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长期以来处于停滞之中?为什么中国人没有首先兴起近现代科学?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首先兴起民主政治?为什么中国人缺乏信仰精神?为什么中国人缺乏求知精神?为什么中国人讲“礼”而不讲理?为什么中国人重做人而不重做事?为什么中国人难以合作?为什么中国人孝而不忠?为什么中国人的生命力这么强?黎鸣编著的《问人性(东西文化500年的比较上下)》全面比较了中西五百年的文化差异,揭示了人类和人性的奥秘,经典再版,思想永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问人性(东西文化500年的比较上下)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黎鸣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中国文明历史的发展长期以来处于停滞之中?为什么中国人没有首先兴起近现代科学?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首先兴起民主政治?为什么中国人缺乏信仰精神?为什么中国人缺乏求知精神?为什么中国人讲“礼”而不讲理?为什么中国人重做人而不重做事?为什么中国人难以合作?为什么中国人孝而不忠?为什么中国人的生命力这么强?黎鸣编著的《问人性(东西文化500年的比较上下)》全面比较了中西五百年的文化差异,揭示了人类和人性的奥秘,经典再版,思想永存。 内容推荐 黎鸣编著的《问人性(东西文化500年的比较上下)》是一部可以跨越世纪的思想巨著。该书从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综合各方面观点,全面比较了中西五百年的文化差异,揭示了人类和人性的奥秘。作者认为,人性有“原恶”,它与生俱来,与死俱去,是人类秉赋中永恒的实在。人类要战胜周围的环境,必须首先战胜自己。同时,人类也有“元精神”,它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人类必然向善的渴望。元精神的是否完备,决定了一个民族以及每一个人的人格发展的健康程度。每一个人,尤其年轻人都必须培养自己有健康完美的人格。 目录 自序 第一部 人性的理论 第一章 文明与人格 1. 文明乎,人种乎 2. 人种、人文、人格 第二章 人性场与人性原恶 1 .人性场 1)官场 2)市场 3)情场 2. 原恶-永恒的人类本性 1)中西圣哲论人性 2)中国和西方历史发展的脉络 3. 人性原恶论 4. “歪打正着”与“自欺欺人 5 .人性场与人性原恶的关系 1)官场对人性任性原恶的制约 2)市场对人性懒隋原恶的压迫 3)情场对人性嫉妒原恶的消解 6. 人性场与陷阱 1)官场的陷阱 2)市场的陷阱 3)情场的陷阱 第二部 世界性民族与典型人格 第一章 三个世界性民族 1. 共性 2. 差异 1)不同的象征 2)不同的历史 3)不同的祖国 4)不同的经商经历 5)不同的力量或命运 6)奴隶与奴役 7)封闭与开放 8)不同的贡献 9)不同的人性场偏向 第二章 世界性民族与典型人格 1 .中华民族与典型的官场人格 1)官场的阳面人格 2)官场的阴面人格 2. 英语民族与典型的市场人格 1)因性市场人格 2)果性的市场人格 3. 典型人格与原恶 4. 典型市场人格使命的终结 5 .人类未来的典型情场人格 (1)主观性典型情场人格 (2)客观性的典型情场人格 6 场化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场动力 (1)官场动力 (2)市场动力 (3)情场动力 第三部 情场,最最人性的活动场 第一章 人类的信仰 第二章 人类的求知 1 条理 2. 体验 3. 直觉 第三章 类的利他性情感 1. 血缘型 2. 互惠型 3)自由价值型 1)顽强自主型 2)精细盘算型 3)宽宏大度型 第四部 人性与历史的迷雾 第一章 历史的类型 1 众人的历史 2. 历史家的历史 3. 哲学思想家的历史 第二章 哲学思想家提出的历史问题 1. 历史有规律性吗? 2. 历史决定论是误区还是先导? 1)政治决定论 2)经济决定论 3)文化决定论 4)自由价值与英雄的人格 a)第三《英雄交响曲》(33~34岁) b)第五(《命运交响曲》(35~38岁) c)第六《田园交响曲》(36~38岁) d)《第九交响乐》(49~54岁) a)天生的孤独者 b)坚强来自内心 c)宗教情感与自由思想 d)思考着自身即是美感的享受 a)我努力做到尽可能的透明 b)真正的脑力劳动要求孤独 c)人不以自由人出现,人就是粪土 3. 历史有意义吗? 第五部 人性与文化命运之源 第一章 自然之源 1.人性的生物之根 2.基因:人性自私之根 3.自私与原恶 4.“好”基因与“好”人 第二章 社会之源 1.官场之源 1)人类走出自然状态的第一步 2)君主与民主 3)封建与官僚 4)民主与权力的公有化 5)制度不是目标本身 2.市场之源 1)市场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2)好市场的标准 3)垄断市场与“封建”社会 4)自由市场与民主 5)别忘了市场需求的宗旨 3.情场之源 1)情场是人类真正进人文明状态的活动物 2)特异性与悲剧性 3)信仰与真 4)求知与善 5)爱与美 a)达到了奉献阶段的爱才是真正充实的爱 b)中华民族的两难境地 C)价值观革命与西方人的跃进 d)为知识而知识——最后的解读 第三章 精神性之源 1.古希伯来先知与信仰精神 2.古希腊哲人与求知精神 3.古中国圣人与爱人精神 第六部 新的综合与结论 第一章 文化、人性与人类的元精神 1.文化——人性的外衣 2.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 3.人性原恶与原欲——永恒的实在 4.中西古代圣哲与人类元精神 5.人性禁忌与文化需求 6.圣哲的精神原则与现代人类的精神症 7.元精神与三个世界性民族 第二章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人? 1.为什么中国人如“一盘散沙”? 2.为什么中国人难以合作? 3.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赞美“领袖”? 4.为什么中国人的思想星光如此黯淡? 5.为什么中国人不能首先兴起近现代科学? 6.为什么中国人的“中世纪”如此漫长? 7.为什么中国人缺乏真信仰精神? 8.为什么中国人缺乏真求知精神? 9.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只靠复归传统来振兴民族文化? 10.为什么中国文人难以承当知识分子的大任? 11.为什么中国人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 12.为什么中国人孝而不忠? 13.为什么中国人的祖国愈来愈庞大? 14.为什么中国人的历史既悠久又连续? 15.为什么中国人必须继续珍惜孝的精神传统? 16.为什么中国文人最需要深刻的反省? 17.为什么中国人讲“礼”而不讲“理”? 18.为什么中国人重做人而不重做事? 19.为什么中国人欺善怕恶? 第三章 告别两千年,迎接新世纪 1.中国人,告别过去 2.为什么中国文化一定可以在21世纪兴起? 3.为什么西方文化在21世纪会逐渐走向低落 后记 试读章节 由于17世纪科学革命的兴起,19世纪以来的欧洲的工业文明猛然之间把世界上一切其他人类文明远远甩在了后面。科学带给了欧洲白人巨大的进步动力,同时也给欧洲白人带来了自以为可以鄙视其他一切人类种族的不可一世的激情。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之后,这种激情更被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披上了科学的外衣。这种激情就像酒精一样被灌注进了一代代欧美白人的血管之中,直进入2l世纪的今天,仍旧不断引起种族歧视的丑恶醉态甚至暴行。尽管愈来愈多明智的欧美学者明白地指出,文明的高度发达与人种的遗传基因仅仅具有即使今天亦尚难明确证实的非常次要的关联,更重要的是人类各种族之间文化的传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对新文化的创造。但在传统西方文化熏陶之下成长的一般自人的潜意识中,白人的当然的种族自负就像铭刻在石头上的魔鬼的咒符,即使过了二三百年,也仍旧那么确确凿凿,丝毫不曾消失。至今在美国、欧洲、南非,仍不断发生丑恶的种族迫害的闹剧。 被欧美白人视为劣等民族的不仅有像毛利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黑人以及地球上各个穷乡僻壤的土著居民,即使有数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开创了在西方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宗教——基督教的犹太民族,也同样遭此不幸的待遇。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同样自负,不仅自称中国(世界中央之国),而且视周围为南蛮、北狄、西羌、东夷;别的民族不是“虫”即是“豸”,显然含有鄙视之意,即使是近两千年来丧失了自己祖国的犹太人也泰然自称是上帝首选的子民。可见,凡是有些成就的民族,都有傲视别人的恶劣秉性。 20世纪30年代,德国希特勒的纳粹党徒掀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种族主义迫害的狂潮。在40年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屠杀了600万手无寸铁的犹太人。同时也把欧洲白人,尤其日耳曼人的优越性推向了地球之极。这时的日本人竟然也压根儿忘记了自己是黄种人,特别鄙视、污蔑、残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其他亚洲人,以此显示自己种族的高贵。这时候,德国人深刻的思辨反而暴露了骨子里的浅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日耳曼民族中获得了最高的显示,尼采的强力意志在日耳曼人的精神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表现。在强权血统面前,再深刻的哲人也避免不了庸俗的下场。忘了根底的日本人,更只有赤裸裸的吹嘘,他们同样祭起了种族优越的旗幡,大言不惭其民族特殊的思维、特殊的大脑,索性再加上特殊的基因。狂热的德国人和日本人制造了世界性的灾难,他们自己的国土也在这场灾难中成为一片废墟。可是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又都很快地复活了,建立起了至今仍令世人瞩目的更繁荣的新德国、新日本。今天的德国已昂然成为欧洲之首,日本则站在东亚之沿傲视整个世界,高喊要敢于对当今世界第一等强国——美利坚说:“不!”种族优越论显然出现了矛盾和裂痕,且在东方冒了尖。 近两百年来,西方欧美自人称雄于世,阅尽人间春色。19世纪末叶,美国的人种学家为阻止中国人向北美移民,曾出庭作证,提出所谓“科学的”证据,说蒙古人种(包括中国人)的人均脑容量只有82立方英寸,而英裔美国人却有92立方英寸,以此说明中国人人种低劣,不应让中国人进入他们的“乐土”。到了20世纪30年代,尤其到了60年代,因为蒙古人种的日本人在东方崛起,人种学家的理论出现了破绽,更有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林恩研究证明,日本人的平均智商“近几年”有所提高,今天已跃居世界首位。新一代日本人的平均智商为11l,而美国同年龄组的平均智商只有105,此外还证明,日本年轻人中,智商超过130的人超过10%,而在美国和欧洲,智商超过130的人仅占总人口的3%。可笑的是,日本角田忠信教授再次在大脑上作文章,指出日本人的大脑左半球比其他国家的人发达……说来说去,还是人种优异的缘故。如果说西方人脑容量大的神话已不攻自破,那么日本人的大脑左半球难道是最近一百年才发达起来的吗!不然的话,日本国在明治维新之前为什么没有在东方创造出奇迹来呢? P3-4 序言 中国近代史是以中国人接受西方人的屈辱条约开始的,时间是1840年。条约的起因缘自中英鸦片战争中国的失败。日本人的近代史同样是以接受西方人的屈辱条约开始的。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的四艘美国军舰驶入日本的浦贺海面,把日本幕府“吓得魂飞魄散”①“幕府被迫作出让步,在久里滨接受了国书,国书中,美国要求同日本建交通商……”②1854年,佩里舰队再次出现于江户湾,“在出现在眼前的九艘军舰的威力下,幕府很快就屈服了……签订了日美和亲条约(神奈川条约)……开放下田、箱馆等二个港口……”。日本锁国的大门在西方人的武力威胁下被迫打开了。 虽然近代的中国和日本都共同具有一个屈辱的开头,但此后的反应和效果则完全两样。中国统治者依旧妄自骄矜,色厉内荏,顽固不化,麻木不仁。日本统治者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经过一番内部斗争,日本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全歼中国北洋舰队。1895年李鸿章代表中国签订了可耻的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向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等。1904年启开日俄战争,在对马海峡歼灭了远征的波罗的海舰队;1905年日军击败俄军,占领库页岛……仅仅三四十年的奋斗,日本就从受屈辱的状态一下子挤入了世界列强行列。 与日本相反,中国人受屈辱的状态一直又延续了一个多世纪。而且即使后来摆脱了西方和日本的半殖民地统治,中国自己的国力也因不停的内部纷争、摩擦、折腾,始终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距甚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亚“四小龙”相继从经济上崛起,而中国人还在“文化大革命”中内乱不止,痛苦不堪。…… 这一切不能不发人深省。中国文化人中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有慷慨赴死如谭嗣同者,有愤世疾俗、呼天抢地如邹容、陈天华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长期以来,多少文化人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在实际行动中茫茫无绪,不知所措。又有多少人漂亮话说了万万千,及至应该可以兑现时却毫不犹豫地变了卦。一些昔日的革命者,一旦达到了执掌权力的目标,便一个个都变得健忘了,连自己曾经投了神圣赞成票的最起码的“运动员规则”——宪法都不愿意遵守了。谁都想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俨然历史上称孤道寡的独夫。如此中国之事,怎能不难?中国人的路真是一条覆辙太深、令人心情沉重无比的历史之路。 一百五十多年来,中国研究中西、中日比较文化(包括比较政治、比较经济、比较军事、比较宗教、比较学术、比较历史、比较教育、比较文学、比较艺术、比较风俗,等等)的文人学者无计其数,但真正给历代中国人留下了可以作为永久教训的人及其著作却寥寥无几。或许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位理论思想家及其著作,其对中国问题透视的深度能与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及其作品《阿Q正传》、《狂人日记》相比。中国之大,卖弄文墨者比比皆是,才子文人,多如牛毛,然而真正能冒出一点恒久的思想光芒的思想之星,却几乎无存。这也是中国的传统。自先秦之后,中国天上的思想星光就一直处于极其晦暗惨淡的境况之中。两干多年来,中国一直堪称“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唯独缺乏新思想以及能冒出新思想的思想者。关于这一点,本书在论及三个世界性民族(中华民族、英语民族、犹太民族)的章节中给出了鲜明的对照,并尽力给出了作者自己的解释。结论极其简单明了:不能产生大量新思想和新思想家的民族和国家,是不可能真正兴旺发达的。 在近现代文化史上,也曾留下一些基本观点的代表者,如坚持“全盘西化”观点的胡适,陈序经,坚持中国传统文化路向的辜鸿铭、梁漱溟,实际上还可以举出不少坚持这两种观点的人物。观点处于这两极之间的人物就更多,如提倡著名观点“中体西用”的清代的冯桂芬、张之洞以及反其意而用之,提出“西体中用”的现代学者李泽厚,等等。 后记 此书的写作,从愿望上讲至少可上溯到1984年,但实际上开始动笔却是在1993年4月,截至1994年6月才算最终完成。 最初的动手写作是因一位出版界的朋友之请,写一部关于东亚四小龙经济上崛起的文化分析的书。但一经通盘考虑,不愿不痛不痒敷衍了事,而希望做一番尽可能最深刻的文化根源的挖掘,并从而与十年以来的夙愿合而为一。这便成了《问人性》与《问历史》两部书写作的最初的动因。(《问人性》偏重于思想理论的分析,《问历史》侧重于历史事实的解析。另还有一部《问天命》,则是作者早已构思多年的毕生沉思之作:《人性的双螺旋》的别名。因考虑到三部书在理论上、写作目的上具有一以贯之的特点,但又各擅一面,自成一体,故愿以“三问”:《问人性》、(《问历史》、《问天命》,形成一种久已习以成风的“三部曲”程式。不管怎么说,思想著作的“三部曲”世间并不多见,虽不属于创造,总还有一点新意。愿读者谅解作者求“新”的迂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