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专业的文学评论集,收录了近二十多年来21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点评,从90年代的获奖者德瑞克·瓦尔科特,到2008年获奖作家勒·克莱齐奥,从国人耳熟能详的小说家托妮·莫里森、帕慕克、库切,到国内文学界宣传较少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还有布罗斯基、大江健三郎……作者笔势跌宕,文气充沛,都条分缕析,一一写来。而且所有评述都是针对获奖词的展开和深化,是目前最齐全、可靠的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主题评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诺贝尔文学奖传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瑞典)万之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专业的文学评论集,收录了近二十多年来21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的点评,从90年代的获奖者德瑞克·瓦尔科特,到2008年获奖作家勒·克莱齐奥,从国人耳熟能详的小说家托妮·莫里森、帕慕克、库切,到国内文学界宣传较少的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还有布罗斯基、大江健三郎……作者笔势跌宕,文气充沛,都条分缕析,一一写来。而且所有评述都是针对获奖词的展开和深化,是目前最齐全、可靠的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主题评述。 内容推荐 这部著作的作者万之,又是学者,又是作家,又是翻译家。在这部著作里,他画出了2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肖像。其中两位——1974年得奖的马丁松和1987年得奖的布罗斯基——很明显是作者的知音作家。其余的是1990年到2009年得奖的作家。 目录 序 马悦然 自序 第一辑 逝者长存 露珠映射的大干世界——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瑞·马丁松与自然哲学 四海无家、四海为家——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斯基印象 帕斯的人格之重——纪念199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 明日黄花再生香——纪念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家、英国戏剧家哈罗尔德·品特 第二辑 文学有道 我为人民大众写作——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葡萄牙小说家萨拉马戈评说 给历史涂上诙谐幽默的黑色——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德国小说家格拉斯评说 “一”以贯之的文学之道——解读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籍中文作家高行健 他为历史出庭作证——评2002年匈牙利籍犹太小说家凯尔泰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出世的精神入世的文学——与马悦然谈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家库切其人其作 第三辑 文化多元 为什么是德瑞克·瓦尔科特?——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家德瑞克·瓦尔科特评说 她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家、美国小说家莫里森评说 抛给一个民族国际主义作家的花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评说 殖民文化嫁接的果实——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籍印裔小说家奈保尔 文明废墟上升起的新星——评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小说家帕慕克 我的祖国是毛里求斯——介绍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 第四辑 传统新人 一个自然主义者的重生——介绍1995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奖作家、爱尔兰诗人希尼 文学圣殿里的丑角——评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意大利戏剧家达里奥·福 政治与文学的吊诡游戏——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地利戏剧家叶利涅克评说 只有女人更懂她——有关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 无家可归者的文学家园——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家缪勒评说 瑞典学院院士一览表 跋:人类文学的凯旋曲刘再复——读万之《诺贝尔文学奖传奇》 试读章节 一个超前的环保作家 至今为止,哈瑞·马丁松在中国依然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瑞典作家,不如其他瑞典作家如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塞尔玛·拉格洛夫、阿丝特丽·林德格伦等那么有名,尽管他是瑞典文学的经典作家,是瑞典文学界公认的继斯特林堡之后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因此,瑞典学院在1974年让他和另一位瑞典作家艾伊文·雍松分享那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据我所知,马丁松的作品至今还没有一本完整的中文翻译著作出版。1997年,我曾经翻译过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荨麻开花》部分章节,发表在南京大学当年出版的《当代外国文学》上。这大概是他的作品首次被介绍到中国,作为第一个介绍者,我感到很荣幸,但遗憾全书还没有中文译本出版。2004年瑞典庆祝马丁松诞辰百年,举行一系列活动,包括皇家剧院上演其唯一的剧作《魏国三刀》,是中国唐朝历史背景的作品,因为参加演出有中国编舞人员,不懂瑞典语言,我还翻译了整个剧本,但译本也并没有在中国出版。 当然,即使在世界上,马丁松的知名度相对来说也不高,不如前面提到的斯特林堡、拉格洛夫、林德格伦等。这里当然是有些原因的。瑞典学院网站上有介绍马丁松的专门文章,作者拉森承认,即使诺贝尔文学奖也没有“提升(upswing)”马丁松的国际声誉,他在国外还是“相对来说无人知晓”。一个主要原因是马丁松本土色彩非常强烈,非常民族化乡土化,他的文学语言有典型的瑞典南部地方特色,频繁出现各种当地花草植物的名称,而他还“使用自创的语言结构和词汇”,所以翻译成其他语言就非常困难,各种语言的译本都不多,在其他语言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影响自然有限。 马丁松受到冷落的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思想和艺术创作有一定前卫性,而同时代人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当别人还在对现代文明高度赞赏的时候,马丁松就已经对大工业和技术发达的社会野蛮掠夺自然资源式的生产方式表示不满。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和广岛原子弹轰炸后恐怖的结局,使他对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持否定态度,不是政治性的否定而是出于自然的否定。所以,马丁松确实算是最早的环保作家和“生态主义”诗人。现代工业技术给马丁松带来的忧虑很早就明显反映在他的第一本原创性小说《失去的美洲豹子》中,也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诗集《茨卡达》、《图勒的青草》以及《大车》等作品中。对于未受破坏的自然的呼唤之情,以及呼吁人类对自然的责任感,还表现在他死后出版的诗集《沿着回声的小径》及《多丽德人》中。和这些诗集中对自然的赞美相对照的,是在1956年创作出版的幻想史诗《阿尼亚拉号》中描写了自然的灾难。这首长诗描写宇宙飞船“阿尼亚拉号”如何把人类撤出被毁坏的地球,但飞船控制机制也遭毁坏,飞船上的人类最后被抛入了空荡无边而寒冷的外星空间。诗人对未来的预见以及充满幻想的风格,使这部作品被文学评论家赞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星球之歌”,是当代世界文学史稀有的史诗作品,因此也奠定了他作为继斯特林堡之后瑞典文学最伟大作家的地位。 马丁松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发表过很多哲学散文,提出了环保问题和生态问题,发展了自己的“自然哲学”理念,并借用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反对城市化。能具有这样的生态和环保意识,并用文字文学形式向全人类发出警告,这在全世界的作家中都是非常超前的,比世界上很多生态学说的开拓者都要早。 马丁松写作的题材当然非常广泛,不仅关注环保,还涉及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面对的很多重大问题,所以拉森也指出:“马丁松的写作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二十世纪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社会不公和专制,包括战争与和平,包括商业文化与汽车文化,包括核武器与环境破坏。”可以说马丁松也还是个预言家,预见了现代社会未来的“全球化”中会出现的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近年来,马丁松在瑞典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2004年瑞典文化界举办了很多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世界各国翻译马丁松的作品日渐增多,日本最近就翻译出版了他的长诗《阿尼亚拉号》。 一个作家的创作,能够既有乡土气息,又有广阔视野,地方性与国际性结合,甚至有透视宇宙的全方位观点,这样的结合实在是比较独特的,像是一个预言者,能在水晶球内看到未来道破人生机密,所以瑞典学院颁奖词称赞他的写作“捕捉了露珠而映射出大千世界”,这一句话非常简短,其实内涵丰富深厚而又准确到位。它能反映出小和大、微观和宏观的关系,而最主要的,还反映一种特殊的自然和宇宙观,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然哲学”。“捕捉露珠”一词形象说明他对自然而微观的世界的兴趣,而“大干世界”一词反映他对宏观世界的观察和思考,两者结合则表达他对自然和宇宙的关注。 当今的世界,不少“作家”是从孔方兄的钱眼中看世界的,还有多少作家能够注意到早晨“草丛”中的露珠?或者说,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没有了“草丛”,自然也就没有早晨的“草丛”上的露珠?那么,谁还能更进一步从这微细晶莹的自然造物中透视大干世界?马丁松这样的作家,如今大概是寥若晨星了。 …… P3-6 序言 这部著作的作者,我的友人万之,又是学者,又是作家,又是翻译家。在这部著作里,他画出了2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肖像。其中两位——1974年得奖的马丁松和1987年得奖的布罗斯基——很明显是作者的知音作家。其余的是1990年到2009年得奖的作家。 万之跟马丁松是有缘分的。属于瑞典最优秀现代作家之一的马丁松对中国文化,尤其是禅宗哲学,非常感兴趣。瑞典学院的颁奖词“因为他的写作捕捉了露珠而映射出大千世界”表示瑞典学院也重视马丁松的禅宗思想。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很少译成外文,因此在北欧以外几乎默默未闻。在北欧呆过二十几年的万之精通挪威语和瑞典语。他不仅读过马丁松的主要著作的原文,也翻译过马丁松的自传性小说《荨麻开花》和他以唐朝历史为背景创作的戏剧《魏国三刀》。 给万之印象最深的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是布罗斯基。听过布罗斯基朗诵自己的诗歌之后,万之才明白现代诗歌的形式和音乐的节奏间依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万之的获奖作家肖像多半是展开瑞典学院的颁奖词的意义。学院的颁奖词有时非常不容易译成中文。主要的原因是其内容丰富而篇幅又缩短到最低的限度。另一个原因则是多数的颁奖词用的是汉语所不具有的关系字句的形式。全靠颁奖词的译文的观察者常常容易误会其原来的意义。自认为是瑞典学院与诺贝尔文学奖的专家有时也搞不清楚颁奖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可笑的是有的观察者连瑞典学院的称呼都搞不清楚,将它说成什么皇家学院或者文学院。 评价文学作品当然是一种主观的活动:自己欣赏的作品别人也许不会欣赏。评价的标准也依靠个人的意识形态、审美的能力、自身的经验和人生观等等。 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肖像的任务实在是一份苦差事。因为瑞典学院的评选的结果常常出人意料之外,事先不能准备,可是约稿的报刊希望尽快发表。你要是以前读过得主的一些著作就比较好办。要是没有读过的话就得另外想办法。2007年的获奖作家莱辛夫人令万之难堪:怎么能评价一位你没读过的作家呢?瑞典语有一个俗语说“遭到厄运时,帮手在身旁”。万之的贤妻安娜不仅是汉学家和优秀的翻译家(她最近十几年翻译过三十几种当代中文作品),她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安娜当然读过莱辛夫人的好些著作。万之的幽默感很强的题名为“只有女人更懂她”的文章里安娜有机会又修理她丈夫,又讪笑瑞典学院那些大男人主义的老头子。骂得好! 我们真需要的是在东西方之间建造沟通的桥梁。通过他的文学方面的训练和修养万之取得了建筑这种重要桥梁的资格。这个著作应该算是这种桥梁的一个重要基石。 马悦然 2009年12月 后记 人类文学的凯旋曲——读万之《诺贝尔文学奖传奇=》 刘再复 5月中旬,万之(陈迈平)把他的新作《“一”以贯之的文学之道——解读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籍中文作家高行健》寄给我。他知道我写过《高行健论》,对此文会有兴趣。果然,我读后真是惊喜不已。这篇大约一万字的文章,不仅把高行健为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得一清二楚,而且把高行健这个“形象”活生生地清晰地勾画出来了。这可不是空头文章,而是一篇严谨、丰富、生动、扎实的历史见证。我知道,此文只有万之能写出来,他拥有“地利”,身处瑞典;又有“人和”,认识瑞典学院的数位院士;更重要的是他自身的条件,有思想、有才华,真懂文学,真爱文学。我虽然熟读高行健的作品,也了解他一些成功的原因,但读了万之的文章,却深感自己未能抵达的精神高地仍然很多,对高行健的认识也没有他那么透彻。例如文中说到,瑞典艺术家布·拉森制作的授予高行健的奖牌(奖金、奖状和奖章之外专门为每年的获奖作家特制的奖品)作了这样的特别设计:一块军服绿的铜质底板上有成行成列的红色星星,而中间镂空,是中国传统楷书“一”字形状。对此,有两则评论让我震撼。一则是瑞典学院常务秘书、诺贝尔文学奖评审骨干恩格道尔的解释,他说这个设计“象征一个人通过文字从权力中走了出来,而且在权力中找到了一个洞,一个属于个人的空间。”说得多好啊! 除了恩格道尔的评论,还有一则就是作者万之本人的评论,他说: “我也很欣赏这块诺贝尔奖牌的设计,确实形象概括了瑞典学院对于高行健的理解与称赞。奖牌上的这个‘一’,就是‘独一无二,之‘一’,它代表的其实不仅是一个优秀作家的条件,也是表示一个独立独特的个人,是这个星球上每个个体生命的价值所在,这也正是‘普遍价值’的应有之义。《灵山》也好,《一个人的圣经》也好,还有高行健的众多剧本也好,这个‘一’贯穿了他的全部创作,个人独立性和自我生命价值一直是在他的求索思考之中。” “一”就是“独一无二”,在这个星球上创造没有先例、没有第二例、他人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作品,这就是高行健获奖的全部秘诀。万之这“一”笔,明心见性,击中要害了。这“一”笔,岂止是对高行健创作的透彻说明,也是对于所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天才作家的透彻说明。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请万之把他所写的描画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其他文章都“传”过来让我看看。于是,从布罗斯基、格拉斯、帕慕克、帕斯到奈保尔、库切、品特等等,一篇篇读下来。阅读中我多次想停下来做笔记,其中精彩的引语和评语实在很多,但又停不下来,整个目光和灵魂全部被这些人类的钟灵毓秀所抓住,只能跟着走到底。 这些作家,这些万之笔下的精英形象,一个一个都不一样,但都那么有意思,那么有头脑,那么有思想。他们一个个对世界、对人生、对文学都真有看法,真有见地。不管你同意不同意,但你不能不承认,这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个人的声音,这是真实的、绝不欺骗读者的、充满智慧的声音。什么是个性?这一个一个的个案,一个一个全然不同的形象,都在回答你。我佩服万之,他描写的不是“一个”奇人,而且是分布在地球各个角落挥洒不同文字文体的“一群”奇人,而每个人的特别处都勾勒得如此明晰,真下功夫了。阅读功夫,研究功夫,比较功夫,思索功夫,写作功夫,全都投下了。 通读了全部书稿后,我自然地萌生出一个概念:凯旋曲。所有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家能够赢得这份世所公认的光荣,都是精神价值创造征途上的凯旋。凯旋不是终结,而是迈向更高层面的起点。而万之的文章,每篇都是为成功者唱出的凯旋曲。最为宝贵的是,这些凯旋曲,不仅是真诚的礼赞,而且是人类文学天才创作经验和世界思索的荟集、汇聚和提炼。其中有对诗意人生的热情的讴歌,更有对精神创造经验理性的思索和认真的研究。每一曲都是嘹亮的、雄健的,但又都是冷静的、深邃的。作为一个终身的文学研究者,我听了这些充满思想的凯旋曲,整个心灵境界获得了提升,许多困扰的问题得到了回答。 获得提升,是每个诗人、作家都告诉我,诗人就应当像诗人,作家就应当像作家。独立不移,独行其道,独创格局,远离权力、功名、功利、集团、市场,这才是诗人本色。诗人到地球上来一回,要的只是诗,不是诗外之物。万之在展现布罗斯基形象时(《四海为家四海无家》),给这位从前苏联流亡到美国的俄罗斯诗人三个定语——三个小标题:(一)不为国王起立的诗人;(二)四海无家、四海为家的诗人;(三)纯粹的个人主义诗人。当庆祝诺贝尔奖颁奖九十周年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国王王后公主王子出现、宾客们全都站立起来的时候,唯有布罗斯基夫妇俩没有站起来。这不是矫情,而是布罗斯基一以贯之的骄傲,特别是面对权贵的时候,更是如此骄傲。他宁肯让人说“不礼貌”,也不能改变这种骄傲。诗,天然地与帝国对立;诗人,天然地拥有超越世俗的高贵。正是这种高贵与骄傲的守持,使得他四海无家也四海为家,使他在强权的压迫下高高地昂起头颅,使他宁肯充当“国民公敌”也要把照明黑暗的一点内心的亮光放射出来。万之说:“人生是应该有精神导师,即使快要走向坟墓,最后的黑暗路程也需要这样的精神照明”,他从布罗斯基身上找到了精神导师。这一诗意导引当然不应被万之所“垄断”,作为读者,我当然也要分享一滴光明。 获得回答,是每个诗人、作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文学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智慧是什么。没有一个人作出独断的解答,但是,从不同的声音中我也明白了他们的共同的追求。诺贝尔临终的遗嘱提到把文学奖授予体现人类理想的作家,这个“理想”到底是什么理想?瑞典学院所遵循的“理想”到底是何种精神指向?原来,这个理想,并非政治理想,也非社会理想,更非任何幻象和乌托邦,而是文学本身的理想——文学本身的伟大憧憬与人类心灵的伟大憧憬相叠合的理想。这种理想是内在的,充分个人化的,充分文学化的,充分“人文”化的。不管是诗人、作家曾经扮演怎样的世俗角色,是左派角色还是右派角色,但是他们进入文学时都扬弃世俗角色而沉浸在精神的深渊与审美的自由大天地之中。万之笔下的这些天才作家,来自不同国度,来自不同的政治立场,但是他们却在一个点上相逢,这就是在见证历史、见证人类不死的良知这个点上相逢,都在人类的精神价值创造的最高水平线上相逢,都在共同的拥有永恒光明的火炬家园中相逢。 对于万之的才华,我在十六年前就有所感觉。1992年秋季,我应罗多弼教授的邀请,到斯德哥尔摩大学东亚系担任“马悦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客座教授”。1993年5月,系里召开规模甚大的题为“国家、社会、个人”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数十位著名学者作家出席了会议,而这个会议从头到尾,主要担任组织工作的是万之,其组织才能让我佩服,更没想到他提交的题为“整体阴影下的个人”的论文,写得非常深邃、精彩。李泽厚当时读了参与会议者的全部论文之后告诉我,他很欣赏万之的那篇文章。会议之前,李泽厚从未见过万之,其评价只是对于文章水平的客观判断。十六年过去了,这次读他的“传奇”,更觉得他又有了新的飞跃,比十六年前更深邃,更有思想了。毫无疑问,他无愧为东西方文化共同培育的学者,已经坚实地站在了世界文学评论的舞台上了。 此刻我在格外宁静的北美落基山下读书、写作,过着兼得大自在与小自在的生活,千虑已过,万念归淡,唯有好作品好思想能让我兴奋,感谢万之写了这么多的好文章,带给我这么多阅读的快乐。 2009年6月6日写于美国科罗拉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