延武,是阎锡山的堂妹夫,曾在日本留学,深得阎锡山的倚重。抗战爆发后,梁延武统管阎锡山的宣传文化工作,还曾以进步文人的面目主办过《民族革命》等报刊。 日军“对伯工作”的计划是: 第一、方针 对伯工作今后的指导方针,应坚持我方严肃态度和适应机宜的各种策略,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给以更大的压力,从而使“伯”迫于现实,痛感焦虑,终于不得不放弃多年来的梦想,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屈服,与我进行合作。 第二、要领 1.适时通告废除基本协定: 2.日军在表面上要坚持不以“伯”为对手; 3.加强对山西军的经济封锁,并迫使驻汾南的第三四军等撤退到汾北山区,以加强对“伯”的压迫。根据情况,解除该部队的武装,以及分化山西军的部分队伍; 4.如“伯”提出请求,应相机行事,经批准后重新签订切实可行的合作协定。 这项计划,“只有指定的首脑人物了解,在陆军省内部也只限于少数人知道”。负责执行此项计划的是华北方面军和驻守山两的第一军。岩松义雄在一次兵团长集会上的训示中,这样强调了此项计划的意义:“通过阎锡山的加入南京政府,以促使抱机会主义态度的反蒋将领挺身而出,从而打开重庆政权崩溃的缺口,同时以此向中外进行宣传,以期有利于促进中国事变的处理。” 为了保证该计划如愿以偿,第一军在与阎锡山互派联络代表的同时,还特意委任阎锡山的旧部苏体仁为山西的伪省长,以示“大日本皇军”的亲善与友好。同时,第一军与阎部队正面接触的第37师团、第41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6旅团还接到命令,要对阎锡山的部队采取怀柔政策,保持友好联系。 抗战前,苏体仁在任绥远省政府的财政厅长时,就与日本人勾勾搭搭狼狈为奸。由于他曾是阎锡山的部下,又能讲一口流利的日语,就成了日伪政权的首选人物。而对苏体仁来说,当这个伪省长,既能抬高自己在阎锡山面前的身价,又能利用与阎锡山的“办事”,而为自己留条“后路”。(果然,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曾以汉奸罪通缉苏体仁,但苏体仁摇身一变,却成了阎锡山派往吉县的接收大员。军统局派人到山西把苏体仁抓捕后,又被阎锡山以“事前奉派有案之参加伪组织反奸人员”为名,将他保了出来,并派往日本为其工作,使之彻底逃脱惩罚。)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阎锡山的处境就越来越困难,日本人决定趁机招降他,苏体仁也觉得为主子“立功”的时候到了,自然不甘寂寞,开始在日阎之间穿针引线。所谓的“苏会长方案”,就是苏体仁在吃透了双方真实的态度之后,搞的一个折衷,目的就是先让日阎坐到一起谈谈再说。 然而,“对伯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1939年抗战初期,日军便开始对国民党军实行诱降和瓦解政策。作为日军侵华文学和“笔部队”的代表性作家之一的上广田,曾写过一篇在当时日本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建设战记》。其中,这样记载了日军士兵对阎锡山的印象: “对于阎锡山,我们的感觉是,他虽然是代表着敌人的一方,是当前的关键人物,但我们对他是很有好感的。我们都听说,阎锡山本人很有心投降我军,但由于受到中央方面的牵制,他没有办法。我们对他抱有同情。” 从1939年开始,占领五台的日军两次通过阎的亲戚向阎送交劝降书,未达到目的。次年夏,田中隆吉由日军东京大本营参谋部调任山西派遣军参谋长后,即通过伪省长苏体仁与阎接上关系,再次向阎进行诱降,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岩松义雄接手“对伯工作”后,采取政治诱降、军事打击和经济封锁三管齐下的策略,曾迫使“优柔寡断”的阎锡山在左顾右盼中,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1941年9月11日,终于与日军签署了一个基本停战协议。一个月后,双方又进一步缔结了停战的实施细则。但是,阎锡山虽然在口头上答应发表脱离国民政府的“独立宣言”,却迟迟不肯付诸行动。这不能不让岩松义雄感到恼火,他甚至想以武力来迫使阎最终就范。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P7-10 后记 2005年8月中旬。坐落在太行之巅的长治,进入了一年四季中最炎热的日子。可是,今年气候却极为反常。太阳被厚厚的云层遮盖着,淅淅沥沥的雨也几天来一直没有停过。气象预报说,天气可能要到17号之后才会转晴。这使我们感到了一丝忧虑。因为在此之前,长治市有两项重要的活动要举行:一是8月16日山西省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大会,将在长治市所辖的武乡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广场上举行,二是第二天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也将在这里进行慰问演出。对长洽市来说,这是两件大事。它标志着这座城市,对发生在60年前那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纪念活动,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太行山上》这支亲切却又久违了的旋律,一直荡响在这座城市的上空。60年前在这块土地上,用鲜血和烈火铸就的光荣与梦想,也带着一种遥远的呼唤,再次鲜活地回到了人们的记忆之中。那天晚上,也是细雨飘飞。长治市的八一广场正在举行一场群众歌咏晚会,去的观众很多,还有许多人没有带任何雨具。我想,这种磁场效应并不在于晚会的本身,而是来源于人们心中的一种难以忘怀的情结。就像我们每个人心里总有一些珍藏一样,一个民族也应该有着自己永恒的记忆。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一种以民族的尊严、民族的气节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人文立场,需要一种以道德和道义为审美判断的心理支撑。而当时,我的心情却有些沉郁。因为来晚会现场之前,我刚刚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 大约是下午6时左右,市委宣传部的同志把既没有作者姓名,也没有拍摄地址的一张历史照片,送到了我所负责的报纸,希望能通过我们寻找到上面的主人公,这也是“心连心”艺术团编导们的一个创意。他们想通过把照片上的主人公请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前的晚会现场,进行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从而牵动观众的情感神经,并将晚会推向高潮。 这是一张儿童团员的合影照,摄于1937年底,也就是八路军初上太行山之时。十几位儿童团员列成了三排,充满稚气和童真的眼睛中,有一些坚毅,也有一些困惑。战争,毕竟不应该是他们这个年龄的人所应当承担的事。但是,这些异族侵略者来了,它们的铁蹄在肆无忌惮地践踏我们美丽的家园。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这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战争,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抑或是生命的轨迹。于是这些本该是在祖母或母亲怀里撒娇,本该是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读书、或是帮家里大人在田野里耕种的孩子,凭着一种本能的爱憎,拿起了陌生的红缨枪。 坦率地讲,这张照片我和我的同事们以前都曾见过,只是没有认真去读去思索罢了。很快,我们查找出了这张照片的出处:它是1937年底,决死一纵队的一位宣传干事在沁源县王陶村所摄。于是,我们立即派出了两位记者,冒着酷暑与雷雨奔向了百公里之外的王陶村,我们的报纸也由此推出一个栏目——《寻找抗日小英雄》。 两天之后,事情有了答案:照片上的儿童团员现仅存三位,其余的已在战争年代抑或是和平建设时期全部牺牲和去世。这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的作者也查找到了,他叫奕仲丹,上海人,是当年太行山上的文化战士,1972年曾重返王陶,现已去世。三位健在的儿童团员中有两位84岁了,一位是周力老人,当年的儿童团长。据他回忆,儿童团的组织者是当时村里义务小学的教员武养民,是我党的地下党员,许多抗战歌曲是他一句句教唱会的,儿童团员也是他一个个组织起来的。第二年2月,17岁的周力就加人了党组织,随后又到晋豫省委学习,毕业后在八路军联络处、沁源三区等地的抗日武装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周力又随陈谢大军南下,一直打到了云南,离休前为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第二位儿童团员周卿1942年参加八路军,曾任连指导员,解放后转业到河南省郑州市工作,1987年离休。第三位儿童团员是今年79岁的杨虎林老人,当年的儿童团也数他年龄最小,只有11岁。随后在他17岁时成了村里的民兵,随八路军参加过许多战斗,最远的一次支前曾到了几百里之外的吕梁,时间长达半个多月。1948年,杨虎林参军,参加了解放临汾等著名战役,后因家里出现意外情况而请假回乡,从此与部队失去联系。后他又重新当了民兵,随部队打过介休、太谷等地,直到解放后才返乡务农。 三位儿童团员,目前周力的生活状态最好,每月有近三千元的离休工资。他一生育有三儿两女,有的在上海工作,有的在部队院校,还有的远在美国。目前他与老伴随小儿子一起生活,安享着平静幸福的晚年。其次是周卿,他每月也有1500多元的离休费,育有四男三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二儿子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曾使他很长时间才从一种痛苦的煎熬中摆脱出来。相比之下,杨虎林晚年的生活就显得有些凄凉。他没儿没女没老伴,自己孤身一人守着三间老宅度日。前几年身体尚好时,他靠给附近的煤矿看门房,还有一些微薄的收入,现在只能靠村里和远在北京侄儿的救济生活。 其实,在太行山上的山旮旯儿里,还有不少像杨虎林这样被生活淡忘了的抗战英雄。在开设《寻找抗日小英雄》栏目之前,我们还曾开设了一个《永不忘却的记忆——走访太行老房东》的栏目,先后发了一百多篇图文稿件。有许多当年为我们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房东、老民兵和老战士,他们晚年的生活都让我们唏嘘不已。但是他们精神的充实心态的平静,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1942年,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最为艰苦的一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人为了确保华北“大东亚圣战兵员与物资基地”的地位,纠集了近二十个师团的兵力,对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战火几乎把太行山变成了一片焦土。然而,在这悲壮的一幕中,他们中有多少人置生死于不顾,勇敢地担负起了历史赋予自己的角色。前几年,一位老将军重返太行山,来到自己当年老房东的家里。当他看到几十年之后,这里的乡亲们大多依然生活在贫穷中,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临别时,他执意要放下一笔数目不算小的钱。主人推辞不过,就轻轻地从里面抽取了一张,说心里只要有我们,就够了。 在纪念大会和“心连心”的演出现场,长治市委市政府特意请来了一百多位当年的老八路、老民兵和老房东的代表,请他们当贵宾坐到了观众席里最突出的地方。他们中间有当年身经百战的老将军,有屡建奇功的战斗英雄,也包括左权将军之女左太北,刘伯承元帅之子刘蒙、陈赓将军之子陈智建、肖华将军之女肖霜等将帅后人,还有米勒的日本妻子中村京子、日本觉醒同盟的前田光繁等国际反法西斯战士。武乡这座太行山上的小城,连日来在浓浓的回忆中,品味着自己的红色荣光。 杨虎林和远在郑州的周卿也被用专车接来了。晚会的编导们把他们的相见放到了最高潮。为此还把那张儿童团员的照片,放成了4×6米大的背景图案。央视主持人朱军、董9即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这张图片的故事,然后把周卿和杨虎林请上台……那一刹那,掌声如潮。 雨终于停了。太阳撕开云絮,把一缕金色的光芒,洒在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巍峨的建筑上。嘹亮的军歌再次响起,它把已被岁月尘封和凝固了的记忆,如带着残冰的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漫上人们的心堤时,我看到这些老兵们有些佝偻的身板挺直了,颤微的手缓缓扬起,向着那面鲜红的旗帜行了一个军礼…… 我知道,短暂的晚会即将结束。这些在那场狼奔豕突、波澜壮阔的战争中,曾铸就无数荣耀的老人们,也将各奔东西,再次回到他们原来的生活状态中。对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可能是今生最后一个庄严的时刻,最后一个庄严的军礼,但是和平的阳光已经慰藉了一切。在演出结束之时,看到如潮水般的少男少女们奔向后台去找那些大牌歌星签名留影,一位曾参加过1942年反“扫荡”战斗的129师老兵,目光中竟是那样充满了慈祥与宽容。 他的目光让我揣摩了许久。事实上,当2005年的新春伊始,我开始这部书稿的写作时,脑海里就浮生出了一幅挥之不去的画面,那就是在和平的阳光照耀下,宁静而勃发着生机的太行山在抖落了昨日战争的硝烟之后,所有的记忆已凝固成它深深的蕴藏、烂漫的鲜花、茂盛的林木和涓澈的河流。虽然随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它昔日的辉煌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成为一种久远的怀念。 感谢所有支持与帮助过我的朋友们和同事们,在这部书稿中同样闪烁着他们智慧与心血的光芒。当我写上述文字时,正是2006年的春节。浓烈的爆竹伴随着飘飞的瑞雪,昭示着来年的丰收。而我也将从历史的沉思与回望中抽身而出,开始新的工作。一切都将沿着生活本来的轨迹前进。只是没想到,这个稿子一放又是两年多。直到最近,又有朋友们鼓励,希望能在建国60周年之际,这本书能够得以问世,告慰那些为了共和国而长眠在太行山上的英烈们。 我无法拒绝。尽管这本书对那段不应忘却的记忆,反映得并不充分和全面。 韩征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