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有些人,虽然不是时代的领导者,却对时代的发展与更替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名字在人类史册上闪闪发光,他们的事迹从来没有被后人遗忘,他们就是关乎江山社稷、关乎国家命运的“社稷名臣”。
在这里,你将看到一个个生活在贫苦的环境中,凭借着不懈努力,一步步走上仕途顶峰的人物;在这里,你将看到为了实现理想,顽强地与磨难抗争的人物;在这里,你还将看到为江山社稷、为民族利益不畏生死的人物……
本书精心编撰了30位中外社稷名臣不平凡的人生故事,并解析了他们的成功密码。希望他们的智慧带给你成功的启迪,希望他们的精神赋予你前进的动力。
在君主统治时期,有一批政绩辉煌、性格迥异的政治家和志士名臣,他们为各自效忠的朝代和君主奉献了毕生的心血与智慧:也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辅助,历史上才会出现令人赞誉与影响深远的鼎盛局面。
本书以中国为主,以国外为辅,选取了中外历史上成就最大的三十位社稷名臣。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成就吧:有商鞅变法强国的举措,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天下,有张良的奇谋妙策,刘邦才得以建立汉室;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才得以蜀中称王……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称颂不已的贤臣名士才能兴国安邦,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也将被后世永久铭记。
运筹帷幄的谋略家
张良
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与父亲曾连任韩国五朝的宰相。公元前230年,秦国灭了韩国,张良家破人亡,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一天,张良走过一座桥时,一位老人来到他面前,故意把鞋子脱了扔到桥底下,然后傲慢地指使张良给他捡回来。张良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走到桥下帮忙捡回了鞋子,并亲自给老人穿上了。这个老人就是传说中的高人黄石公。他十分欣赏张良的品质,于是又考验了张良几次,之后就把《太公兵法》一书传给了张良。张良得此书后如获珍宝,日夜研习兵法,终于成为了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公元前208年,张良在下邳西面与已被反秦义军推为沛公的刘邦相遇。两人一见倾心,张良用《太公兵法》中的方法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总是虚心采纳张良的建议。于是,张良果断地决定跟从刘邦做出一番事业。公元前207年6月,刘邦进军至南阳郡,依张良之计先取下了宛城,使起义军士气大振。起义军接着西进,一路上攻城略地,8月便攻入武关(今陕西商县东)。之后,张良建议刘邦,一方面派出一部分先行部队,让他们在附近各山头上挂起旗帜,作为疑兵之计,麻痹敌人;另一方面,派人前去用重金收买秦将。刘邦依计而行,果然,攻下了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武关。公元前206年农历十月,刘邦率领的军队到达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刚刚做了46天皇帝的秦王子婴手捧玉玺投降,秦朝灭亡。同为起义军首领的项羽见刘邦抢先进驻关中,十分恼火,便假意请刘邦到鸿门赴宴,打算借机杀掉他。由于当时刘邦的实力还远远比不上项羽,刘邦只好在张良的陪伴下冒险赴鸿门宴。在酒席上,张良发现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好像有什么阴谋。而且,项羽手下大将项庄在席间舞剑助兴时,总是想找机会刺杀刘邦。张良看到情势危急,赶忙找到樊哙,让他进营帐保护刘邦。后来,刘邦借口上厕所,乘机从小路逃走了。刘邦的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刘邦回到关中后,开始迅速积蓄力量,接着便与项羽展开了为期四年的战争。期间,张良多次向刘邦献谋献策,刘邦依计而行,最终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
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大封功臣。刘邦以张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封他为留侯,和萧何等人并驾齐驱。
P24-27
在人类社会各个阶段的发展进程中,总有着一些与众不同的人物:他们具备睿智的目光,拥有深邃的思想,蕴藏超人的智慧,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在无法逆转的社会进步大潮中,他们用自己的杰出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印迹。
但是,名人不是先天生成的,他们也曾和我们一样默默无闻,也曾在迷惘与困顿中徘徊……但是他们的坚毅品性、过人胆略、恒定信念与执著勇气,使他们熬过了人生的严冬,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本系列从人类历史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数百位精英人物,按领域分为政治领袖、军事将领、社稷名臣、商界巨人、圣哲名师、科技英杰、文学泰斗、艺术巨擘、名家名流、发明大家十册,以生动的故事形式分别讲述了他们的成长、成才历程,让孩子们在轻松阅读中体验名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的雄韬伟略,在战争环境下的雄风与智谋,在哲学伦理中的深邃与博大,在文学艺术中的激情与创造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严谨与神奇。同时,孩子们也能从中受到激励、启发和教益,从而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远大的志向。
相信读完本系列丛书后的你会从名人的身上,找到鞭策自己前进、激励自己奋斗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