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精选世界各国博物馆、图书馆珍藏的精美图片,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华美画廊;清晰再现历史的细腻与丰美。
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世界各国名牌大学史学专家合力创作,全景描述全球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全面展示世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内容包括: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英国内战,荷兰共和国的兴起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全球通史(15公元1600-1700君主威权)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国时代生活编辑部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全球通史》精选世界各国博物馆、图书馆珍藏的精美图片,构成人类文明发展的华美画廊;清晰再现历史的细腻与丰美。 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世界各国名牌大学史学专家合力创作,全景描述全球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全面展示世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册,主要内容包括: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英国内战,荷兰共和国的兴起等。 内容推荐 从史前文明到20世纪,从国家之间的战争到家庭生活的变迁,纵横交错之间,过去的历史回到我们身边,看似触手可及,读来厚重深远。 《全球通史》的责任编辑说,职业生涯中能遇到这样的书是幸福的。美术编辑说,一生中永远忘不了这些精彩的图片。他们预言:这套书会让中国的作者知道,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这套书会让中国的读者知道,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好读。 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册,供广大喜欢历史的朋友阅读。 目录 1 德川时期的日本 2 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 3 波斯大帝 短论:创深痛巨的三十年战争 4 英国内战 短论:在“太阳王”的宫廷中 5 荷兰共和国的兴起 6 新大陆的新移民 短论:对自然规律的阐释 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 中国的康熙皇帝心里感到十分好笑。在他漫长统治(1662—1722)的晚期,受教皇克莱门特六世派遣的特使曼扎巴拉巴出现在了他的王座前,这位皇帝拿起摆在他面前御案上的三块不同布料,嘲讽地问道:“假如有人坚持说这块红的是白的,那块白的是黄的,你会怎样想呢?”曼扎巴拉巴清楚地懂得,中国皇帝是在讥讽前后任教皇在有关中国宗教崇拜的教旨中说法自相矛盾。他试图向康熙皇帝解释教皇的权威是不容置疑的,但康熙一点也听不进去。他突然对曼#LE拉巴说:“你们的教皇对不曾见过、也未有一点个人知识的中国礼仪的本质能进行裁判,正如我对欧洲一点也不了解,却要对欧洲人的事进行决断一样,这是可能的吗?”以这样坚定的反诘,康熙打发走了前来求见的教廷者。他开始对游说他的欧洲人失去了耐心,他写道:“他们怎敢擅自谈论我们中国的圣教呢?他们所知的只是我知道的一丁点罢了。” 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他统治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北起满洲的森林,南至东南亚的丛林,西接中亚平原,东邻东海和南海,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与欧洲诸国及毗邻国家都能和平相处,世界上再找不到另一个能让众多的人民过上如此富足的生活的地方了。1.5亿甚至更多的天朝(中国人这样称呼他们的国家)臣民,正经历着一次经济、文化复兴,而这在50年前还是不可设想的事情。 然而,带来和平的那位皇帝一一被尊为天子的人一一竟不是汉人。他是满族人,其祖先生活在长城以北的荒野上。正是这个‘野蛮”民族,在17世纪中叶涌入中原,取代腐败、垂死的明王朝而建立起了清政府。满族人成功地巩固政权,妥善应对西方列强对中国日益增长的注意力,以及复兴中华古代文化是17世纪的历史奇迹之一。 1644年满族人从北方横扫到明帝国首都北京时,中国是一个古老、衰弱的国家。大约三个世纪前,在蒙古人统治中国百余年之后,明王朝夺取了政权。但经历了几代皇帝软弱无能的统治后,明王朝却变得越发闭关自守了。明朝官员依赖农业来完成税收,充实国库,他们错误地认为,商人的目的在于用国外的观念来颠覆政府。16世纪初,明王朝实行了闭关政策。明初,朝廷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下西洋”活动,这是明王朝自信力的标志。但这时,远洋探险已告结束,一度引以为豪的中国舰队成为停泊在沿海的一堆废物。海上贸易逐渐让给了外国人,而土耳其人和蒙古人则继续占据着通往中亚大陆的陆上商路。 尽管官方政策呆板僵化,勤劳的中国人民还是给明朝经济注入了惊人的活力。大片的土地被开垦成了新的可供耕种的良田,农民种上了一季两熟的速生稻,这为农业带来了新的收成。一些特别宜于农作的地区开始从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能卖钱的经济作物,如茶叶、棉花、柑橘及丝绸业所用的桑树等。大量鱼池中的水产品满足了城市的需求。一些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农民,甚至成功地种植了从美洲引进的花生、玉蜀黍和甘薯等新的作物。 虽然未能获得中央政府的多少支持,工业仍得以稳步前进。中国的丝绸、棉花,特别是陶瓷,是欧洲人高度重视的商品。直到18世纪初期,欧洲人才学会制作陶瓷的技艺,但即使是那个时候,中国陶瓷仍是世界各地收藏家渴望得到的珍品。 在一个基本的工业部门,明王朝并不十分情愿地接受了西方的帮助。虽然中国人从他们自己的技能看,本身就是优秀的冶金专家一一某些方面的知识甚至超过欧洲最好的冶金师一一但他们承认,在制造火器方面,西方是领先于中国的。毫无疑问,明王朝最先进的大炮和火枪,或者是从欧洲进口的,或者是在西方专家的监督下制造的。事实上,自16世纪以来,明王朝就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里买来火绳毛瑟枪和轻火炮,并开始进行仿制。17世纪时,随着国内叛乱与边境战争的威胁目益增加,明王朝不得不减少了对西方“野蛮人”的戒备,在制造武器上寻求他们的帮助。而最主要的帮助者竟是耶稣会传教士。 这些耶稣会传教士于17世纪初就得到了北京朝廷的承认和接纳。虽然他们出使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使中国人改变信仰,皈依天主教,但是,中国的士大夫们对这些传教士们的信仰没多大兴趣,相反,对他们带来的有关欧洲最新的科技发明的信息却十分关心。这些教士们很快意识到,没有中国皇帝的支持,天主教很难深入中国人的内心。 这样的认识带来的后果是传教士们开始学习中国话,穿中国服’装,准备全面适应中国社会。1629年6月21日,一名精通天文学的传教士成功地预测到一次日食的发生,这令中国皇帝大吃一惊,这次预报产生了魔力般的影响,结果传教士们被任命为帝国钦天监的官员,而且在这个部门呆了近两个世纪。只有当被围困的明王朝迫切需要更多火器击退满人时,这些神父们才被请出来,铸造重型火炮。 然而,单单是枪炮并不能挽救一个衰落的王朝。当经济作物的生产使农业变得有利可图时,土地便日益集中到少数富有的地主手中。而这些势力强大的地方豪强又可以公然逃避政府的赋税,于是越来越重的赋税负担便落到了农民肩上。结果,在帝国的每个省份,都发生了农民起义,有的发展为大规模的地区叛乱,有的逐渐沦为了匪帮。 中国的邻邦也趁机开始侵扰明王朝的边境。日本海盗在沿海地区大肆劫掠。日本入侵中国的附庸国朝鲜,明王朝参战,经过数年苦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西北,蒙古仍是个不安分的敌人。除它之外,还有个更大的威胁一一哥萨克冒险者企图在17世纪中叶将俄罗斯的疆域向东北扩张到太平洋。同时,沿明的东北边界,新近建立的后金政权,军事和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壮大。P35-3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