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技术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思(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深层探索)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陈慧平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陈慧平编著的《科学技术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思》所使用的科学技术(简称科技)与人文精神(简称人文)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接近于事实与价值的对应。如果说科学技术偏重于体现物的一面,构成了人的生存环境,属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范畴,那么,人文精神则主要体现人的一面,支撑着人的自我认同,属于思想意识(包括价值观念)范畴。科技与人文之关联始于人类历史的发端。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共六章节,主要内容为更新信念系统,重建世界观,转变人(人类)的自我认同,从时空进化论看科学技术对人文精神的挑战,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地位,高科技的冲击。

内容推荐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有一行字句亘古弥新:“人,认识你自己”。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往往在历史似乎不再有重大变化的时期、往往在人们自以为已经完全了解和把握自身的时刻,自然、社会或生活中的意外事件或现象会悄然降临,逼迫人们在无奈中重新认识自我,今天,恰恰在人们最需要理论的时刻,理论却不能完满地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当一种理论无法对现实进行解释和指导时,我们只能延迟,却永远不能阻止它被遗弃的命运。

面向实践是哲学的必然选择,但是把哲学观念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并非轻而易举,它需要思维的穿透力,否则只能得到外在的、表层的“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思》立足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与科学技术实践,提出了“时空进化论”,并对传统人文精神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反思,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一次有深度的尝试。作者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凭想当然的批判去寻找救世的捷径,不能只是按照人们乐于接受的信条积累自己的文化资本,而应回归本体论辩证法,从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实践的外部反思转到内部反思,摆正人的位置,摆脱主体形而上学的束缚,在否定之否定中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存之路。

《科学技术时代的人文精神反思》由陈慧平编著。

目录

导论

  一 时代的问题:科技与人文

  二 一个相关宗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三 本书的难点及思路

 上篇 挑战

第一章 高科技的冲击

 第一节 前所未有的问题

  一 人的生物属性是否是永恒的

  二 精神与肉体哪一个更重要

 第二节 人类认识的窘境

  一 高科技观的误区之一:种族假相

  二 高科技观的误区之二:洞穴假相

  三 高科技观的误区之三:市场假相

  四 高科技观的误区之四:剧场假相

第二章 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地位

 第一节 科学技术作为社会构架

  一 科技社会构架的动态模式

  二 “科技社会构架”与“社会建构”

 第二节 科学技术作为“天道”的展现

  一 何以存在科学技术

  二 科学技术展现的天道有哪些启示

第三章 从时空进化论看科学技术对人文精神的挑战

 第一节 时空进化论的基本内容

  一 时空进化论是从哲学上对时间、空间的再理解

  二 时空进化论是开放的系统论、非人类中心的辩证法

 第二节 时空进化中的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

  一 时空进化的图景分析

  二 科学技术对人文精神挑战的严峻性

 下篇 出路

第四章 转变人(人类)的自我认同

 第一节 转变人的自我认同的必要性

  一 转变人的自我认同:更新世界观

  二 转变人的自我认同:驱除主体形而上学的魔咒

  三 转变人的自我认同:远离“乡愁”与 “自恋”

  四 转变人的自我认同:告别消极的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

 第二节 主体性再认识

  一 主体性问题的反思

  二 既有的目的论主体性有虚幻成分

  三 主体性的建构应摆脱抽象人性论的束缚

 第三节 人的本体论局限性

  一 人的实践的局限性

  二 人的认识的局限性

  三 人的道德的局限性

  四 人文理想的局限性

 第四节 人在时空进化中的角色

  一 人:权力的载体

  二 人:过渡性存在

第五章 重建世界观

 第一节 世界观重建的基础

  一 自然科学基础

  二 实践基础

  三 哲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 世界观重建的重点:为意识在宇宙中定位

  一 意识是时空进化过程中的动态元素:从物质的运动特征看

  二 意识是时空进化过程中的动态元素:从认知过程看

  三 意识是时空进化过程中的动态元素:从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看

  四 意识是时空进化过程中的动态元素: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看

 第三节 新世界观的内核:时间的深层力量

  一 新世界观的统一性在于时间之流

  二 新旧世界观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时间的不同理解

第六章 更新信念系统

 第一节 更新信念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 更新信念系统的必要性

  二 更新信念系统的可能性

 第二节 更新信念系统的路径:从封闭走向开放

  一 信念系统的封闭性

  二 打破信念系统的封闭性,保持其开放性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1: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