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由美国马立博著,在书中,马立博教授运用黄册和鱼鳞图册等统计资料,重建了明代岭南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和耕地开垦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岭南各地区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和作物种植模式变迁之间的关系。他考察了岭南的墟市体系,从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商业化)和人口增长这三个角度揭示了岭南农业生产模式变化的原因,指出了岭南环境和经济史中的五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美)马立博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由美国马立博著,在书中,马立博教授运用黄册和鱼鳞图册等统计资料,重建了明代岭南各地区的人口密度和耕地开垦数据,并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岭南各地区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和作物种植模式变迁之间的关系。他考察了岭南的墟市体系,从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商业化)和人口增长这三个角度揭示了岭南农业生产模式变化的原因,指出了岭南环境和经济史中的五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内容推荐 《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由美国马立博著,全书首先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简要回顾了岭南地区从先秦到元朝的历史,之后以侣世纪为中心,详细考察了从明朝初期直到1850年前后岭南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的互动过程。 《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指出岭南环境和经济史中有五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宋元时期汉族移民对瘴气免疫能力的提高和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他们能够深入到土地肥沃的河谷地带,并逐渐取代了土著民族;珠江上游农业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在蒙古人入侵时被南逃到珠江口的汉人拦截下来,最终塑造出了珠江三角洲;16世纪中期开始的商业化进程;促使珠三角的农民改稻种桑(蔗),从而改变了土地耕作的模式;17世纪中期危机之后,岭南人口的持续增长促使清政府采取了鼓励垦荒的政策;人类的垦荒活动使得岭南地区的森林分布日趋零碎,生态系统被不断消耗,以华南虎为代表的物种不断消失。而在这些里程碑式事件的背后,发挥作用的是三种驱动力量:气候变迁、人口变动和经济的商业化。 目录 译者的话 中文版序 致谢 引言 问题与视角 第一章 “杉松百围”:岭南的自然环境 自然地形 山脉和丘陵 气候 河流和淤泥 森林和野生动植物 生态变迁 气候变化 结论 第二章 “岭外毒瘴,不必深广之地”:人类定居与岭南的生态变迁(2—1400) 土著居民 岭南汉人的移民与定居 珠江三角洲的塑造 亲历创造:来自珠江的三角洲家族 结论 第三章 “农为国本”:明代岭南的经济?复与发展(1368—1644) 人口与土地(1400—1600) 人口及其增长(1400—1640) 土地利用与种植模式 农业 经济作物(1400—1550) 农业商业化(1550—1640) 周期性集市和市场体系 明代气候条件的变化 欧洲贸易与白银输入 从稻米盈余到稻米短缺 结论 第四章 “民多流亡”:17世纪中期大危机中的战争与环境(1644—1683) 17世纪的气候变迁 白银输入与国际贸易的变迁 土匪和海盗 1644年的历史转折点 1648—1653年的人口危机 1661—1669年沿海人口的迁移 1670年代的“熟荒” 危机年代的结束 人口和耕地 大危机与环境 结论 第五章 “富家巨室,争造货船”: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恢复 华人海外贸易 欧洲商人贸易 市场和市场体系 结论 第六章 “地方向来无雪”:气候变迁与农业生产力 气候与农业 产量 虫害 灾害天气的影响程度 结论 第七章 “生谷止有此数”:粮仓与政府在粮食供应系统中的作用 粮仓系统 私人的粮食储藏 政府还是市场? 结论 第八章 “商贩流通,市谷充裕”:市场整合与环境 市场整合与生态差异 米价、产量和气候:经济和人口上的意义 结论 第九章 “人民日益增盛而地亩不加垦辟”:18世纪的土地开垦 人口增长 耕地面积 农业的集约化 清初的土地开垦政策与结果 人口压力和土地开垦 雍正皇帝与土地开垦 上山入谷 结论 第十章 “前人之说为诬不可无者”:土地开垦带来的生态后果 美洲作物 土地开垦的生态后果 水利控制与灌溉 采伐森林 环境变迁 代本章结论:物种的绝迹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